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人民日报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一日头版头条刊登的《全国学大寨,大寨怎么办?》的报道,颇受启发,我反复地读了三、四遍。我认为,这篇报道对当前全国各地学习大寨的热潮中,将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既为全国进一步学习大寨精神指出了方向,又为大寨继续前进指出了方向。报道的主题是新颖的。照一般人通常的想法,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学大寨的新情况下,报纸将继续报道大寨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人民日报却以显著的版面刊登了大寨不足之处,这一面体现了对先进地区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另一面更加有力地宣传了大案人不断革命的精神。从报道中,  相似文献   

2.
《抛弃一种僵化的思维方式》获1987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之后,我们报社理论处有位同志感慨地说:“愈是有争议的作品,愈是有可能成为获奖的作品。”这句话启发我思考:评论写作中应当怎样对待“争议”? 回顾1984年《新华日报》开辟“新华论坛”以来,曾连续4年(84年—87年)获全国好新闻奖。几乎每一篇或在发表之后,或在评选过程中,都曾发生过争议,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争议。1984年6月,《关于立“军令状”的异议》发表以后,马上受到一些来稿,表示不同意见。《人民日报》的吴昊同志写来题  相似文献   

3.
在1985年全国好新闻入选作品里,有一篇《人民日报》记者采写的获一等奖的通讯《今日大寨》。这里录下它的开篇一段: “金秋时节,我来到大寨。第一印象是,这里山村静悄悄。虎头山默默无语,大柳树长丝低垂,几条牛在山坡慢悠悠地吃草,小雀在枝头鸣叫……往昔那‘红火’的景象,那无尽的人流,都已悄然逝去。那曾经踏上四面八方的参观者的千千万万个脚印的大寨之路,如今已长满荒草,只留下窄窄的山道。夜晚,我住在大寨国际旅行社,偌大一层楼只我一人,静得令人发怵。清晨,我站在虎头山边,遥望蓝天白云,不禁思绪万千:大寨!你为什么这样寂寞?”明眼的读者,从这段描写里已经品味出这篇通讯的特色了。在评委和编者为它加的简短评语中,最后是这样下结论的:通篇报道寓理于情,笔调自然而流畅,使读者在亲切的形象感受中,与主题思想发生共鸣。这  相似文献   

4.
我怀着很大的兴趣一口气读完了人民日报记者李克林同志写的通讯——《今日大寨》(见《人民日报》一九八五年十月五日第二版)。这个使人感到睽别多年的小王国又出现在报纸上,自然引起许多人的关注。梦魇一般的回忆,驱使着人们急于想知道,那里的面貌如今究竟怎样,是阴霾不散,还是雨过天晴?  相似文献   

5.
《有胆略的决定——武汉三镇大门是怎样敞开的》经济工作通讯,《人民日报》1985年5月11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尔后,被评为1985年全国好新闻特等奖。同仁们常常问起:“此稿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这样选角度?”“通讯的气势与记者的思路有何联系?”等等。我回答八个字:“调整思路,大张  相似文献   

6.
《中国记者》约稿,说是在农村改革中,人民日报的宣传还是旗帜鲜明的,要我谈点体会。好象这是我们新闻工作的惯例,某事成功了,记者来采访,总要问:“你有些什么体会?当时是怎样想的?……”要是失败的呢?也该有所体会吧。我想到“农业学大寨”,这个持续十年之久的宣传,在人民日报大部时间也是我主持的,它给农村带来的不良后果,已为历史所证明。两段不  相似文献   

7.
案头上,放着1995年4月7日的《人民日报》,孔繁森,这个响亮的名字跳入我的眼帘。他,像一团火在我胸中燃烧,他的事迹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撼人心魄,使我们这些年龄和他差不多的同代人陷入久久的沉思:“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来新疆几十年,你不后悔吗? ——“我不后悔,像孔繁森那样,把青春奉献给祖国边疆这片热上,值!”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校友这样告诉我。他曾是一位归国华侨。 ——“我觉得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人生,应该像孔繁森那样度过才有意义。”又一位来自东海之滨的老同学这样告诉我。他曾是名牌大学的高才生。  相似文献   

8.
大寨是我的第二故乡。从1967年12月到1980年11月,我在大寨工作、生活十三年之久。 1994年春天我重返大寨采访,凤莲见我时不说“去大寨”、“来大寨”,她说:“老段回来了。”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期新阶段,面对报业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党委机关报怎样科学地定位?怎样拓展自身的功能?怎样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004年11月17日,新闻战线杂志社和深圳特区报社在深圳联合召开“新时期党报定位与功能拓展”研讨会,在有“世界报业第一楼”之称的深圳报业大厦会议厅,来自人民日报和19家省级党委机关报和副省级城市党委机关报的负责人,围绕上述问题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度拓展党报功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第一次将新闻宣传工作同党的执政能力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我…  相似文献   

10.
大寨新故事     
最近出版的一期《新民周刊》发表题为《新大寨纪实》的“特别报道”。文章回顾道,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那时起,一场学大寨的运动延续了15年,它和“工业学大庆”并称为两面红旗。大寨“一大二公”,为毛泽东一往情深的人民公社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而陈永贵作为“毛主席的好学生”,后来也从小山沟走进中南海,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然而,随着1978年农村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行,大寨寂寞了。一场悲喜剧过后,我们又重新听到了大寨的声音。进入90年代,当地政府再次提出:重新发扬大寨精神。村委会主任贾春生说:“陈永贵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今天改  相似文献   

