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新课程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广大教师的心田。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教育就是要触及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上幸福自信的“庄稼”,从而排挤掉那些自卑、粗俗、自私的杂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处理好思想教育中的几个“≠”。  相似文献   

2.
徐新星 《教书育人》2006,(11):24-24
课程改革当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再先进、再科学的教材在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思想落后的教师那里也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因此有人说“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是很有道理的。面对课程改革,教师加强学习,主动完成自身的角色转换,对于适应新课程,缩短实施新课程的过渡期,促进新课程在基层学校的实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石清飒 《小学生》2011,(3):34-35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要实施“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观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今天,应该说这种理念也已经耳熟能详,在职的教师没有一个不知道的。然而我国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去问题教学,并不是教师们不愿意把新课程理念付诸实践,而是不知如何实施。那么怎样让课堂充满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4.
“教师与新课程同步发展”是这次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理念。落实这一理念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便是“校本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是学校与教师针对本校本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通过开展“追踪”探究与汲取“他人经验”等方式,思考、设计对策,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教师是否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仅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而且也制约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生本教育”理念极大地改善了语文教学的现状,为广大语文教师发挥潜能、展示才华,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然而,由于部分语文教师主观认识的偏差、自身能力的限制,在贯彻“生本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生本教育”理念的实质,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需要观念和行为的同步更新。然而,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严重地制约着课改的顺利实施,“穿新鞋、走老路”、“满堂灌”现象依然十分突出。为了帮助实验教师迅速转变观念,革新教学行为,我们从课堂结构人手对教师进行引导。这是因为结构是事物的联系形式,反映和决定着事物的性质,结构不同,性质就不一样。课堂结构也同样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通过一定的形式,把新的课程理念外化成一种可看、可感、可以操作的教学环节和步骤,格式化为一种相对固定的形态。这样,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按照现成的课堂环节,设计教学步骤,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促使教师改变传统习惯,渗透课改理念,逐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7.
徐新星 《青年教师》2006,(10):49-49
当前,课程改革仍是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课程改革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这当巾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再先进、再科学的教材在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思想落后的教师那里也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因此有人说“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还是很有道理的。面对课程改革,教师加强学习,主动完成自身的角色转换,对于适应新课程,缩短实施新课程的过渡期,促进新课程在基层学校的实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牛颖慧 《考试周刊》2011,(78):160-161
1.品德“思想性”教学理解 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转变.但教育的惯性仍影响着今天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的功利性没有得以根本性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继续影响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主宰课堂,只要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就必须无条件地执行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5,(6):i002-i002
涿州实验中学,在今年的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中,立足校本研训,以树立教师教育新理念为重点,积极开展了“学科新课改导师培训课”;同时教科研工作以新课改为契机.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努力打造课改精品课。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相结合,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课改实施工作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所产生的问题,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教师的地位、角色转变,学生的能力培养来延伸“课堂”,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在我县已进行两年多了。但是,在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新理念体现得较好;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新理念未能得到应有的体现,尤其是村校教师的教学基本上还是属于“缺乏理念的教学”。“缺乏理念的教学”,最直观、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教师上了课却不会“说课”。这种教学,当然是盲目的教学,是低水平、低效率、低质量的教学。因此,本人认为,新课程理念与我们的实际的教学行为不仅需要“焊接”而且需要“碰撞”,因为有了“碰撞”才会“融合”。怎样才能使我们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发生有效的碰撞、产生有效的融…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的课改实验证明,凡是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的学校和教师,都能极顺利的走进新课程,做课程改革的排头兵。语文整改的“设计师”丁培忠先生临终前在《内蒙古教育》杂志上发表的题为《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深化“小语整改”》的文章指出,认真总结“语文整改”的经验,可以“为语文课改基本理念的落实提供操作层面的保障”。可以说,丁先生是为我们指明了我区“语文整改”的发展方向和语文课改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一、改观念是走进新课程的前提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与教学正孕育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要确保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教育理念上进行彻底变革。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中心,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过去,我们总习惯以教材为中心。崇尚教材知识点的“拉网式”教学。现在,课程改革摈弃了以往的教学模式,重视文化熏陶、人文教育与综合实践。于是,很多教师就觉得心里不踏实、不放心,甚至忧心忡忡,觉得按“课改”的要求教学。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将来考试怎么办。其实教师的种种“忧心”是教师的思想陈旧所致。  相似文献   

14.
课程改革倡导“课程即生命历程”的理念。教育与课程实施作为一种生活,它既不是学生单独生活,也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他们在这个生活中组成一个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成员他们在教育和课程的实施中生活,实现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为了保证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必须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一直倍受关注。现在,仍有许多基础教育的教师不能适应新课改对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学任务等方面的新要求。本文对新课程与传统课程进行了区别研究,分析了教师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诸多表现,并提出了克服这些情况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鲁颖慧 《江西教育》2023,(43):20-22
随着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实施,江西省于2021年正式进入新课程、新教材教学阶段,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在这一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基本指导理念,以新教材为基础,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化学既是高中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双新”背景下,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新课改对传统课堂控制方式的结构改革尤为明显,摒弃了旧有的教师“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突出新课改后教材知识的多元取向呢?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呢?如何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以在课改教学中科学引入“相机诱导”的教学理法。  相似文献   

18.
李义 《中学文科》2007,(8):120-120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教育就是要触及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幸福的、自信的“种子”.从而清除掉那些自卑、粗俗、自私的杂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处理好思想教育中的几个“≠”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从事初中语教学多年的教师,本人经历了教学改革的风风雨雨,但教学理念、行为真正从根本上发生变化还是近几年的事,也就是从第一轮新课程改革开始。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挑战了传统教育.它要求教师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积极进行诊断和反思,彻底改变那种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重新塑造新课程中的自我。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构建新的教育理念,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在新课程实施中追求教育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就意味着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全班每一位学生都应是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它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而不是做传声筒。同时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应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过程。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以“三化”的形式得到了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