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和三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第一条中指出,要初步养成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相同条目中指出,要使学生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并在选修课程3(旅游地理)的标准中要求(学生)“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提出了“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提出了“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亲身体验”的活动建议。地理审美情趣教学较以前有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应加以研究。养成以及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与鉴赏力,其教学理论与支持主要有三方面,即教师要知道地理景观构成原理、掌握地理景观审美…  相似文献   

2.
胡雪扬 《成才之路》2013,(20):87-87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在这一章中起导入作用,为学习旅游资源评价形成感性基础。对旅游景观的欣赏,学生兴趣高,但亲身旅游经历少,所以对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的介绍,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先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分别从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人文景观等不同方面,以典型而著名的旅游景观为例,分别介绍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优选欣赏角度、把握观赏时机、了解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和特点,这既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相似文献   

3.
蔡瑞榕 《考试周刊》2015,(33):130-131
在《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景观教学中,结合诗词歌赋分析旅游资源美感类型,将给学生以新鲜的启迪,让学生在欣赏中了解我国的旅游景观,在丰富多彩的景观中陶冶情操,激发爱国热情;还能推动学生学习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热情,有利于学科间的知识迁移。  相似文献   

4.
旅游审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通过审美中介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即旅游者通过旅游来进行美的欣赏与创造的过程。旅游业发展到今天,旅游者更加成熟,更有文化品味,因此对于历史文化旅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然而对于历史文化景点的旅游审美水平却没有相应地得到提高。文章从旅游者、资源、导游及审美创造和欣赏四个方面入手,对庐山历史文化的旅游审美作一个分析,探讨如何才能提高其审美质量,从而在审美中获得愉悦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题景诗文常常以诗词题景和对联题景的形式出现,它不仅成为园林造景中的一种常用手段,同时也是游人游园观赏审美的重要指导。出于丰富南宁市人民公园景观欣赏审美的目的,对该公园的景观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题景诗文,并以之为视角开展景观审美。  相似文献   

6.
在旅游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对导游讲解的期待值也逐渐提高,希望在了解景观的基础上从中获得较高层次的审美享受.事实上,真正意义的导游讲解就是一门审美艺术,而我国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学中所蕴含的各个审美元素正与导游讲解的审美追求相契合.巧妙借助旅游文学可使导游讲解呈现出内容、语言形式、表达方式上的“中和”状态,实现导游讲解的个性化,并成功维系导游讲解的整体和谐,从而引领游客达至“中和之美”的理想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挖掘旅游地区地域性文化,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吸引力、向往力和张力,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三亚山水传说即具有多方面文化内涵,具有突出的旅游审美价值。三亚山水传说的多样主题类型,表现了三亚山水景观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从作为审美主体的旅游者和作为旅游客体的山水景观而言,山水传说有着尚待挖掘的潜在旅游审美价值;从媒体传播平台、导游素质提升、景观文化设计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等四点可以探索基于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8.
唐代旅游高度发达,文人作为唐代旅游主体的主要构成,其足迹遍及全国,使得自然地理之美得以文学呈现.被称为“绝域”的西域与岭南的新自然景现首次被大量地发现和欣赏.在建功或贬谪的不同旅游背景下,文人形成了不同的环境感知和文本想象方式,呈现为语言、意象、意蕴等层面上的审美差异性,同时由于其旅游活动都是从强势文化区域流向弱势文化区域,自然景观描写也表现出旅游审美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9.
刘芸 《华章》2013,(24)
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教学内容,《舞蹈欣赏》是提升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良好情操、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现本文就主要针对其旅游高职院校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文章首先分析了《舞蹈欣赏》对旅游高职院校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继而探讨了其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最后强调了在旅游高职院校教学中开设《舞蹈欣赏》课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从构成要素看是一个由农业生产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可供游人观赏的旅游景观共同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在价值取向上,“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必须要具备旅游价值,既要展示独具乡村特色的审美价值,更要注重生态平衡、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因此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贯彻生态性、经济性、参与性、特色性、文化性和多样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