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正>"学情"是一个缩略词,其内涵没有公认一致的界定,可以理解为"学生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两种意义,后者意义范围较前者窄,更强调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因素。了解和分析学情是为了教师教得更有效,更能促进学生的学。就学生学习某一具体知识内容而言,学情可以分为前学情、中学情和后学情。不同阶段的学情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一、以学定教:前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案例1】有了差异怎么办?最近应邀上一节公开课,内容是《2、3、5的倍数的特征》。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进行了前期的学情调查,结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催生了"学情理论",其根基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情动态。本文着重研究了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顾"教"不顾"学"而导致出现的无视学情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已从"教"转向了"学",学情分析,必然成为教师的一种专业素养。今天,我们讨论的学情分析,不应局限于教师的课前经验性描述,更应该对学生在课前和课堂上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与把握,使学情分析与实际课堂上学生"学习状态"关联起来,也就是意味着要动态地关注学情。  相似文献   

4.
学生的"学情"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无视、漠视或者误判、误读、误解都会让数学的教与学产生严重错位,产生学生的认知排斥、认知障碍等.直面并分析学生的学情是把握数学"教"与"学"落差的现实举措,也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主体性教学理论为指导,揭示学生主体性的含义,结合高职英语教情、学情、学科特点,探索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以缓解教与学的矛盾,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预期。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从关注教师转向关注学生,不但要研究怎么教,更要关注怎么学,学情分析由此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前学情,以学定教;还要关注中学情,顺学而导;更要评测后学情,据学评教。读懂学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调控课堂,改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7.
分析学情,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也是为教师更好地教,可以根本上化解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学情可以影响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等。本文就如何运用学情定准教学内容与目标来谈一谈。一、利用学情预测,定向教学内容与目标教材中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课程内容,是教师应重点关注的教学内容,而这些指  相似文献   

8.
从关注怎么教走向关注怎么学,是当前教学认识的重大转变。学情分析是实现这种教学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形式,课例研究以教师合作形式进行,立足于实践,凸显学生学习,指向教学改进和提升,统整了教学和研究,是解决当前学情分析问题的适切载体。结合课例研究可把学情划分为课前学情、课中学情、课后学情,具体实施时可按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开展学情分析。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学情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作出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9.
张剑华 《考试周刊》2014,(89):139-139
<正>一"高效理想课堂"从其实施的动态过程来观察,教学者几乎完全退到了幕后,推动学生全员参与的"主动出击"式学习型课堂成为我校教学的主流。而以传统教学理念实施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主体的"逆袭",对我们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更能够检阅教学者研究教情、学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学情分析是教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关键。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以一节初三专题复习课"校车事故:伤不起的痛"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上根据学情的变化相应地变动教学预设,以呈现动态的精彩。1.摸清学情巧点拨。课堂上,教师首先应"摸学情"。一般情况下,当教师提出问题时,优秀学生的回答响亮而自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关注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逐渐深入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在学校参与的主要教学活动就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关注学生须贴近学情,注重学情分析的三个阶段:课前学情分析、课中学情分析和课后学情分析,做到"以学定教""顺学导教",把"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学情应该细化为:课前学情、课堂学情、课后学情三个阶段。本研究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特点视角出发,通过对学情的进一步解读,结合具体案例提供一种依据学情、以学论教、精准教学的可行性策略。经过三年的研究表明,对于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执行乃至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学生的数学学科情感和数学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献初 《西藏教育》2014,(12):34-35
<正>众所周知,要上好一堂课,一定要做到课前"三备",尤其要做好"备学生"工作,因为一堂好课并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做好了"备学生"工作,课堂中才能有的放矢,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做好"备学生"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要做好学情调研。一、学情调研的概念学情调研从广义上看,是指为了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而从工作需要出发,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所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与分析等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看,是指教师为了有效的达成学生的发展目标,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情感以及学习方式、问题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4.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学生发展水平相对应,教学也应分为两个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教学。今天,学者、教师都在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体现了"最近发展区"理论,都是为了"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为了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走在课堂教学的前面。教学设计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各种资源,立足学情、教情而设计的,是实现三维目标的教学思路,一方面告诉教师"教什么",另一方面告诉师生"怎样教与学"。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语文活动式教学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试从“学情分析”的视角探究语文活动式教学实践,以沪教版语文教材《雁》一课为例,基于学情分析、学情设计、学情实施三个层面,重构高效的课堂。课前进行学情分析,得出学情分析的结果;在学情分析基础上设计语文教学活动的“点”(目标)、“策”(策略)、“法”(方法)、“评”(评价);最后从学情实施层面评估学生学习的效果。活动式教学中的学情分析,不再是教案的附属品,它打开一扇了解学生需求的大门,与教学系统中诸多要素互相影响,多向促进。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共同体课改背景下,本文从"课前学情预测""课中学情监测""课后学情反馈""课后学情跟踪"四个视角,分阶段对学生学情进行观察;并从"预学本=教学起点""观察报告=问题生成""反思日记=知识盲点""自主命题=学习体系"四个等式提供了学情观察的具体实践操作方法。教师依据学情分析,建立观察体系,系统地、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7.
围绕"教学案"进行教学而生成的学情,具有太强的预设性,不能从本质上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和素养。教学中教师抛开种种预设,以激疑的方式打开学情生成的源头,用联系切入的手段引导学生对文本做出个性化的发现和解读,在课堂中发挥教学智慧,捕捉学情,妥善、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的精彩缔造出课堂的精彩,实现自由、高效的生态课堂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高中历史教师科学设计导入方式,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依据教情、学情开展合理设计,能够快速激发课堂源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应当是文情,教情,学情三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统一”,教师必须储情于胸,并用激情导入,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最后融情入理。  相似文献   

20.
这里的“势”指的是教情、学情。教情、学情会因主观的、客观的诸多因素发生变化,与预设的教学计划、教学思路不相吻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情况的具体变化而灵活选用教法。“正”是一种固定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基本的教法,比如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朗读。模式固定未免机械,做法常规难免死板,这就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用“奇”。《射雕英雄传》中“无招胜有招”即是这个道理。再用一种说法,“奇正相生,因势而变”实际上是指在教学中主线不变,局部伸缩;多方刺激,强化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