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金玉 《学周刊C版》2014,(5):118-118
在省研修学习模块二专题中.方老师讲道.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要“让三颗心一起跳动”。我对此感触良多.方老师讲的“三颗心”,即文本作者的心灵.教师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一起跳动”即文现作者、救师、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  相似文献   

2.
正在省研修学习模块二专题中,方老师讲道,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要"让三颗心一起跳动"。我对此感触良多,方老师讲的"三颗心",即文本作者的心灵,教师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一起跳动"即实现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些粗浅拙劣的体会,与同仁们一起探讨。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根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更具有思想价值,更注重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文化  相似文献   

3.
心育是教书育人的美好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国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说:“教书育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只有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这种以心发现心的艺术、师生心灵沟通的艺术,正是最重要的教学艺术。”这说明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灵教育的重要性。在教书育人实践中,无论教师采取了什么方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塑造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阅读和生活是心灵的舞台,亦是相互通透的优良契机。教师在宁静的课堂中将阅读与生活串联起来,引领学生沉下心和文本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己对话,力求触动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发现、品悟、思考的能力。拥有这些能力的人是充实的,而充实的人生即为作文之源。  相似文献   

5.
<正>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往往是先喜欢老师,再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最后再接受老师所施加的教育。作为教师,若要获得学生的喜爱,就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换;然而学生的心灵之门并不总是敞开的,他们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一个警戒的哨兵,那么如何突破这一岗哨,使学生与教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换呢?一、俯身说话——用孩子的心态对待孩子  相似文献   

6.
心能抵达     
教师劳作的田野不在别处,就在学生的心灵世界里,抚慰、唤醒、滋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灵是教师工作的核心要义。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心能抵达”,即教师的心灵能够抵达学生的心灵。这看似很简单,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近在咫尺,心却难以抵达甚至离得很远很远的现象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7.
"融心阅读"融是融合,融洽,遵循"心灵放飞"的原则,引导教师从心灵入手,融合学生的心灵,达到课堂氛围融洽的效果,重在保持一份心与心的相融,师生与文本间的相融,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努力追求有效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8.
钱强 《考试周刊》2009,(12):56-5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有两种对话:一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前者是学生以“文本”为凭借与作者进行的跨越时空的契合:后者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心灵对话”,昭示民主、平等,从“情”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与教师一样.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从“独自”走向“对话”.正是给了学生广阔的阅读发现、研究、探索的舞台。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心灵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建构“对话”型的课堂教学,促进对话的有效性,提升对话的质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染和熏陶,使阅读教学充满个体的价值。“对话”型的课堂模型为:  相似文献   

10.
一、以学定教,适时引导。《课标》所讲的“对话”,要求参与对话的双方或多方,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以智慧开启智慧,用情感激活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只有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对话”,才有可能发生“感染”、“激活”、“碰撞”等潜藏在学生内心的活动,而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离开  相似文献   

11.
在班级教育中只有充分发挥心育的育人功能,才能真正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每天送给学生一句班主任寄语,让老师的关怀如春风化雨般浸染学生的心灵,这就是一种格调优雅、轻松有效耳便于操作的心育方法。它能使班主任和学生不断保持心灵的对话和交流,营造一种和谐、友爱和宽松的教育氛围,启迪学生的智慧之门,使其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发挥最大的潜能,不断学习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呼唤,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提升。课堂是师生心灵相约的地方,是师生多层次合作互动的场所,通过对话、合作、沟通来实现生命的共同成长。因此,教师与学生要以心交心,以情暖情。  相似文献   

13.
从心走向心     
刘蒙 《辅导员》2009,(21):53-53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经常觉得这句话有些夸大其词,不过,静下来细细思考,教师的工作的确离不开与学生心灵的交流。尤其是班主任,少不了向学生了解情况,与学生交流谈心,和家长一起商讨。其实,班主任首先就是一位心理老师,从心走向心,排除学生心灵上的障碍,引导他们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平凡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4.
一些学校为了约束学生的言行,制定了许多制度,一大堆的条条框框,违纪事件却屡禁不止。由此可见.德育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德育工作只有从“心”开始.教师们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慧心、恒心去温暖学生、发掘学生,才能塑造一颗颗美好的心灵。  相似文献   

15.
叶伟锋  朱帼英 《师道》2014,(5):49-50
“真正的教育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而心与心的对话又从真诚的倾听开始”。倾听,是一把打开学生的心锁的钥匙.为教育的递进与成功打开心灵的窗户。诚然,倾听是教育的开始,连着教育的过程,也影响着教育的结果。懂得倾听。藏着师者尊重学生的情愫,透着师者演绎教育的思想。诚然,唯有用心倾听。才能奏响成功教育的乐章。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的本源是心灵的唤醒与启悟,语文教学的对象只能是学生的心灵。课标提倡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对话,强调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元的心灵交流与互动;教师从事的本来就是塑造人的心灵的伟大而艰巨的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心灵对话”的教育理念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文本对话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心对话、生心对话等几种形式。针对不同的教材以及不同的教学目的,文本对话的方式与主要任务也是各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对话式”课堂教学方式.是对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课堂教学观念与模式的变革.明确支持学习的建构性、协商性和参与性。其理论根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念,认为在学习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不应始终以知识权威、文化先知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倡导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所以,在独立、充分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坚持平等对话,坦诚交流,师生间敞开心灵,让思想与思想碰撞、心与心接纳、情与情交融,让课堂对话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20.
目前,受法律和教育制度的制约,学校中很少看到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但是,教师心罚学生的现象却仍然盛行于学校之中。所谓“心罚”就是教师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而施加于学生心理上的惩罚,比如,讥讽、挖苦、嘲笑、谩骂、中伤、威胁等。心罚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伤害了学生的心灵。与体罚相比较,心罚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随意性,它对学生的危害更深刻、更长远。当然,对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讲,心罚的危害可能相对小一些,但是,对于心灵脆弱的学生可能会导致恶果。尤其,目前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偏低,心罚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