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难题。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关心这一问题,多次就中小学生“减负”作出重要指示,中央和地方也不断颁布“减负”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势在必行,但目前部分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对“减负”认识不足,认为“减负”对提高教学质量不利。  相似文献   

2.
袁耘毅 《云南教育》2010,(17):42-42
改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在中小学校开展“减负”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减负”的目的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能全面发展。“减负”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减负”还能走多远薛国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业已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有识之士要求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各地亦相继出台一系列"减负"招数。那么,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现状如何?据《中国教育报》近期报道,上海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社会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仍不堪...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成为时代前进的必然。教育部的“减负”号令既出,“减负”活动,举国上下,全面展开,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设了难得的、盼望已久的契机。 “减负”首先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契机。无可否认,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温床,孕育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个毒瘤,使素  相似文献   

5.
骆孝伟 《今日教育》2011,(10):18-19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使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已成为社会共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发展的主要场所。因此,学生“减负”首先应从“课堂”切入。实现“减负”增效之根本。  相似文献   

6.
说“减负”     
不可否认 ,“应试教育”的恶果之一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 ,“减负”问题一提出 ,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正确认识“减负”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何为“减负” ?  所谓“减负”就是指学校教学工作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包括过重的心理负担、一部分家庭和贫困学生的过重经济负担。“减负”的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减负”与严格要求   1978年 ,邓小平就辩证地谈到“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 ,今后仍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但是 …  相似文献   

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进行了特别强调,减负已成为当务之急。“课业负担”指的是超出学生可承受能力的课内和课外过重的作业;“减负”指的是减掉超出学生可承载的作业,回到学生可承栽的范围。那么,“课业负担”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质量低效是其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说,新一轮“减负”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教育部今后“减负”的方针是“坚定不移,坚持不懈”,重点是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李连宁说,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具有重大意义。今年的“减负”是历次“减负”工作力度最大、社会关注最广、反响最强烈的一次。从目前情况看,“减负”取得了初步成就,表现为: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迅速落实,20多个省市出台了“减负”的具体规定: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处理了一批违纪违规行为;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节假日补课现象大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问题,国家教育部作出了“减负”的决定。于是,从新闻媒体,到市井街巷,学生“减负”问题成了人们争相炒作的热点。那么,应该怎样看待“减负”呢?我试图从人云亦云的传统思维方式里摆脱出来,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对“减负”作一番评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与我国  相似文献   

10.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简称“减负”)问题成为当前教育的一大热点。广泛开展讨论 ,寻求共识 ,大有必要。一对“减负”应持积极态度轻减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势在必行。大量事实表明 ,课业负担过重有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目前 ,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 ,心理状态欠佳 ,令人堪忧。不“减负” ,不改革 ,素质教育无从推行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无法贯彻 ,学生个性的发展无力实现。着眼深化教育改革与提高国民全面素质的大局 ,放眼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 ,教育战线内外都应大力支持“减负”。否则 ,必然出现“减负”之后 ,学生“减压” ,家长…  相似文献   

11.
谈谈小语教学中的“减负”白银市白银区教育局薛兰祖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是基础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它严重地阻碍着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损害着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亟需解决。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首先要正确理解“减负”的含义。学生进校学习,就必须有...  相似文献   

12.
自从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后,“减负”便成为今年教育工作的一大热门话题。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直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绊脚石,全社会都在密切注视着教育部门如何把“减负”工作落到实处。江泽民同志说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把“减负”工作真正抓好、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靠社会、家庭和学校互相配合,共同努力。  首先,“减负”工作需要学校具体抓。学校在抓这项工作时,要充分认识“减负”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严格执行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计划,按要求开…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云南省教育厅印发了《云南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规定》,对云南省全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了全面、统一的部署。在“减负”实施中,笔者认识到,“减负”是为了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的科学发展,而实施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则是“减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教育的法律法规入手,分析了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过负”)是违法现象,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负”)是合法举措。增加学生负担应负法律责任,减轻学生负担是有法可依的。  相似文献   

15.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党和国家从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而扼制了学生创造力发展提出的。“减负”看似一个量上的减少,而实质上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例如,改变旧的观念和传统教法,把办学行为规范到法制轨道上来等等。 自“减负” 以来,我县在建设好校长队伍和教师  相似文献   

16.
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热门话题。“减负”给学校带来了巨大压力,使学生家长产生诸多担忧,社会各界人士也产生了不少疑团。要消除目前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在对待“减负”工作认识上的误解,必须正确处理好“减负”这一系统工程内部的十个关系。 1、要正确认识处理好“减负”与负担之间的关系。所谓“减负”,就是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而不是减掉中小学生所有的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进行了特别强调,减负已成为当务之急。课业负担指的是超出学生可承受能力的课内和课外过重的作业;减负指的是减掉超出学生可承载的作业,回到学生可承载的范围。那么,课业负担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基础教育面临和关注的焦点问题。认真审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不难看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又有教育内在的因素。就学校、教师而言,如何实现“减负增效”,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一、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理性分析 什么样的课业负担是“过重负担”?对此,很难简单地作出科学界定,笼而统之回答是,凡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负担都可谓之“过重负担。”具体说来,可从学习时间量、学习心理体验方面加以考察和认识,以利掌握判断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标准和尺度。 …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并提出"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切实减轻学生校内外过重课业负担".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家长和学生都希望能够解决这一重大教育问题.北京市近年采取多种途径推进减负工作,提出"育人为本、科学减负、提高质量".如何科学认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帮助学生把过重负担减下来,是个需要深入系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今年年初,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 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并召开了“减轻中小学生过 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作 出反应,迅速行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教育部《紧 急通知》和“电视会议”精神,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 况制定了有关“减负”的规定。“减负”工作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然而中小 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多 年应试教育的结果。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 业负担.必须全社会行动起来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下面就如何加强政府行为,特别是教育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