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类型多样、情景真实、交互性强、可生成性、使用方便等优势,它一经推出便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发展。现以本人创作的微课———《汇率和币值的变化》为例,谈谈微课的制作。  相似文献   

2.
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桂冠诗人,由于他创作了很多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言诗,并影响了英国民间诗人的创作,因此被誉为“人民的诗人”。本文主要介绍丁尼生成为“人民的诗人”的时代背景,其方言诗的题材、内容与意义,以及他对平民诗人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浙东唐诗之路生成于唐代,定名于当代,它的形成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司马承祯、李白、寒山子等诗人之诗路建树和创作实践所体现和践行的精神追求、不辞艰辛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遂愿以后的感悟,是浙东唐诗之路创作精彩纷呈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4.
“诗庄词媚”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生成的,本文拟从社会文化背景、创作主体和词的演进方面考查词,并与当时的诗歌创作对较,考查“诗庄词媚”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徐玑诗略论     
永嘉四灵是宋诗的重要流派。徐玑居永嘉四灵之二,论诗有精见,但其作品不被论者看好,评价偏低。通过具体举证和分析,徐玑在五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和五言古体的创作上都取得了可喜成绩,而行旅诗情景开朗不作凄苦音,尤为一大特色,值得称誉。故其诗不容贬低。  相似文献   

6.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情景,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情怀。故事是诗的扩展和阐释,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景情在同一文中出现,是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相似文献   

7.
【教学案例】《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  相似文献   

8.
萧红的小说创作,借鉴吸纳了诗歌的创作技巧,故而其作品蕴含了浓浓的诗意,使小说平添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品位和欣赏价值。其具体体现是:小说具有天然脱俗,诗的语言;和谐有致,诗的韵律;水乳交融,诗的情景;含蓄淡远,诗的意境,为此,茅盾先生、胡风先生都对萧红小说这种独特的追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萧红小说的诗蕴品位,对文体间的渗透创新,亦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黄庭坚的创作趋于淡化社会背景,采用线型结构沿题赋诗,强调内容的切题。他在处理诗歌基本要素时,使景物皆主观色彩,个人情感隐于意象与情趣之间,以叙事为主而穿插情景。他往往借虚拟的方式创造艺术中的景观、事物,并抒发诗人隐微雅致的情感,向往自由闲适的精神境界,以生新的形象启示某种价值观念,实现对“诗之美”的追求。这是黄庭坚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岑参写景诗艺术美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诗与中国古典艺术的融合、渗透由来已久,特别是到了唐代,相互间的影响更为突出。画、乐、舞、书法、雕塑等的艺术美往往被诗人借鉴、吸取,不仅“田园山水诗派”的创作往往呈现出“诗中有画”、诗中有乐等特色,即使“边塞诗派”的诗人,在其描绘自然风光之时,也时常淡妆浓抹,充满画意之美、韵律之美.岑参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人。在其一生创作中,有为数众多的写景诗,它们千姿百态,或壮美、或秀美,有如姿态万千的艺术长卷。本文试图从动静关系、虚实技法、情景互生等角度对其写景诗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美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创作中,"伤春悲秋"是最常见的情景构置模式之一.文章认为"喜聚不喜散"的独特民族心态,强烈的时间和生命意识,比兴寄托、情景交融的诗学传统是造成"春恨秋怨"弥漫诗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诗本正体,自古皆以“温柔敦厚”为准绳和规矩。然东坡诗中有大量的戏谑调侃之作。诗作如此谐谑,颇值人们注意和研究。在界定了谐谑诗的内涵外延并探明谐谑诗源流后,本文着重分析苏轼谐谑诗之源:性格和经历是影响苏轼创作谐谑诗重要的内、外因素,对前贤的学习和继承是影响其创作的重要条件,而创作思想则影响了他谐谑诗创作的内容、技巧、风格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形象的创作,是诗人头脑中的意象和客观现实中的物象相融合并互相激荡升华为诗中的审美意象,进而与审美物象水乳交融生成了超越客观物象,超越主观情意,超越了宇宙、天地、万物、历史、时空的融而为一的诗歌艺术形象,使诗的光晕获得了永恒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王充闾的旧体诗是以古体形式反映新生活、新局面、新思想、新情感的创成之作,与其散文创作一样,也极富于文学性,情景相融的特点尤为突出。即将出版的《蘧芦吟草》中的三首(组)诗,集中体现出由物而心、以情牵事和化物为人的笔法特点。  相似文献   

15.
微课是近年在教育界迅速流行起来的一种教学资源,具有主题突出、高度聚焦,资源类型多样、应用情景真实,交互性强、使用方便,短小精悍、应用面广、半结构化、动态生成等特点。英语的新课标强调的是英语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运用微课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动力,因此,开展微课工程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此文重在讨论微课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当中的优劣得失,以及怎样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利用好微课。  相似文献   

16.
周密预设是生成的前提。预设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反思以往的教学经验,设计弹性预案,留出空白以便课堂上即兴创作。实际的教学往往与预设有较大差异,当教学没有出现期待的情景时,教师不但要欢迎生成,还要根据课堂动态因势利导,寻找教学灵感,课堂上及时加工处理学案和教案,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17.
韦庄诗中存在大量关于雨的书写。这些雨已远非意象的简单呈现,而是一种发人感兴、造就美感的兴象之物,具有"兴象"的特质。雨激发了诗人创作的兴趣,引发了喜爱、愁怨、爱恋的情绪,创造出情景融汇、韵味无穷的诗境。从兴象说来看韦诗中的雨,利于把握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体味诗句之外的韵致。  相似文献   

18.
微课具有 "情景真实、主题突出、资源多样、形式灵活、交互性强、动态生成"等优点.由于学科内容、学生个体以及知识点呈现方式的差异性,微课的制作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本文主要讲述微课的概念、常见的微课制作方法,通过地理微课制作案例来讲述适合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方法、地理微课制作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别诗创作相当兴盛的阶段。本文从创作比较的角度切入,结合何逊的生活时代背景、家世、仕途经历、性格对其别诗进行解读,指出何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别诗创作者中的代表者和佼佼者,其别诗创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明代边塞诗因“南倭北虏”的独特边患形势而称为边防诗,包括以北方边患为背景的塞防诗和以东南海患为背景的海防诗两个系列。明代嘉靖时期作家唐顺之的边防诗正是存“南倭北虏”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因差赴北部边塞而作塞防诗,东南海上抗倭期间创作海防诗。唐顺之的边防诗创作是明代边防诗创作的典型代表,是明代边防诗创作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