11.
夏秋之交,我到阳泉采访,顺路到名噪一时的大寨看了看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她同我70年代开始共事,见面没有寒暄,直来直去,如实交流。郭凤莲1980年4月由于种种原因,离开大寨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先后调到晋中果树研究所、昔阳县公路段当了11年名副其实的国家干部。1991年11月,上级为了重振大寨雄风,决定让她回大寨再展宏图。她深知“二进宫”之艰难,但是为了事业,也为了再一次显示一下“自我价值”,便欣然同意接受新的考验和挑战。一年过去了。她不为粮食发愁,谁都晓得这里的  相似文献   

12.
我从何处来 ?并且我置身其中又赖以生存的世界从何处来 ?我往何处去 ?并且围绕在我周围变幻万千的事物又往何处去 ?死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死亡的最大威胁来自何方 ?人的生命意义及生存价值又在哪里 ?当我们从为生计的奔忙中忽然间闪现出来生死之念 ,真正审视生命的不归路时 ,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它 ?是“人生得意须尽欢”地放纵它 ?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地游戏它 ?还是“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地磨砺它 ?对此 ,青年理论工作者王文科先生新近出版的《直面人的最后时刻》一书对此作了深刻地解答。古往今来 ,人如天地间之过客 ,在世间舞台匆匆…  相似文献   

13.
1994年4月17日,新华社播发了《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报道。这篇900多字的消息一经发出,就被全国28家省、市报纸采用,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那么,这一新闻是怎样发现的呢? 首先要说到南迦巴瓦峰。1994年我曾采访过当时从南迦巴瓦峰地区探险考察回来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杨逸畴,并写了通讯:《“神山”探索记》在《人民日报》配照片刊登出来。这便是大峡谷报道的最初积累。  相似文献   

14.
我写的《农民识字歌》,荣获全国农村读物二等奖。在发奖大会上,邓力群同志亲自给我们颁发奖状,并鼓励我们说:“以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的人从事农村读物的编写出版工作。”这使我受到很大的鼓舞。我是怎样写起《农民识字歌》来的呢? 一、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写农民之所需。我是农民的儿子,不能忘了没有文化的农民。早在1960年,我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回来,我感到,党和人民给了我荣誉,自己应该百尺竿头更上  相似文献   

15.
夏秋之交,我到阳泉采访,顺路到名噪一时的大寨看了看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她同我70年代开始共事,见面没有寒暄,直来直去,如实交流。郭凤莲1980年4月由于种种原因,离开大寨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先后调到晋中果树研究所、昔阳县公路段当了11年名副其实的国家干部。1991年11月,上级为了重振大寨雄风,决定让她回大寨再展宏图。她深知“二进宫”之艰难,但是为了事业,也为了再  相似文献   

16.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原本是一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小山村。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1963年夏天大寨遭遇洪灾后,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不向国家伸手等待救济,而是与天斗与地斗,三战狼窝掌,展示了大寨人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英雄主义气概,使大寨一举成名。1959年国庆10周年,陈永贵登上天安门城楼,见到了毛泽东;1960年,山西省委发出向模范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学习的号召;1961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大寨之路》的文章。中央最高机关报浓墨重彩的报道,感染了无数中国人。  相似文献   

17.
1979年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一炀捍卫党的原则的伟大斗争》一文,拨开了所谓“二月逆流”的迷雾,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这篇对于拨乱反正起了重要作用的长篇通讯是怎样采写出来的呢?12年后,作者纪希(?)写下了如下的追忆:  相似文献   

18.
《抛弃一种僵化的思维方式》获1987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之后,报社理论处有位同志感慨地说:“愈是有争议的作品,愈是有可能成为获奖的作品。”这旬戏言启发我思考:评论写作中应当怎样对待“争议”?回顾1984年“新华论坛”开辟以来,曾连续4年获全国好  相似文献   

19.
名噪一时的大寨人如今也反思了。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郭凤莲感慨不已地说:“靠别人树典型不行,还是要用自己的腿走路。”这无疑是大寨人反思后清醒的结论。然而,需要反思的不止是大寨人,至少还有那些将其树为“典型”的别人,其中包括新闻记者在内。郭凤莲曾问写过大寨“经验”的记者:“‘大寨人生来就爱斗,七斗八斗不停休’、‘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这些顺口溜是你们编的还是我们说的?”郭凤  相似文献   

20.
浩浩荡荡进北平“我军紧紧包围北平”——《人民日报》1948年12月18日这篇头条新闻,使大家坐不住了。在此之前,我们得知:蒋介石诱使傅作义撤到江浙,为他看守江南半壁;傅作义则打算缩回绥蒙,当“西北王”。这都对我不利。我军紧紧包围北平,傅作义南逃西遁两条路已绝,或者就歼,或者投降。全国解放大业猛进一步,我们到北平办报夙愿得偿。上月还在“跑反”,本月凯旋入城,形势发展之快,实在令人惊喜。从武安(晋冀鲁豫《人民日报》驻地)到平山(华北《人民日报》驻地),我是先遣队成员;从平山到北平,又是先遣队成员,好事都摊上了。上次坐破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