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忠实”和“等值”被认为是翻译的最高标准,作为翻译实战活动主体的译者被“隐身”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本文拟从能动性和受动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并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的体现及价值。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译者受到其翻译目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等能动性影响;另一方面译者必须忠实于源文本,受到诗学;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主体性正是其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在翻译实践中,不论是文本的选择还是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取舍,均充分的体现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魏清巍 《科教文汇》2009,(13):232-233
翻译史上,关于译者身份的表述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翻译理论的发展而变化。翻译是一项特殊的人类活动,译者的翻译实践总是在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方面之间进行:一方面,是作者与出发语文化;另一方面,是读者与目的语文化。对译者身份的不同态度,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对翻译问题的不同认识。本文主要论证翻译史上译者的传统身份和翻译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3.
译者之两难     
范敏 《科教文汇》2009,(22):246-246
翻译的目的有两种,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译者为了实现翻译的文本目的,常常困于“忠于原文还是忠于译文”的两难之中,而在实现翻译的非文本目的时,又因其常与译者的文本目的相背而左右为难。译者应该有清楚的认识:翻译的文本目的才是译者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主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译者。一部好的翻译作品,是译者独特作用的体现。现从语言的特点出发,分别于词汇、语言形式、文化差异和社会习惯三方面论述了译者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5.
译者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其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试图论证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个受限制的主体,译者的自由总是变化的而非静止的。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充分体味其自由的界限,在合理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翻译批评对翻译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批评作为连接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不论对译者还是读者都有重要作用。研究翻译批评,首先要弄清其主体和客体。翻译批评的主体即译者,是翻译批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本文拟对翻译批评的译者权限问题加以探讨,以期对翻译批评的研究有所帮助,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业霞 《科教文汇》2010,(7):107-108
翻译批评对翻译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批评作为连接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不论对译者还是读者都有重要作用。研究翻译批评,首先要弄清其主体和客体。翻译批评的主体即译者,是翻译批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本文拟对翻译批评的译者权限问题加以探讨,以期对翻译批评的研究有所帮助,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艳梅 《内江科技》2007,28(10):89-89,117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要完成翻译任务,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然而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制于时代背景、译者自身的双语文化能力及其自身的其他因素.如果译者能积极应对这些制约因素,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王晓蕾 《科教文汇》2014,(20):99-100
随着“译者隐身”概念的提出,很多人将译者“可见性”与译者的主体性联系到了一起,认为“隐身”抑制了译者的主体性。本文将结合本体性的内涵,分析译者“可见性”与其主体性的关系,从而说明不管译者选择“隐身”还是“显形”都体现了其主体性的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不会因其在译文中“透明”还是“可见”而受到抑制或凸显。  相似文献   

10.
张志成 《科教文汇》2008,(4):163-163
翻译的主体间性是目前翻译界研究的重点。译者的伦理意识也是翻译界新兴热点。从主体间性的角度审视译者的伦理意识可以给翻译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化差异、思维理念、社会风俗、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阅读与理解不同国别、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困难性与复杂度.翻译作为解决阅读障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承载着语言转换与思想文化碰撞的重任,是译者主观态度的外在显现及文化意识的侧面映射,对于跨文化交流与多元文化传承意义重大.翻译过程涉及著作者、译者、读者三方主体,牵扯语言特色、文化背景等诸多内容,凸显着翻译规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译者行为的准确、规范与否及翻译策略的合理、恰当与否直接关乎原著内容诠释及内涵表达的完整度.因此,笔者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拔尖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培养项目(2-9-2019-314)阶段性成果,将以翻译为探讨核心,从译者行为视域着手探讨翻译策略的多维性,助力文学翻译更加规范合理,以提高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多元文化传承. 《规范、惯习与译者抉择》以晚清时期译者的文学翻译行为及不同的翻译方式及翻译策略为探讨核心,以描写性方法为主体构建译者行为抉择模型,强调翻译的社会属性,从翻译过程、翻译抉择模式、翻译场域多元规范、译者惯习差异、规范嬗变与译者惯习互动等方面进行理论陈述,期间,以严复、林纾二者的共时翻译对比及鲁迅早期、后期的历时翻译对比为实际分析案例,以此揭示译者行为的共通性、差异性及变化性,彰显出自身的理论功用与实际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12.
贺爱平  张瑞 《中国科技信息》2007,(18):213-213,215
人们一直对翻译的本质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不休,这使得译者的角色很难界定。一方面,译者缺乏确定的规则和公式来指导翻译实践,需要发挥创造性来再现原作;另一方面,读者希望译者能够准确忠实地再现原作风貌。由此,译者要富于创造力,必须本着“信”这一原则,将自己定位于神似创作者,再现原作风貌。  相似文献   

13.
常呈霞 《科教文汇》2014,(26):121-122
在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的观照下,译者主体性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的重要命题.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韵律美感强,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风格特点明显,在翻译中尤其可以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从“诗圣”杜甫的一篇著名五言律诗——《月夜》的6种译文文本入手,在意象再现与意境再造、人称视角的选取、韵律与形式的再创造等三个方面作分析比较,揭示了译者主体性在唐诗英译过程中的内涵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译者在旅游翻译过程中身兼多重身份,受多重伦理约束。文章总结分析了旅游翻译中存在的种种误区;结合译者的伦理特性,提出译者伦理价值提升的路径,以期使译者在对外旅游翻译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助力中国文化外宣。  相似文献   

15.
翻译活动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中,作者、译者和读者的身份不同,然而彼此联系紧密。斌从信息交流的角度讨论翻译活动中这三类不同的主体,揭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有关评判译作标准的问题抒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占有独特的重要性及译者主体性的翻译表达。  相似文献   

17.
商标翻译对我国进出口贸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长期以来商标翻译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译者创造性的缺失是重要原因。从译者创造性这一方面入手,分析了在商标翻译中译者创造性缺失的原因以及其带来的问题,提出了补偿策略,进而达到弥补传统商标翻译的缺陷,提高商标翻译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王佐良先生翻译of studies的译本作为切入点,从翻译的目的、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以及译作与原作的关系等方面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秀莲 《科教文汇》2009,(12):244-244
本文以王佐良先生翻译of studies的译本作为切入点.从翻译的目的、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以及译作与原作的关系等方面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贯穿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对译者把握翻译特性、理解翻译内容、完成翻译作品等具有重要影响。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促进译者提高自身素质而且能更好的完成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