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部编年体史书的合称,均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相传三部书的作者分别为左丘明、羊高、毂梁傲。  相似文献   

2.
春秋笔法谈     
请看《辞海》“春秋笔法”条目: 古代学者以为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史记·孔子世家》),“以一字为褒贬”(杜预《左传序》),含有“微言大义”(《汉书·艺文志》),后因称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史记·孔子世家》所谓““笔则笔,削则削”,意思是“该记载的一定记载,不该记载的一定删除”,是说孔子写《春秋》的刚正不阿、严肃认真的态度.这里既未属意“春秋笔法”的特点,也未谈及“春秋笔法”的使用。《辞海》条目中所界定的“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云云,是一个海阔天空的大范畴,其外延过分宽泛,令人无所适从。因为这样的文字可以说俯拾皆是,但俯拾皆是的并非都是“春秋笔法”,它淹没了这种笔法固有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五册中的《殽之战》,选自《左传》鲁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左传》的全称是《春秋左氏传》(或作《左氏春秋》),它是配合《春秋》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的作者相传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孔子著《春秋》,“笔则笔,削则削”,记载十分简略,同一事件,在《春秋》里,往往只有事件的结果和评论;《左传》则对它补充了比较多的历史材料,象《殽之战》这样一件大事,《春秋》中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到《左传》里,则成了一个首尾完整的故事。《左传》和《春秋》一样,记年都是用鲁国国君的年号,《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史学领域,虽然《春秋》褒贬特指孔子修订《春秋》的书法,但经由历代学者逐步阐发、深化后,《春秋》褒贬就不仅仅只是一种史书编纂过程中的写作方法,更是一种影响深远的历史观念。作为一种普遍而又深层的历史观念,《春秋》褒贬左右着史家著史动机、良史标准、史书内容和形式,制约着史学的社会功能,从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史学发展的趋向和态势。  相似文献   

5.
刘认军 《教师》2010,(10):5-8
孔丘(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相似文献   

6.
《左传》与孔子《春秋》的关系,是学术史上一桩难以解决的公案。探讨《左传》的身世来历,理清《左传》与《春秋》的关系,证明左丘明《左传》先于孔子《春秋》而成书,孔子《春秋》依据《左传》而撰成,提出先《传》后《经》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7.
《春秋》本是先秦时期史书的通称,墨子说的“百国春秋”,即指当时各个诸侯国的国史。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意谓西周圣王采诗之事消失以后。象《诗经》之类的著作也就没有了;《诗经》之类的著作没了《春秋》之类的历史书籍就产生了。这些历史书籍所记的皆为齐桓公、晋文公等争霸。主事,所用的都是一般史书的笔法。我们这里所说的《春秋》,乃专指孔子编修的、自汉以来被历代认定为“六经”之一的“鲁之《春秋》”。孔子自己亦云:“其义则丘窃取之矣。”*他的意思是说,诸侯各国史书褒善贬恶的大义我都私下取来写进鲁国的《春秋》里了。  相似文献   

8.
笔者《春秋考论》一书提出“孔子所作《春秋》,非《春秋经》,而是《左传》蓝本,即左丘明编纂《左氏传》时所依据的“孔子史记”。有人却将笔者的观点称为“前人的陈词滥调”,并彻底否定孔子作《春秋》的论点,本文略作申辩。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说,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等等。其中充满了“微言大义”,以一字的褒贬,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这种所谓“春秋笔法”,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古今编辑工作的共性。我们现在提出“文责自负”,但编者仍不能放任不管。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接生婆”,编者的首要任务是对文稿进行必要的评价和选择,即对文稿作出真伪鉴别和价值判断以后决定取舍,这是他们依据办刊方针和社会需要,对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否删《诗》?这是中国学术界争讼千年的论题。隋朝以前无人否认孔子删《诗》,唐朝孔颖达则疑孔子删《诗》;至当代则有中国科学院《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等论著亦持否定孔子删《诗》说。本文依据《论语》、《左传》、《国语》、《墨子》、《庄子》、《尚书孔序》、《史记》、《汉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徐中舒《左传注》等丰富而有说服力的古今论据,特别是《论语》、《左传》引《诗》、论《诗》的可靠证据,充分论证孔子删《诗》。  相似文献   

11.
苏辙著《春秋集解》一书,立说平易,不做深求,往往以史实、礼制为据。苏辙认为《春秋》据史书而修,与史密不可分,要探寻其大义必须对史实有清晰的认识;孔子作《春秋》也像常人写文章一样,符合行文的基本规律,又饱含人情。苏辙以例说经,但为避免不能贯通全经的尴尬,又降低了例的权威性。他还专门从《春秋》中拈出"名分",加入自家义理,在解释这一称谓时发挥大义。  相似文献   

