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学贵知疑。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长进矣”。德国数学家希尔伯十分重视鼓励、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他认为,能提出问题的人,不仅说明他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而且是将来能不能在科学上做出贡献、取得成就的最基本的条件。一个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怎么能进行科学研究呢?有问题才有研究对象。在他的数学课上,他最高兴的事是学生能提出问题,提出问题越多、越深刻,他越高兴。他把学生能不能提出问题,能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看作是他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陈庆煌 《福建教育》2005,(1A):44-44
问题是教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学生能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能不能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问题是教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需要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学生能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能不能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潘君娥 《考试周刊》2015,(33):64-65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在原有"两能"基础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来自学生的发现和提出。如何设计合理、开放的问题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强化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质疑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现以"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作阐述。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决"重在过程,是要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从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教学实践入手,将问题解决的教学重心放在"四能"培养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倡导发现性学习。发现性学习的核心是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的。一是教师要提出能吸引学生兴趣并对学生构成挑战的问题;二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能成为学生感知的对象,在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学生急于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问题解决是一种教学方式,是展开课程内容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形式和应该具备的能力,这里所讲的问题是展开数学课程的"问题"和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的"问题",问题解决它包括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创设悬念提出问题;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探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权学俭 《甘肃教育》2014,(22):111-111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提问氛围学生不敢提问题,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自卑心理和惰性心理作怪。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要  相似文献   

9.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开展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前提是"能通过对自己身边的事物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真正开展。可见,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根"与"魂"。在本文中,笔者将从营造和谐气氛、创设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实验、教师示范引导四个方面入手,漫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0.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提出问题为前提的,但是学生敢不敢提出问题?能不能提出问题?会提出怎样的问题?问题是否有价值?教师该怎么选择这些问题来教学呢?对此我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把"发现并提出问题"列为科学探究的第一要素,这是因为发现并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就无从谈起,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同时,科学探究过程是围绕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明确具体的探究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使探究能沿着合理的假设一步一  相似文献   

12.
新版《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由"两基"、"两能",调整成"四基"、"四能"。"四能"是指:发现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从而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要使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勤于思考、敢于发问的习惯。  相似文献   

13.
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种能力的要求。为何要从"两能"增加到"四能",课程标准中有详细的说明,但是如何加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却鲜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剖析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先研后教"的教学构想,并介绍与之相匹配的"一探二学三生疑"的自主探究策略,为广大数学教师更好地开展"四能"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韩红伟 《黑河教育》2014,(11):46-46
正教会学生自学,放手让学生问问题,教师有问必答。这自然不能说不好,但仔细想来,在这"一问一答"中,我们错过和浪费了许多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契机。如果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我们能追问一下学生"你是怎么想的""猜猜看",让学生来展示一下对问题的认识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对症下药进行点拨,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1.猜猜看,利于发现学生思路不畅的症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都是经过思考而来的,是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路的。如果我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只是给个我们自以为然的答案,是远远不够的。这时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15.
"疑"能产生动力,孕育着发现。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关乎学生数学学习品质的提升,关乎他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甚至关乎学生的未来。因此,教师应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导学案"为依托,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16.
问题式教学的本质就是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有问题"敢问",有问题"想问",做到"学"、"疑"、"思"相结合,这既能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一、创设化学问题情景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四能",即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主要就如何提高学生"四能"进行阐述。培养兴趣、激发好奇心,激活学生"四能"发展的内在需求,搭建实践平台,扎实培养学生"四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益。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创新,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思维也永远从问题开始.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展问题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能不能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科学发现、科学研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黄庆炎 《成才之路》2013,(25):63-63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指引着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方向,推动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研究教材,适当地重组教材,创造教材,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有效地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问题是学生自己提的,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科学探究能力是<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学生提出的能力要求,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本文首先论述了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重要意义,然后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