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到来,政务公开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时代潮流。档案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必然要适应政务公开背景下社会和公众利用的需求和特点。因此,结合公众获取政务信息的四种渠道,本文着重探讨了档案利用的四种表现形式——网络平台服务、视听传播服务、现行文件查询利用服务、档案馆利用服务。  相似文献   

2.
电子政务建设与档案信息化密不可分,电子文件是电子政务的主要管理对象和载体,电子文件的管理、存储、利用是政务信息化建设和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电子政务建设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政务信息是党政部门为履行职责而产生的信息,它是公民全面了解政务、社会情况,从事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国家信息资源。据调查,我国80%的社会信息资源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其中仅10%对社会公开;政务信息资源又主要存放于各级党政机关的档案部门和档案馆,收集、保管、保护、开发档案资源,是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是档案…  相似文献   

3.
申玺朝  吴振泉 《北京档案》2004,(12):19-20,23
档案信息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着手打造透明政府、政务公开的过程中,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和各级档案馆,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仅以北京市朝阳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为例,对本市区县档案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一些建议,以利于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自2008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从此以后我国政务信息的公开便有了法律保障。政务信息的公开促进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使得政务信息的公开要与档案网络平台相结合。然而,从政务公开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现状来看,一方面国家对政务公开范围的界定还不够明确;另一方面,民生类的档案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而,要优化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就需要在政务信息公开的相应管理体制下,加大对档案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5.
<正>档案资源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部分将成为最具使用价值的产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也是对国家及地方档案部门的一个挑战,如何高效率地开发档案资源的利用价值,也将成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新课题。档案工作的发展必须要适应社会需要和实际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国家各级档案部门应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可以利用公开的信息资源优势,主动应对全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积极开拓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实用价值。一、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在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开拓并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政府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推进政务公开,使得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可利用范围越来越广。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档案利用的控制,使档案信息资源有序公开和利用,笔者在明确档案利用权限的内涵及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档案利用权限控制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政府信息公开的视角检视我国档案法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霞 《北京档案》2004,(9):17-19
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政府拥有的档案信息是政府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领域,理应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政府信息公开是指政府将其掌握的各种政府信息通过某种方式予以公开的做法.实行政府信息公开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不仅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国政府信息公开不尽一致.本文主要就中美两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理念、公开范围、公开形式、公开与保密的关系,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邢涛 《贵州档案》2002,(1):20-22
当我们讨论入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时 ,政府将面临最大的挑战。顺应WTO给政府提出的新的透明度要求 ,转变政府职能 ,按照规则和惯例行事 ,无疑是政府需要做出的正确选择。政务档案信息公开就是这个选择中适应新规则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政务档案信息公开的必要性一是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档案是历史事实的记载 ,不管是干部档案、人事档案 ,还是城建档案 ,它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如果把这些档案锁在柜子里的话 ,就等于这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也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把档案提炼一下 ,就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把它开发好了 ,就…  相似文献   

10.
沈蕾 《浙江档案》2007,(2):42-43
馆藏档案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信息资源,立足于这些丰富的信息宝藏,档案馆已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档案安全保管的基地、利用档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已公开现行文件集中向社会提供利用的中心、档案信息服务中心”。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推进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服务成为档案馆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政务微博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这种新型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迫在眉睫。本文从政务微博发展现状入手,对政务微博的档案价值、收集方式、收集主体和保存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引起档案学者和档案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充分利用档案馆等场所,为公众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随后,国家档案局印发通知,要求档案部门建立健全政府公开信息收集制度,不断充实档案信息服务内容,加大依法开放档案力度。积极贯彻中央“两办”和国家档案局意见,探索政府公开信息服务工作,对于拓展档案公共服务,深化档案开发利用,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档案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原始记录,它汇集了浩瀚的知识和丰富的信息,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只有被开发、挖掘、利用,才能变潜在价值为现实价值.黄建峰在《档案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一文中指出:“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就是要以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目的……”[1]因此,档案馆的存在应以最大限度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为最终目标,而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质量评价活动的开展是促进和提升信息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档案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早已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任务。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档案信息愈发体现出它的价值.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则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只有切实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民生服务。  相似文献   

15.
浅谈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连芝 《云南档案》2009,(11):33-34
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各方面服务。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辽宁省各级档案部门把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查询场所工作,作为一项推动政务公开、依法行政、服务社会的大事来抓,紧紧围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总体要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是整体型政府改革的突出表现,强调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与共建共享,这与我国档案管理的集中统一原则以及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思想具有相同内核。在回顾上述原则与思想的基础上,论文指出档案信息资源集中统一建设、档案共享利用和“事前”统筹规划是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档案管理的新要求。基于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论文结合我国当下分别以行政审批档案为整体和以电子证照档案为整体的两种思维,总结出互联网政务服务档案资源建设的两种模式。最后,论文提出“整体观”管理是指,互联网政务服务档案资源建设要涵盖横向与纵向两个业务层面,并根据前端业务模式及档案部门所面向的利用需求,对体制机制、管理制度、系统平台与档案实体等要素进行统筹规划与协调管理。  相似文献   

18.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问题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能够使档案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最大限度满足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有利于深化档案改革以及档案事业特色的形成。然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诸多方面的变革。这里,笔者试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人手,提出几点建议。一、制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因素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势在必行,它不仅是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档案自身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不是所有  相似文献   

19.
自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以来,我国的政务公开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阶段.政务信息公开是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是民主化和法制化健全的标志.在政务信息公开背景下,档案开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档案利用应该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为更多的需求者服务.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对社会与民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档案信息自身来说,科学的开发与利用,也能促进档案信息的全面发展。因此,档案人员应该努力开发信息,发挥档案部门的职能优势,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迅速、系统地向社会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服务。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动因1.能够强化档案管理的意识。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到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想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机运行,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