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代性作为一种进步的时间观念,意味着人类在知识、文化、艺术、法律等相关领域的全面进步。但是,现代性多元化的特性带来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理性化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了现代性的危机。物质的进步,人类文明的推进往往以个体全面性的牺牲为代价,现代人就在现代性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中逐渐被撕成“碎片”,距离“全面发展”这一人文理想越来越远了。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中间物”思想表明他对于以进化论为核心的现代性的深刻反思,这种反思在时间意识上表现为一种被法国学者伊夫·瓦岱称之为的“空洞现时”感。这种“空洞的现时”,在鲁迅那里经常转化为“沉默”的主题与意象。“无声的中国”成为鲁迅笔下的中国现代性表征。然而鲁迅的“空洞现时”感并未导向彻底的空虚和沉沦,而是在对于“空洞现时”的揭露、表现和批判中,与这个时代构成了一种被福柯称之为“英雄现时”的关系。鲁迅在悲观与虚无之中奋起反抗,使悲观与虚无成为现代人的意义的试金石,使“空洞的现时”变成了文化意义上的“英雄的现时”。鲁迅以其对“空洞现时”的克服与超越完成了自身的英雄化。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不仅包括“社会现代性”,是时间性质的一种命名,还包括“审美现代性”,是人类思想价值的一种基本类型。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激活了五四文学中的小传统,创造了日常现代性的基本形态,完成了散文现代性话语转换。她的全部作品,有一种具有兼容性的人生态度,它既蕴含了生活中的美,也涵盖了生活中的丑。后人标榜的现代与后现代派,在她那里都可以寻到踪影。  相似文献   

4.
欧洲中心主义不仅是欧洲人的一种认知观念和文化偏好,而且是欧洲人把自身文明传播或强加给非欧洲地区的理论指导。这种以“我”为标准的世界观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根源,其兴起与欧洲成为世界的中心密切联系在一起。到了现代性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特性时,欧洲不仅在“思想意识”上处于世界的中心,而且在“物质”文明上非世界其他地区所能及。这样,欧洲中心主义便具有了“现代性”与未开化的“原始性”对立的含义,当把这种对立置于基督教信仰框架内加以阐释时,欧洲人在精神上的优越感自然会变得更为强烈。欧洲中心主义正是在狂虐的种族优越思潮中成为欧洲人观察外部世界的一种集体共同意识。这种以种族优越为核心的文化偏见毫无科学根据,但大大推动了欧洲国家向全球的扩张,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5.
在词源学上,现代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与古代相对,蕴含着一种"新"的时间意识。从哲学上看,西方近代以来有古典意义的和现代意义两种现代性。古典意义上的现代性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其实质是启蒙的现代性。从政治哲学上看,西方的现代性主要经历了三次浪潮。启蒙的现代性、特别是其政治哲学向度外化到社会领域,便会形成以改造世界和社会为目的的现代性冲动,并从事社会行动。  相似文献   

6.
“别现代”是对一种在时间空间化状态中似是而非的现代性的概括,而别现代主义则是对这种似是而非的现代性和别现代性的价值判断与理论主张。其产生来自于如何建立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其核心主张包括识别真伪现代性,通过深别建立真正的现代性,实现现代化;实行跨越式停顿,通过自我更新和自我革命,走出时间空间化进入世界历史;从后现代之后回望别现代从而在借鉴现代、后现代和后现代之后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路;落实生命股权,为人类幸福感和美感的生成,为人类永久的和平和福祉找到坚实的基础;将西方的审美现代性改造为审美中的现代性和文学艺术中的现代性,以促进新的启蒙和思想解放。别现代的发展趋势在于可能形成几个别现代主义理论的热点和焦点,引起更大范围内的国际学术讨论,并有可能与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与文艺创作相结合,形成学派、流派,并进而成为世界哲学四边形之一边、哲学时刻等。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首先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时间意识,长久以来的社会理论传统皆围绕这一纬度展开。全球化时代时空体验的巨大转变使人们将关注的焦点从时间移到空间。所谓现代性研究的“空间转向”所蕴含的理论主张就在于试图探究空间在现代的演变以及现代的空间实践的特征,以期在现代性研究的时间纬度之外,开辟空间这一角度来对现代性进行说明。由此而来的一个深远的影响或许可重构社会理论的研究范围和主题。  相似文献   

8.
论文将“现代”界定为整个20世纪的历史阶段,将“现代性”从表征上概括为:经济上,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资本主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体制;政治上,民主主义扩展成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政府组织形式;文化上,社会哲学或生活哲学取代自然哲学或科学哲学的统治地位;教育上,国际主义教育崛起并打破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教育的局限。在立足于对“现代性”几个基本特征认识的基础上,论文采用文献法,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教育如何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角度出发,揭示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现代性”所在,并得出国际主义教育思想是杜威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与内涵的结论,目的在于阐明现代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的根本区别和现代教育思想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三位女作家丁玲、萧红、张爱玲对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意识、超越“自我”的理想意识和风格各异的独特意识表现了她们以女性意识为核心的小说创作特点。她们敢于将传统地位中始终扮演“配角”的女性在文学中提到了“主角”的位置上来,打破了几千年采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意识,体现了文学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10.
在巴金的创作中,时间观念是断裂的、单向进化的,它区别于古典的亲和性循环时间。受这种现代性时间观念的支配,现代性的时间怨恨表现为两种形态:弱的没落意识与强的奋求意识。巴金本中表现的现代性伦理悖论——“青春是美丽的”与“牺牲的意义何在”,只有在独特的现代性时间背景中,才能凸现其本质。巴金的时间转向,是通过对“在家的时间”与“离家的时间”来重新诠释尼采“永恒回归”主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