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巴人从二十年代初开始就以表现家乡的风土习俗、农民的遭遇命运而为文坛所瞩目,直到解放初还在努力修改《莽秀才造反记》这幅五十年前“中国江南农村生活的风俗画”。乡土小说的创作纵贯了巴人整个文学道路,并以其个性特色和可观的艺术成就而在新文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巴人的乡土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本文拟就其变化发展作一番探析。一“乡土文学”这一概念来自鲁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所作的导言。按鲁迅  相似文献   

2.
乡土小说走到今天逐渐陷入困境,作品不再有以前的轰动效应以及从前那种对人性熏陶感染的功能。同时,乡土小说作家也脱离了农民这一庞大读者群,作家都市化趋势也造成他们创作题材的匮乏。乡土小说理论的滞后,混乱,缺乏针对性等,都应对乡土小说创作的困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巴人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理论家,巴人在人格和为文上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他一生追随鲁迅并在鲁迅研究上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不仅严格捍卫鲁迅杂文的历史地位和倡导“鲁迅风”杂文,且在自己的创作中秉承鲁迅杂文文体多样性、对时事反应迅捷、寸铁封喉和言辞朴直庄谐的传统特质;同时继承和完善了鲁迅的乡土世界,其小说不仅力承批判暴露质素,并且提炼出两种新兴的劳动人民形象,并在创作中加强了乡土小说对绚丽环境描写的吸收和承用。  相似文献   

4.
韩蜜蜜 《文教资料》2013,(32):71-73
9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以及农民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导致一些对农村抱有深切关注的乡土作家也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创作模式。在9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作家对乡村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城市所代表的现代文明所持的文化价值取向也更为复杂,有的表现出了对乡村文化的怀恋,有的对乡村之恶大力鞭策批判,还有的表现出了对精神家园的回归。但人文精神却始终贯穿于乡土小说创作之始终。  相似文献   

5.
《歇马山庄》、《农民帝国》、《天高地厚》是新世纪初期颇有影响的乡土小说,叙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改革期的农村,都以能人权力罗织小说文本,表现出小说结构与生活构造的惊人一致。这表明现实生活对这些乡土小说生成的强大影响,显示出新世纪初期的这些乡土小说忠诚于生活实感的可贵品质。显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作家真切生活感悟基础上的本真的艺术想象。  相似文献   

6.
传统农民形象是中国现当代乡土小说中被作家倾注感情较多的一类农民形象。作者通过揭示他们自私、愚昧、保守等性格特点,来表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传统农民的思想和观念逐步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小说与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皆注目于农村、农民,却在理论基础、作家立场、美学底蕴方面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西部乡土小说是西部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西部文学的起步性整体研究,关注西部小说的研究极少。20世纪90年代的重在突出西部小说的地域和文化研究,注重作家作品分析研究,提出西部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21世纪以来在西部小说研究专著中有章节对西部乡土小说作重点评述。从资料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西部小说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但关于西部乡土小说的研究仍然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最早站在农民立场上,把他们放在小说主人公位置上的作家之一,农民问题是其创作的中心,他把最多的篇幅、最大的关注和最深的同情给予农民。从鲁迅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入手来审视其乡土创作,并依据这些人物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性格特征,将其分为三大类:暂时做稳奴隶的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习惯奴隶别人的人。在新世纪、新农村建设的今天,面对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变迁而极度躁动不安的乡村大地,重新研读鲁迅的乡土小说,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最早站在农民立场上,把他们放在小说主人公位置上的作家之一,农民问题是其创作的中心,他把最多的篇幅、最大的关注和最深的同情给予农民。从鲁迅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入手来审视其乡土创作,并依据这些人物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性格特征,将其分为三大类:暂时做稳奴隶的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习惯奴隶别人的人。在新世纪、新农村建设的今天,面对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变迁而极度躁动不安的乡村大地,重新研读鲁迅的乡土小说,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宋明理学是新儒学,仁集中体现了宋明理学的这一特征——既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又是创新:如果说宋明理学家对仁的重视秉持了孔孟的思想旨趣的话,那么,对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诠释则体现了有别于孔孟的新认识。在对仁的诠释和论证中,宋明理学家一面强调仁与爱密切相关,一面将仁界定为“爱之理”,在爱、恕、公的相互作用中臻于仁的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同时强调仁之一体中的差等和厚薄,最终将基于宇宙秩序的一体而等差贯彻到社会秩序和家庭秩序之中。  相似文献   

