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综述了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研究进展及好氧颗粒污泥处理技术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着重讨论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分析了好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在废水生物处理和工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发展和成熟过程可分为5个不同阶段,污泥颗粒化过程取决于基质组成与负荷、适当的水力选择压和工艺操作参数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在污废水处理工程中的研究情况.好氧颗粒污泥在实验室的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有毒有机物降解及脱氮除磷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较为突出,多侧重于用各种模拟废水研究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条件.在实际污废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研究,侧重于工程中的处理效果,缺少对形成机理和运行条件方面的研究.在阐述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多方面展望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微氧颗粒污泥工艺能够同时进行好氧氧化和厌氧还原过程,是处理五氯酚(pentachloro-phenol,PCP)的理想方法。对微氧颗粒污泥降解PCP限制性生态因子pH的作用规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pH值在6.7-7.5范围,PCP和CODCr有较高的去除率,产气量较高,出水氯酚浓度达到较低的水平。而pH值低于6.7或高于7.5,PCP和CODCr去除率降低,且产生低氯代酚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对有效容积为100L的中试规模ASBR反应器的启动方法和启动过程中颗粒污泥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器经过100d的启动运行,洗出沉降性能差的颗粒污泥,保留了大量活性高、沉降性能好的颗粒污泥,启动结束时反应器的有机负荷达到10gCOD/(L·d),COD去除率达859/6以上。反应器启动结束后,颗粒污泥的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颗粒污泥平均直径由0.78mm增加到1.18mm,颗粒污泥沉降速度最大达到70.2m/h,比产甲烷活性几乎是接种颗粒污泥的4倍。  相似文献   

5.
为了快速培养出能同时去除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和氮的微氧颗粒污泥,采用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接种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研究了微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以及稳定运行条件下供氧量对处理效果和污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HRT)为6h,微氧颗粒污泥的成功培养仅需1个月;供氧速率在2.83.2gO2/d,COD,NH3-N和总氮(T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91%,85%和81%,脱氮速率达1.7gN/d,出水水质最佳;成熟的微氧颗粒污泥粒径集中在0.453.2gO2/d,COD,NH3-N和总氮(T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91%,85%和81%,脱氮速率达1.7gN/d,出水水质最佳;成熟的微氧颗粒污泥粒径集中在0.452mm,当供氧速率低于2.3gO2/d时,颗粒污泥结构致密,供氧速率在2.32mm,当供氧速率低于2.3gO2/d时,颗粒污泥结构致密,供氧速率在2.33.2gO2/d时,污泥性能稳定,供氧速率增加到3.2gO2/d时,污泥沉降性能下降,并出现颗粒解体和丝状菌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6.
厌氧颗粒污泥同时反硝化与产甲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向严格厌氧系统中投加硝酸盐后,系统对基质的降解情况来考察厌氧颗粒污泥的同时反硝化与产甲烷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向厌氧颗粒污泥系统中投加硝酸盐后,反硝化优先进行,当反硝化完成后,产甲烷过程开始。在反硝化过程中,硝酸盐迅速被还原,有亚硝酸盐累积现象出现。向纯厌氧颗粒污泥系统中投加少量的好氧活性污泥后,反硝化速度加快,亚硝酸盐累积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7.
剩余污泥好氧减量实验与经济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序批式试验,检测剩余污泥在不同温度条件下(25℃、35℃、45℃),好氧消化减量反应前后污泥的沉降性、体积和质量的变化;研究污泥在相应条件下消化减量效率及能耗;对比污泥消化减量的其它方法,对剩余污泥高温好氧消化减量的经济可行性进行分析。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后发现:污水厂剩余污泥通过好氧消化减量处理后污泥的体积与质量大幅度减少,与直接将剩余污泥运输填埋处理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大幅度降低污泥处置成本,具有显著的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8.
以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为种泥,分别采用葡萄糖和乙酸钠为碳源的模拟污水.在特定的有机负荷、沉淀时间、排水比、上升流速、曝气方式和曝气量等条件下,在小试规模 SBR 反应器内成功培养出小区污水处理用的好氧颗粒污泥。该好氧颗粒污泥对于小区生活污水 CODα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6.4%和87.8%。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混凝好氧颗粒污泥的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壳聚糖的毒性,通过Microtox 实验,利用发光细菌法检测它们的生物毒性,结果表明:PAC、PAM、壳聚糖的15min-EC50值分别为10200mg/L、17200mg/L、169400 mg/L.表明三种絮凝剂均不会对微生物产生毒性,均可以用于好氧颗粒污泥的絮凝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实验室培养的微氧颗粒污泥的理化特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微氧颗粒污泥粒径分布为:下层〉中层〉上层。各层污泥中Fe含量最大;K、Na、Ca、Mg、Ni、Co、Mn、Cu和Zn等元素在各层污泥中均能检测到。微氧颗粒污泥的比重、SVI值、含水率和沉降速率均优于普通活性污泥。  相似文献   

11.
本主要研究了北宋后期苏门人集团的形成过程,苏轼在苏门人集团形成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包括苏轼的性格、学观念、学使命感对苏门人集团形成的影响;对古今人所认定.的苏门人士名单进行了甄别和全面补充,研究结果表明,北宋后期大多数有成就和影响的作家,几乎都囊括在苏门人集团中。  相似文献   

12.
污泥若经过一定处理后会具有很高的资源性和经济价值.通过自制实验装置对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污泥进行好氧发酵堆肥,并对堆肥过程中的主要参数进行适当控制,研究出具有符合农用资源化条件的污泥肥料.  相似文献   

13.
个性化知识是学生在学习教材公共知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知识。明晰个性化知识形成的途径和条件.理清个性化知识形成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认识个性化知识形成的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个性化知识的形成,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育,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增殖。  相似文献   

14.
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形成性评估能激发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本研究分析了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估的必要性,指出现阶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帮助教师真正把形成性评估有效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血红蛋白的结构及其所形成的氧离曲线的特征,并分析氧离曲线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3个阶段:1.萌芽阶段;2.形成阶段;3.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李芳 《考试周刊》2010,(3):106-107
形成性评价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及时反馈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因而.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日趋明显。本文作为课题的中期研究阐述了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和概念.论述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运用及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萨如图形的形成及演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李萨如图形的形成机理,用EWB演示不同频率比、振幅比和初相位条件下的李萨如图形,能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图形的合成过程及图形的绕行方向,从而提高学生对李萨如图形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形成性评价着眼学生学习过程.为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在学生评价中应多使用形成性评价.本文分析近十年国内形成性评价研究现状,发现研究数量多,但高水平、高层次研究少;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国内理论创新少.在分析基础上提出建议: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构建更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结合实际,探究更适合我国的评价范式,实现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中后期,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已经成为制约整个污水处理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国际上目前采用的几种污泥处理处置方式中,污泥的土地利用比较适应中国国情,但目前污泥土地利用的技术还不成熟。本研究探讨了复合菌剂与辅料配比对污泥好氧发酵工艺的影响。不同菌剂和辅料配比的污泥发酵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了菌剂的堆体在发酵过程中堆体温度明显高于未添加菌剂的堆体,当污泥和辅料的质量比为3:1时堆体的温度能达到较高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