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美学讲究深刻地体味事物内在意蕴和作内心情意,强调“意”,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模仿说根本不同。中国美学的这一审美观念早在《周易》中就已萌芽。本从历时的角度,于“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无言之美”三方面论述了这一美学观念的产生及发展演变,探讨了其基本内涵及对后世艺术作品审美追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庄子感受到他所生活的“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的时代所带来的痛苦,力图回到“任其性命之情”的生存天地。这种追求在实践上行不通,最终落脚在人格理想的追求上,建立于脱离实用的精神世界。《逍遥游》是庄子整个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的核心,他的许多思想暗含着精深的美学艺术精神。《逍遥游》反映了庄子对“崇高美”的追求和向往,流露着对“大”的追求和赞赏,涵容了康德“崇高论”中的“数量之大”和“力量之大”。这种无限美、大美、壮美是一种明朗肯定人的自由的不可摧折的美。《天地篇》中标示了“美”与“大”的区别,包含着“优美”与“崇高”两范畴有别的萌芽。庄子思想与儒家思想本质相同之处在于崇高精神的落脚点都在人格道德修养上,与康德、席勒等人的“审美游戏说”相近之核心就是自由。庄子关于“游”的思想与审美精神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涉及到了审美活动的一些重要问题,并为我国传统审美理论关于审美态度、美感、感知(直觉)的认识提供了广泛而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罗岚 《今日教育》2006,(6):47-48
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美学理论,它始终追求的对象是对于人来说的最为和谐状态与“最高价值。”反映的是一种深刻的、辩证的和谐关系。而这也是许多思想家渴望的美学境界。从孔子提出的“尽善尽美”——美与善的相互结合、和谐统一。到老子所说的“音声相和”——音与声的美丑相互对立与协和,再到《乐记》所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无不是“中和之美”思想精髓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骆霞 《文学教育(上)》2008,(13):134-135
自然,有自由发展之意。其字面上可解释为“本来的样子”。“自然”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源于道家美学。庄子在其《天道》中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渔夫》篇中也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素朴之美”与“天真之美”都是一种“自然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原道篇》中反复强调美和艺术的本质是自然之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王长俊先生的《景观美学》以景观美为切点,探讨“美是什么”的问题,提出涵盖面较广的“美即生命”这一新定义,他又以这一美学研究新说为指导,提出了一个较完整的景观美学五论体系:其一是从整体性上构建景观美;其二是从景观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一致性上构造景观美;其三是在时代性上建构景观美;其四是在美的共同性上构造景观美;其五是从美的功利性上构建景观美。《景观美学》从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结合上,为如何创造景观之美提供了新思路,建立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自从哥尼斯堡大哲学家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这部美学论中将“审美无利害性”的命题作了系统、完整地论述后,“审美无利害性”就成为美学家的热门话题。审美有无功利性问题也成为美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认为“审美无利害性”从根本上对审美知觉与非审美知觉作出区别,为美学创立了一个新的核心,从而将“美”的领域从“美即和谐”的领域扩展到“审美”的领域;也有人认为“审美无利害性”概念是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7.
关于“美”的言说已有千年历史,对此的研究更是一个值得探讨却让人倍感沉重的课题。中西美学五彩缤纷的“美是什么”的思考、追问与回答,可分为两种方式:叙述与描述。叙述是对“美是什么”的回答,描述是对“美在哪里”的回答。由于先在逻辑与提问方式的局限,“美”的言说方式尚不能无限接近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水画委婉幽曲的“形式美”和宏博深密的“抽象美”,具体而细微地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古代画家对于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美的认知与追求。芬兰环境美学家约&;#183;瑟帕玛在其著作《环境之美》中说道:“环境美学是现实世界的美学。这里,环境指观察者外在世界的一切;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建成环境,与之对应的是艺术之想像世界的美学。  相似文献   

9.
当代社会刮起一阵美甲热潮,新颖时尚的美甲使身体末端部位——指甲闪亮登场,出现在越来越多人的眼前,使人们关注到身体末端体部位之美。身体末端之美与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可从这二者中寻求到一定的理论支撑。由此,可发掘出“身体末端美学”这一全新概念。以舒斯特曼身体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桥梁,深入研究“身体末端美学”之意蕴内涵,在寻求共性的同时更挖掘到“身体末端美学”的独特意蕴,它不仅体现出对身体美更加深入细致的追求,闪现着中国传统尚“微”审美意识,而且还反映着女子自我身体意识的深度觉醒。  相似文献   

10.
《周易》美学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立象以尽意像《周易》这样一部号称中国古代“六经之首”、“十三经之首”的著作,通体充满着中国古人智慧的经典文献,其在美学上的价值和地位又如何呢?首先,《汉书·艺文志》称:《易》曰:宓牺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近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种既“通神明之德”,又“类万物之情”的智慧之学,由于达到了人类认知的“天人合一”的玄妙境界,所以又是一部开启了人们审美心灵的百科全书。审美的前提和归宿是人的身心与宇宙万物在精神上的交融,而《周易》以一种具象与抽象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