12.
庐隐为现代文坛奉献了一系列颇具"现代性"的小说。一方面,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影响,其小说革旧鼎新,敢于批判封建思想,揭露社会弊病,具有启蒙现代性;另一方面,受到西方悲观主义哲学、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其小说反思启蒙理性,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忧郁感伤,具有审美现代性。庐隐小说的二重现代性既是她个人思想与个性矛盾、情感与理智纠葛的体现,也是现代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精神体验和多元的思想倾向的写照,对当下未完成的现代化建设仍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作品中所显现的那种强烈的"乡土情结",而这种情结又源于作者对故乡、对中国农民深深的爱。鲁迅的乡土小说是对中国农民深厚情感的真挚流露,我们称鲁迅这种情感的流露为"农民情结"。从其小说农民形象的画廊中可以看到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背负生活重担、满怀忧郁的闰土等,从他们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农民生活的情景,同时也不难发现鲁迅对造成他们灵魂灾难的社会根源的深层次的探求。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于1925年写作起笔开始至1927年底离京赴沪这段时间内写作的乡土小说,建构了以一种“内部他者”身份的视角审视湘西苗族族群的“湘西记忆”。这一“湘西记忆”相对于“地贫民疾”或“香格里拉”的对湘西的偏缪认知而言,无疑是真实湘西镜像的一个侧面;而这一真实的湘西镜像在小说的叙事中得以生成,和沈从文运用民俗书写建构对湘西苗族族群认同的策略是分不开的。这即是说,在这一阶段沈从文写作的乡土小说中有着一条亦显亦隐的思致脉络:通过对湘西的民俗书写建构苗族族群的集体记忆,进而实现自我对苗族族群的“族群认同”,生成自我对苗族族群的一种心心相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实现对自我在都市早年生活中强,烈失根感的补救.  相似文献   

15.
斯拉沃热·齐泽克是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社的高级研究员、欧美多个大学的客座教授、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继承人、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耀眼国际学术明星之一.齐泽克通过“斜目而视”的方式去解读大众文化,既有对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实在界”、“幻象”等核心概念进行了重新阐述,又继承并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同时又将这些理论娴熟地运用到对流行电影、小说的分析中.  相似文献   

16.
王朔小说的语言以反讽叙述为基调。通过运用“新京味”使其反讽具有世俗文化气息;通过“痞子说官话”式的置换语境形式使其反讽同人文、历史、政治相联系;通过譬喻,幽默化,调侃式等手段使反讽具有趣味性。这种语言吸引了许多读者,同时令一定群体的读者对王朔小说产生排斥心理。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王朔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小说走向通俗化探索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从《秦腔》到《高兴》,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一直在追问这样一个问题:新世纪以来,在当代中国,农民将何地为生?哪里才是他们真正的家园?由于作者的文化心理以及情感、理智与现实的矛盾,致使他笔下的农民仍将“在路上”,漂泊不已,居无定所。而正因如此,它提供的东西也许更多。  相似文献   

18.
李锐的农具系列小说以农具为切入口,通过农具在现代社会用途的变化折射出了当下农民的生存境况。其中《残耱》和《袴镰》视角独特,笔调凄哀,表现了存活于黄土地上的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心理遭遇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是我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金瓶梅》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已经产生了大量研究专著和研究论文,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拟就《金瓶梅》与晚明女性生育民俗的角度探究被称为"中国十六世纪后期的社会风俗史"的《金瓶梅》所反映的晚明女性生育民俗文化的特点,使我们透过作品真实地感知晚明时期女性的生育状态,了解晚明女性生育民俗。  相似文献   

20.
凭借描绘家乡湘西的大量小说,沈从文被视作现代中国小说中最重要的乡土作家之一。在其乡土小说中,沈从文大量采用了民间文化艺术的元素,描绘了湘西农村的生态自然景观、农民的生存状态和乡村的民俗风情,刻画了一系列较为生动的底层民众形象。具体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民间的乡土风情,民间的文化传统以及民间浓郁的方言口语。正是这种自觉的运用民间文化艺术元素的手法,使得沈从文对中国文学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