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运用我国30个省(区、市)企业20002009年环境行为数据,从政府环境政策的引导、居民环境偏好的拉动、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以及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污染控制、实施清洁生产等行为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企业环境行为panel data模型,识别影响企业改善环境行为和表现的关键因素,论证企业环境行为的外驱因素如何转化为利润和竞争优势等内驱因素,进而促使企业积极承担环境责任。  相似文献   

2.
企业行为与环境绩效之间关系的相关性分析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选取了金属制造行业的五个公司对其业务水平与环境绩效进行了研究和评价,以澳大利亚制造委员会(AMC)采用过的“企业好行为”(thebestpracticemodel)模型为评价企业行为和绩效模版;对环境行为和绩效的评价是基于企业对环境问题做出反应的五个阶段架构。研究结果发现环境绩效和企业行为之间有着很强的正相关(r=0.85,p<0.05),这表明企业重视环境问题有利于企业整体业绩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环境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凤武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3):66-67,70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赖以生存并与之不断进行能量信息交换的总和,构成了这一开放系统的环境。环境对企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影响具有经常性和强干扰性。企业科技进步系统环境评价,是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测评环境影响值,为加快企业科技进步实施有效的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评价包含企业科技进步系统贡献评价、发展潜力评价和环境评价三方面内容。企业科技进步系统贡献评价应该采用以指标体系法为主体,层次分析法为配合的综合评价方法,而技术含量、技术能力和系统环境评价则更宜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并构建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重污染企业环境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重污染企业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其积极的环境行为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明确企业环境行为的内涵,以重污染企业为调查对象,从文献研究中提炼出影响重污染企业环境行为的因素,利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市场结构、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管理认知和企业财务状况5个因素会对重污染企业环境行为产生影响,而企业存续时间、企业规模和市场及公众压力3个影响因素未通过假设检验。最后针对如何进一步强化重污染企业环境行为,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企业环境创新的相关文献,界定企业环境创新行为的内涵,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影响企业环境创新行为的TPB模型,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分析企业环境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各因素的分析结果提出促进企业实施环境创新行为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及层次分析方法,提出了对企业科技投入行为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为客观评价、及时调整企业科技投入行为提供了依据,有利于企业科技投入行为合理化  相似文献   

8.
《软科学》2015,(10):59-64
在政府规制理论基础上,结合对现实企业差异性与决策机制分析,运用计算实验方法,基于情境建模构建了异质主体参与的企业环境行为计算实验模型,动态模拟不同政府规制情境下的企业环境行为决策选择过程。结果表明:企业环境行为的良好发展需要政府的宏观规制;企业的环保意识是影响企业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政府要使用多种环境规制手段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9.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增加母公司跨境环境管理变量,构建FDI企业环境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FDI企业环境创新行为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FDI企业环境创新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母公司跨境环境管理均能影响环境创新意愿,并通过意愿变量间接影响FDI企业实际环境创新行为;感知行为控制和母公司跨境环境管理则能够直接对环境创新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创新环境是影响科技人才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研究文献,设计了企业科技人才的创新环境问卷,采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浙江省企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环境分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个体和企业层面因素对创新环境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科技人才对创新激励环境的评价存在差异,不同类型企业的科技人才在创新支持环境和创新培训环境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The nuclear accident at Chernobyl in April 1986 became more a subject for media dramatization than objective reporting. The accident is briefly reviewed here in the wider context of global trends, needs, environmental quality, resources, and alternative energy technologies. This approach is clearly essential for optimizing priorities and decisions in relation to future technology-based development generally and, likewise,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cientific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相似文献   

12.
生态系统作为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话题,对人类以及所有生物都具有及其重要的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稳态就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相似文献   

13.
工业厂区环境绿化美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工业厂区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根据工业厂区环境绿化美化的设计原则,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现代工业厂区绿化美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环境的方法和措施,并结合实际工程说明设计要点,希望对以后缓解环境污染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发展状况,而企业的发展必然与企业家的经营管理密不可分。企业家的健康成长需要根治于良好的环境,良好的文化环境、舆论环境、体制环境等对企业家的培育和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运动场所聚集人数众多、人员流动大,由于体育活动的需要,体育运动者的体力消耗和观看竞赛者的心里情绪变化,可引起的一系列身体机能的改变,人们对运动环境的诸因素依赖和高层次的需求较大,因此,要高度重视体育运动的环境与卫生,以增进健康。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与厦门市共同筹建的资源环境与高技术交叉领域的科研机构,隶属中国科学院。组建的意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或城市群人口与经济活动密集,带来了城市生态、环境与健康等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7.
开放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借鉴Henry Chesbrough提出的开放式创新范式,着重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和技术创新资源配置,避免创新的两难境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文章认为开放式创新模式能减小技术创新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开放创新体系下,技术创新将吸纳更多的创新要素,形成以创新利益相关者为基准的多主体创新模式。并融合上海宝钢集团的案例加以阐述。文章提出以全面创新投入替代研发投入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将更为合理和完整。  相似文献   

18.
高原气候环境与人类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央 《西藏科技》2006,(4):50-51
青藏高原的平均高度在4000m以上,是全球最高最大且具有复杂地形的巨大台地,其主体呈椭圆形。研究结果表明,本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大量石油燃料的燃烧、不合理的土地使用、森林砍伐,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增加,也使青藏高原的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气候变化可以改变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引起人类很多疾病的发生。世界气象日曾有“天气、气候与健康”的主题,明确提出天气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气候对人的健康和情绪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青藏高原气候的特征:低气压,寒冷,干燥,大风,强辐射。这些都会对人体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使人体产生不适,进而患上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明了维护空中电波秩序是保障航空安全的重要前提之一;分析了电磁干扰的特点和影响飞行安全的原因;提出了维护空中电波秩序,消除电磁污染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20.
The view of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s the relevant context for generating and gaining knowledge has raised fears that these will fall prey to various organizational, social or political manipulations. This paper aims to question these humanist concerns, arguing that knowledge context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post-human context that lies beyond the direct control and manipulation of humans. In terms of this post-human position, the paper outlines this shift, suggesting that emergence replaces human intentionality and the dynamic partner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on-humans, and that intelligent machines replace the liberalist, humanist subject's manifest destiny to dominate and control knowledge. This paper aims to raise/rekindle the debate on the prospects of managing knowledge and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s. Finally, implications for the community-based learning theor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