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史研究相互参证多借助地理 ,但若缺少实地查考 ,也易致误断。陆游、钱谦益谈论杜诗 ,均存例证。据花蕊夫人《宫词》作实地探究 ,足以表明作者应属王建妃 ,不当是孟昶妃。实地查考更能判定《蜀道难》与《蜀道易》 ,俱符合蜀道实际情况。根据竹王、竹郎祠存在的地域 ,足以明了范晔误将竹王与夜郎侯相混同。实地参证文史 ,还应注意同名地域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竹枝词》是唐代诗坛上的一枝奇葩,自来以民歌体视之。本文运用文学人类学方法,探明《竹枝词》其实源于西南地区的巫歌,是在“竹王崇拜”这类原始宗教活动中用于迎神的;而“竹王崇拜”又与“竹枝”这种植物图腾的崇拜直接关联着。文章钩沉史籍文献,考明了竹王、竹郎之神最早源于《山海经》中的神话,且第一次给“廪君”这一神话中的西南少数民族的祖先神以明确的解释。同时,对于《竹枝词》的演唱方式,也作了较为合理的推想。  相似文献   

3.
蜀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远在其始名之前北方与蜀地交通关联就已经出现,最早由甘、青入蜀,此证陇蜀道最古。据史料,至迟在商晚期狭义蜀道存在的历史可能性已具备,周代秦蜀交通的记录见多,到秦汉时期蜀道有载,确切的"蜀道"一名出于《史记》应是定论。文学"蜀道"一词,最早见于汉末三国诸葛亮《黄陵庙记》,唐《艺文类聚》所收乐府旧题《蜀道难》系列呈现一种源流现象,源头在南朝梁萧纲,随后的梁陈作者刘孝威、阴铿推动了它的发展,至初唐张文琮铺垫到盛唐李白《蜀道难》思想和艺术水平达到顶峰,中晚唐、五代时期续写者众多但无出其右。蜀道始名,乐府旧题《蜀道难》源流就包含着对陇蜀道的抒写,需引起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4.
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十月之交从秦州出发,南行经汉源至同谷,停留不足一月,又于腊月初一至月底行抵成都,一路领略了蜀道之奇险,有意识地写下了二十四首纪行诗以及《同谷七歌》和《万丈潭》等诗。这是杜甫刻意创作的一组借蜀道山水来抒发自己和国家进入困境时期的无限感慨,若仅以山水诗去解读,有贬于杜甫蜀道纪行诗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竹枝词》是唐代诗坛上的一枝奇葩,自来以民歌体视之。本文运用文学人类学方法,探明《竹枝词》其实源于西南地区的巫歌,是在“竹王崇拜”这类原始宗教活动中用于迎神的;而“竹王崇拜”又与“竹枝”这种植物图腾的崇拜直接关联着。文章钩沉史籍文献,考明了竹王、竹郎之神最早源于《山海经》中的神话,且第一次给“廪君”这一神话中的西南少数民族的祖先神以明确的解释。同时,对于《竹枝词》的演唱方式,也作了较为合理的推想。  相似文献   

6.
汉朝时候,贵州一带有夜郎国,地域较广,相传为苗族所建,其君长名为多同,受汉所封,曾颁发有王印,苗族人民称为竹王,关于竹王的史料,自《史记》以来,多有记载,现就所知,略加条析,供研究西南地方史及民族史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竹王崇拜”与《竹枝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枝词》是唐代诗坛上的一枝奇葩.自来以民歌体视之.本运用学人类学方法.探明《竹枝词》其实源于西南地区的巫歌.是在“竹王祟拜”这类原始宗教活动中用于迎神的;而“竹王祟拜”又与“竹枝”这种植物图腾的崇拜直接关联着。章钩沉史籍献,考明了竹王、竹郎之神最早源于《山海经》中的神话,且第一次给“康君”这一神话中的西南少数民族的祖先神以明确的解释。同耐,对于《竹枝词》的演唱方式,也作了较为合理的推想。  相似文献   

8.
陈增辉教授是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研究与中国基管教史研究两门学科的主要开创人之一。他主持编写并出版有《清季中外使领年表》、《清末教案》等重要作。清季驻设福建的外国领馆与外国领事,陈增辉教授已有诸多重要研究成果,但仍有一些具体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查考。根据新近出版的有关资料,本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并对陈增辉教授有关学术观点作进一步的阐发。谨以此纪念陈增辉教授百年诞辰。  相似文献   

9.
明末拟话本小说《三刻拍案惊奇》的发现,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相当宝贵的资料,《近代汉语词典》也对其词语进行了释义,但仍存在某些缺失。本文运用归纳、比较、推勘等方法探讨词义及其用法,分析其意义产生之缘由,参证《近代汉语词典》,试图对其释义作一点补证工作。  相似文献   

10.
"故道"得名始于秦汉故道县,与陇南密切相关。故道必经的略阳析里《郙阁颂》与关联祁山蜀道的《西狭颂》同为姊妹篇,都反映了在陇南关于汉代蜀道建设的关键人物李翕。在蜀道北段诸线中,故道是里程最长的一条。青泥岭,是故道在陇南一段最险峻艰难处,有大量文学与文献遗存,成为陇蜀道文化的重要部分。今人虽有"木皮道"的提法,但综合陇蜀道的文学与文献考察可知:木皮古道作为祁山道一段,其战略地位虽极重要,但只是地域乡民之别称,并不是独立的陇蜀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