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机体的基本特性有三:即新陈代謝、感应性、和适应性。新陈代謝是感应性的物質基础,而适应性則又是以感应性为基础的。代謝停止,感应性亦即丧失,如果沒有感应性,也就談不上适应。因此,我認为“高中生物学”在学习了“新陈代謝”以后,来討論“感应性”这一个問題是非常确当而必要的。下面且談一談我对动物感应性这一問題的一些体会并对整个教材的安排以及如何进行教学等問題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見和同志們討論、研究。在动物感应性的引言中,首先应該肯定感应性是  相似文献   

2.
高一生物学讲授绿色植物新陈代謝一节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学生得到的是抽象的印象。五学时的讲授结果,学生还不大可能把五个生理过程形成一个完正的概念,往往祇是死记现象。在大搞技术革命教学必須改革的形势下,如何提高教学質量,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关鍵問題。針对这些問題,我們以绿色植物新陈代謝为对象,研究设计了一个电动教具,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这一章主要是討論植物及微生物的新陈代謝。它們的代謝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为了使中学生得到清晰的概念,教师講述方便,因此高中生物学教本根据植物对碳素营养的不同方式把植物新陈代謝分为綠色植物的新代謝及非綠色植物的新陈代謝兩部分来討論。綠色植物屬于自养生物,能利用日光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成为有机碳化合物,这一过程即称为光合作用;此外象綠色硫细菌及紫色硫細菌,也能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这种光合作用叫做細菌光合作用。至于非綠色植物,如无色硫細菌虽然也是屬于自养性的植物,但它不能利用光能,祇能利用氧化硫化氢时放出的化学能来同化二氧化碳这种过程則叫做化能合  相似文献   

4.
在沒有討論生命發生的問題之先,我們有必要來談一談,什么是生命,生命的物質基礎又是什么? 恩格斯說:“生命是蛋白质体存在的方式,这个存在的方式的重要因素是在於与其周圍的外部自然界不断的新陈代謝,而且这种新陈代謝如果停止,生命也就隨之停止,結果便是蛋白質的解体”。这样的有新陈代謝作用的蛋白質在今天当然只有在有机体內才能找到,而有机体一般講來都是由細胞組成的。於是德国細胞病理学家微耳和(Virchow,1821—1902)就主張細胞是生命的單位,生命只能由細胞開始,細胞以外就再沒有什么生命,因而有机体內除了細胞之外就不可能再有任何活的东西,並且  相似文献   

5.
高中生物学“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一章的內容较多,面也广而且比較深,在这一章中概述了“生命的进化和人类的起源”其中除少部分是学生已具有的知識外,大部分是学生原来沒有接触过的知識,尤其是生命的起源一节,由于学生缺乏化学知識,对奥巴林假說的三个阶段——原始有机物的发生;高級形式的有机物(蛋白質)的发生;有新陈代謝的蛋白体的发生理性上的概述是不易理解地。再者是生命的进化和人起源于动物的証据兩节中,有关胚胎学上的証据中所說:  相似文献   

6.
新陈代謝是一切有生命物体的基本表現,随着新陈代謝的停止,生命亦停止。因而新陈代謝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根本区別之点。新陈代謝外在表現是它不断地跟周圍环境真实的物質交換(这当然不是新陈代謝的全部內容)。假使人为地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的联系隔絕,迫使生物体摄取不到养料、氧气和水,体內代謝过程所产生的廢物和二氧化碳也不能排出体外,結果生物即趋于死亡。但是非生物則不然,假使將其与外界环境隔絕,反而更好更長久地被保存下来。如铁不会生銹;石头不会风化。新陈代謝包括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二个內容。这二个內容是通过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来完成的。同化  相似文献   

7.
“体内物质的运输”一章包括“血液”、“血管和心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四节内容。本章地位非常重要,因为本教材前半部分围绕着新陈代谢内容展开的“体内物质的运输”、“消化和吸收”、“呼吸”、“排泄”、“新陈代谢”五章内容,其核心是新陈代谢。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体内物质的运输,确切地说是“血液循环”,通过物质代谢将它们全部联系起来。因此,本节课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1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通过对“血液”、“血管和心脏”概念特点的复习,通过对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特点、比较的复习,归纳人体“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8.
苏联和平利用原子能展覽会是世界第二次和平利用原子能会議在日內瓦召开以后在我国展出的,因此所展出的資料大部分是苏联新近的成就,虽然这次展品中只代表苏联在这方面工作的极少郃分,但也可以看出他們的工作的成就是巨大的。在生物学和农业館中表明了苏联在农业、生物学和遺傳学上都广泛地应用着放射性或稳定性同位素和辐射,用示踪原子的方法探討有机休的生命現象及其机制,大量资料表明苏联在生物学和农业方面用同位素和辐射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大家都知道,現在生物学中的中心問題之一,是研究在动物和植物有机体內代謝反应的方向和速度問題。如果能够正确地了解植物机体是如何利用太阳能  相似文献   

9.
学习了高中生物学植物感应性一章后,我得到很大的启发,今願将个人学习心得,提出与大家共同討論,不正确的地方,希望讀者即时給与指正。談到生活有机体的感应性問題,首先要使学生了解什么叫做感应性?感应性与新陈代謝有什么关系?感应性与运动又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搞清这些問題,教师必需把新陈代謝这一章的內容,簡單扼要的加以总結,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事例,引証到感应性这一个新課題。尤其是植物的感应性,常常为人們所忽視,更应以生动的事例阐明。其次要使学生認識到感应性在植物对外界环境适应上的意义。我們可以通过許多現象来說明,例如就植物对光的感应性来看,象榆树,楓树等树叶在莖上  相似文献   

