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和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但同时,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会受到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中国古代提倡的"文以载道"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的培养外,还要实施审美教育。语文课美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形象、情感去熏陶、感染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和爱美、追求美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途径有多种,而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不失为一条事半功倍的途径。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书育人,自古迄今都是为人师者的天职。而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把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教育和,陶有机地结合起来,实乃当前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之必需。鉴于此,我们要根据语文教材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客观事物的正确观点和态度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意志品质的砥砺、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笔者利用教材资源,从语言文字本身之美、文章思想内涵之美、课外阅读之美三方面出发,紧扣大纲要求,不断提高学生审美修养。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育目的”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作为从事语文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应当根据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把思想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融汇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德育和智育两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语文美育是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在帮助学生感知体验美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体现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特点。美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改善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之美、结构之美、语言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来实现这一目标。下面作者主要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谈如何实施美育。  相似文献   

7.
<正>自从新课标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后,德育的重要性又一次被各个学科所关注。语文学科作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道德的主要阵地,更是德育教育的战略要地。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将语文知识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  相似文献   

8.
把德育放在首位,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而语文教学的优势,就是能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体现在字、词、句、段、篇的教学中。在读写训练中,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做到"入于学生之耳,根于学生之心,发于学生肺腑,而布于学生之四肢。"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一、从字词句入手,在感悟中渗透德育张志公先生曾经提出:"语文教学,必须把训练学生运用字、词、句、段、篇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所表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以载道,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的因素和空间。语文教学应注重智育、美育、德育相结合,智育在于启迪智慧,美育在于陶冶性情,德育重在塑造健全的人格,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是责无旁贷的。  相似文献   

10.
尼珍 《西藏教育》2010,(1):16-17
我区高校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必须寓德育于智育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文言文教学尤其如此。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对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从而激发当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相似文献   

11.
黄小莲 《广西教育》2011,(20):55-55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那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让语文教学中丰富多彩的德育因子成为"春雨",随着教学的"春风",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12.
正教书是育人的艺术,每一位教师,既是各科目教师,又是德育教师。在中学各科目中,语文学科有其工具性,更有其思想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在语文教学中,需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训练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把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什么是德育德育,是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总称,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3.
德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在语文学科中实施德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健康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思想教育要以“渗透”为教学艺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艺术是教学魅力必备的条件之一,是教师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方法的具体展现,也是教师美好心灵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体现。因此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学艺术尤其重要。我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它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要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远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途径有多种,而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不失为一条事半功倍的途径。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书育人,自古迄今都是为人师者的天职。而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把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教育和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实乃当前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之必需。  相似文献   

16.
学校教育,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首要的是德育.语文学科以其"文以载道,以道育人"的学科特点担当着德育的重要角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德育与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相脱离或者被弱化,德育往往处于被忽略、被漠视的尴尬境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水平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中学课本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是作者伦理、道德、情操的寄托,都具有道德教育的作用,它为我们进行德育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一、通过写作背景的介绍渗透德育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介绍伟人的文章,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写作背景的介绍向学生展示伟人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如在学习《中国神火》一文时,可以把钱学森同志在1950年7月到1955年9月期间,如何放弃美国开出的优厚待遇,坚持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  相似文献   

18.
吴廷书 《考试周刊》2014,(82):39-39
<正>"教之道,德为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把思想教育和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将育人寓于学文中,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就其学科特点来说,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即要有意识的渗透思想教育,又要要有意识的进行审美教育,因为审美教育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道德情操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运用文字的经验中,需要大量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0.
德育是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工作.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语文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