12.
孔子作《春秋》对后世史学的影响很大。司马迁著《史记》以继《春秋》为己任 ,推崇《春秋》和孔子思想 ,在史学上继承光大孔子的学术思想 ,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3.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乃战国《公羊》先师公扈子旧说,并非“汉人所统计的数字”。姚曼波女士关于所谓《孔子春秋》下落的考论不可信据。周季西汉诸子推崇的“春秋”是指源出孔门的《春秋》学,其具体指涉则随文而定。  相似文献   

14.
刘敞是北宋中期经学思想变革中的一位代表人物。其《春秋权衡》卷十四至十七,主要为批驳《毂梁传》的谬误。刘敞在对《毂梁传》进行驳斥的同时,亦凸显其春秋毂梁学思想:他认为《春秋》不仅为一部史书,而且具有拨乱反正、垂教后世的功能。而《毂梁传》则曲解《春秋》经义,隐晦《春秋》所载史实,并以日月例肆意妄解圣人之旨。这些都体现了刘敞表面疑古惑经,实则尊经崇道,以义理解经,不拘传注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5.
汉人一致称道:孔子《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这是考证孔子《春秋》的重要证据之一。所谓“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是指孔子《春秋》之中有“弑君”之事三十六起,“亡国”之事五十二起。牛鸿恩《“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考实》(载《聊城大学学报》2003年第5、6期)一文,根据他自己给出的主观“界定”,否定这一史实,并称笔者的“选题不具有学术价值”。牛先生不仅对笔者的研究成果表示不屑,而且从根本上否定孔子作《春秋》的历史功绩.实在“背于情理”。  相似文献   

16.
《左传》初名《春秋》,又名《左氏春秋》,是先秦诸多春秋学著作中的一种。《左氏春秋》的撰作不为《春秋》义理,不归属于孔门,其史事在战国至西汉各类子书中屡被征引。终两汉之世,学者屡引《左传》史事以谏,都未及《左传》的义理。从《左传》的最初撰作与初期流传来看,《左传》是编年体春秋类著作,它不是作为经书,而是作为史书被人所重视的。  相似文献   

17.
从《左氏春秋》到《左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氏春秋》与《春秋》是战国时业已存在且互不关连的两部史书。《左氏春秋》很可能成于三晋中的魏国并与楚国亦有关的人员之手。《春秋》在西汉时已立为经而获普遍传习,但该书玄乎难懂,缺乏可靠训释。刘歆认准《左氏春秋》对解习《春秋》有用,于是做了一番“转相发明”的工作,把原来一部独立的史书彻底拉进经学营垒,让它的性质和使命发生质的变化,从此与《春秋》结下不解之缘。从《左氏春秋》到《春秋左氏传》,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经学——实际上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体系构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传统观点认为:《史记》继承了《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之精神,司马迁是以孔子第二自居的,故《史记》是第二部《春秋》。这种观点的偏差在于:既没有考虑到春秋与西汉两个时代社会政治形势的巨大差异,也没有顾及到司马迁与孔子千差万别的个人经历。孔子对春秋“乱世”无能为力而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通过“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来达到“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目的,其着眼点在来世;而司马谈发凡起例的《史记》之创作目的一为“宣汉”,二为整合学术,为西汉统治者“献治安策”,以适应西汉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其着眼点在当世。  相似文献   

19.
发现真善美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中国的文化名人,总是天然地和文章联系在一起。孔子《春秋》,微言大义;司马《史记》,无韵《离骚》;魏武歌行,建安风骨;润之挥笔,指点江山。至于先秦诸子,竹林七贤,唐宋八家,周氏二子,巴金老舍……无不凌云健笔,驰骋文坛。达则济世以立说,穷则独善以垂文。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积淀,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部部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一朵朵千年不败的文苑奇葩。  相似文献   

20.
发现真善美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中国的文化名人,总是天然地和文章联系在一起。孔子《春秋》,微言大义;司马《史记》,无韵《离骚》;魏武歌行,建安风骨;润之挥笔,指点江山。至于先秦诸子,竹林七贤,唐宋八家,周氏二子,巴金老舍……无不凌云健笔,驰骋文坛。达则济世以立说,穷则独善以垂文。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积淀,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部部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一朵朵千年不败的文苑奇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