10.
1教材分析1.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的联系“水分代谢”是第二节“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的第一小节内容。本小节内容是在初中“植物吸水原理”的基础上及学生学习了高中《生物》第一章“细胞”,掌握了细胞膜、液泡膜具选择透过性特性的知识后,重点讲述植物渗透吸水这一生理过程。学生在学完第一章“细胞”后,转入难度加大的第二章“生物的新陈代谢”学习。因此,指导学生学习好这一节,对学生增强信心和兴趣,学好后面的生物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1.2教学内容本小节主要叙述了植物对水分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共分2课时完成。本…  相似文献   

11.
在尚未能自編出較适用的生物学教材以前,对現用的高中生物学教材的精简补充是十分必要的。因其中有些內容重复;有些教材跟当前生产联系不够密切;应該講授的一时又未編上去。教材跟不上形势发展,因此需作适当的处理,使其符合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針。 現將个人的做法提供大家参考指正: (1)“砍”——主要刪掉教材重复和教材不能联系当前生产实际的部分。第三章中关于“綠色植物在自然界中的意义”“自然界物質的循环”等兩节和第四章中的單細胞生物、多細胞动植物的感应性等四节大部分內容眼当前生产联系不起來,应該“砍”掉。第三章的“新陈代謝作用的原理在家畜飼养上的应用”一节,跟初中农业課“飼养原理”重复,沒有講述必要,应該“砍”掉。  相似文献   

12.
六“消化系統’一章的教学法消化系統一章也和呼吸循环一样,是新陈代謝的一个重要环节。食物是能的源泉,也是生命活动的根据。所以本章一开始就闡述食物的意义和种类,正是由于食物对人們生活具有現实意义。食物的攝取不能离开消化器官,所以接下去就講消化器官的構造了。構造之后就论述机能——消化和吸收,这样安排,由構造到机能,由具体到抽象,是合乎中学生的認識过程的。整章的重点在于“消化和吸收”。  相似文献   

13.
轻松学“细菌”——“细菌”生物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节内容是在认知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基础上,对生物类群知识的一个补充,主要教学的是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其中重点是细菌的存在和细菌的生命活动方式,难点是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通过对本节的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微生物世界,学会主动探索、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以后学习动物类群、新陈代谢等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1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上海科技版《生命科学》高一(试用本)第4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第4节“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变”第1课时。整个章节的内容着眼于普遍存在于生命世界的新陈代谢过程,诠释了生物体在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上的“动态”规律。这一章的学习将让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在分子水平上得到深化,从而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同时为以后进一步认识信息流本质和其他生命活动规律打下基础,因此本章在整个高中生命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基础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试验修订本·必修 )生物第一册》(以下简称新教材 )在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中增加了“内环境与稳态”一节。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尤其是稳态概念在现代生命科学中已成为普遍使用的一个基本概念 ,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增加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因学生准备知识不足 ,难以充分理解稳态的本质内涵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供参考。1 增加“内环境与稳态”概念的发现史“内环境与稳态”概念的发现史 ,…  相似文献   

16.
新陈代谢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之一,高中生物教材第二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以绿色植物和动物为代表介绍了生物新陈代谢中的生理生化过程。这一章的第一节“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从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四个方面进行讲述,其中光合作用和  相似文献   

17.
高中生物(必修)“水分代谢”这一节,是第二章“生物新陈代谢”中的第一节。学生在学完了第一章“细胞”后,进入难度加大的第二章学习。因此,学好这第一节,对学生增强信心,学好后面的生物学知识其重要意义。 在讲授这一节时应注意下列一些问题: 一、讲清水分代谢、植物吸水与细胞吸水的层次关系及其不同特征 水分代谢是指绿色植物在生命活动中对水分的吸收、运输、散失的全过程。植物吸水是绿色植物水分代谢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牵涉到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根)及其最活跃的部位(根毛区的表皮细胞)等,而实现植物吸水,首先要靠细胞吸水。与细胞吸水有关的是吸水的方式及其原理。不同的细胞,吸水的方式不同。不具大的液泡的细胞(干种子细胞,根尖  相似文献   

18.
你知道什么是“学生节”吗?你参加过“学生节”吗?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2002年度的“学生节”闭幕不久,想探个究竟吗?Let's go!  相似文献   

19.
对“科学探究”的一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充为核心。“探充”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本文针对科学课中教师对“探充学习”认识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及在教学中如何进行科学探究进行了阐述。试图探索出一条使学生在课堂中受到真实生动的科学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用“动态生成”观指导数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生成”观是华师大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的一个基本内容。“动态生成”观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一种新概括。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三:(1)以生命学说理论为基础。即认为学生是其生命活动的构成部分;教学过程必须在动态中生成,必须焕发出师生生命的活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命主体的地位必须受到应有的尊重。(2)以学生的动态发展为内容。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和展现学生生命的价值,使学生的知识、智能、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素质在动态中发展。(3)以“动态生成”的要求作为教学调控的依据。即强调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因素,结合教学设计,紧紧抓住“生成因素”,灵活地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