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于新闻纠纷的化解,调解相对于诉讼有着适用范围更广、经济成本更低、程序效率更高、救济手段更活的优势。在我国现有的人民调解体系之外设立专业性的新闻调解机构,是新闻调解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新闻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及协议履行机制,是构建新闻调解制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柯林霞 《出版广角》2017,(24):37-39
我国著作权纠纷调解委员会制度正在构建当中,分析日本、德国等国的著作权纠纷调解委员会制度,可以为我国提供有益的借鉴.明确著作权主管部门的立场,协调行政调解和其他纠纷处理机制的冲突,确定著作权关系的主体地位与利益分配的衡量标准,以及如何勘定与纠纷调解相关的必要事项,都是我国构建著作权纠纷调解委员会制度必须考虑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诉讼调解是我国调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诉讼调解制度存在所依据的原则不合理,调审合一,不恰当地赋予了当事人反悔权,以及调解效率不高等问题,本文由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王浩田 《大观周刊》2011,(39):21-22
行政奖励在现代行政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行政奖励纠纷亦越来越多,理论和立法的缺失使得行政奖励出现了诸多问题,而随着行政奖励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客观上必然要求与之配套的行政诉讼制度。将理论及其它领域中已经研究相对成熟、有益且合适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调解制度、行政赔偿制度引入行政奖励诉讼制度,通过良好的制度衔接,丰富并完善了行政奖励诉讼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198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开始实施,以往靠行政手段调解的新闻纠纷一下成为新闻官司。据资料,次年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新闻官司就逾300宗,其中又以侵权诉讼居多。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指出:“对报刊上文章引起的名誉纠纷,要区分正当的舆论批评与侵犯名誉权的界限。既要依法保护名誉权,又要支持舆论监督。”这是我国处理新闻侵权纠纷的指导思想。近年夹,一些本来不必进入诉讼程序的诉讼请求因种种原因而草率立案受理,进入诉讼程序后,在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之后,又回到庭下调解;一些本来很简单的诉讼纠纷因为个别法官…  相似文献   

6.
廖雯萍 《大观周刊》2011,(20):216-217
调解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加以规定,有利于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对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却因自身的局限性,造成虚假诉讼、不诚信滋长等问题。实践中,法院审判案件时,也总因是审是调而苦恼不已,学术界也是争论不休。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大胆探索第三条道路,在巩固完善调解、审判的同时适当的加入和解程序。本文从民事和解制度的性质、主体、原则、制度、程序等方面对如何进行改造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调解主体民间化调解制度根据调解主体不同分为民间调解和官方调解。民间调解指调解人为非官方人员的调解方式。官方调解指司法机关的官吏在审理案件时,对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解决纠纷。此外,清代还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调解方式,即"官批民调",是指州县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如认为纠纷事由主要涉及  相似文献   

8.
王乔曼 《大观周刊》2011,(31):165-165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纠纷越来越多,如何解决不断增加的环境纠纷已成为法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由此,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被提上日程。本文从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和特征出发,通过分析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提供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指出:“对报刊上文章引起的名誉纠纷,要区分正当的舆论批评与侵犯名誉权的界限。既要依法保护名誉权,又要支持舆论监督。”这是我国处理新闻侵权纠纷的指导思想。但是,在不少地方一些本来不必进入诉讼程序的诉状被立案受理,在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之后,又回到庭下调解;一些本来很简单的诉讼纠纷,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成为旷日持久的“胡子官  相似文献   

10.
方勇 《兰台世界》2016,(14):113-115
明代申明亭制度是明初朱元璋按照儒家乡里教化的思想创置的民间基层调解制度。这一制度通过在民间设立里老人这一独具特色的角色,宣朝廷行法令、旌善扬恶以及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基层纠纷调解,以求达到儒家思想中的无讼社会。尽管在六百多年后的当今社会,申明亭早已不适应我国的现代法治建设环境,但该制度所体现出来的普及法令、注重道德教化和通过民间调解解决基层纠纷的思路仍然有其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商事仲裁与商事调解作为两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仲裁法律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并且发展壮大,但是在实践中遇到了发展“瓶颈”;商事调解作为商贸发展的结果,在我国还没有确立基本的法律制度。本文在对商事仲裁与商事调解的优势与发展困境进行论述,比较两者的差异,分析两种制度结合的可能性及优势的基础上,试图将我国目前的商事仲裁与商事调解资源相整合,以寻找仲裁与调解相互共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清代统治阶级沿用历代调解制度,根据清代社会民族特点形成了成熟的民事调解体系,达到有效化解清代社会纠纷的目的。因此,通过对清代调解制度的全面探究,深入挖掘清代调解制度的价值,以期为处理目前高校突发事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郝珊 《兰台世界》2013,(12):16-17
清代统治阶级沿用历代调解制度,根据清代社会民族特点形成了成熟的民事调解体系,达到有效化解清代社会纠纷的目的.因此,通过对清代调解制度的全面探究,深入挖掘清代调解制度的价值,以期为处理目前高校突发事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著作权管理部门下增设著作权纠纷调解委员会是2012年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亮点之一,但相关条款过于粗疏简略,不具有操作性.在借鉴日本文化厅著作权纠纷调解委员会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著作权管理部门可以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著作权纠纷调解模式,这既是前瞻性地践行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要求,也是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新实践.  相似文献   

15.
欧阳湘 《历史档案》2011,(1):95-103
调解(和解)①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在外国法学家看来,"中国法律制度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是调解在解决纠纷中不寻常的重要地位"②.有的甚至认为,中国古代的官府审判也是"教谕式的调解"③.因此,调解制度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电国传统法文化的重要资源,"也被比较法学家划分远东法系或中国法系的基本标志之一"④...  相似文献   

16.
邹晓伟  王清江 《传媒》2020,(10):9-10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颁布10周年。10年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一项伟大创举,人民调解制度取得丰硕成果:人民调解委员会80多万个,拥有人民调解员380多万人,每年调解基层社会各类矛盾纠纷900多万件,调解成功率95%以上。在这丰硕的成果中,有电视调解节目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一、建立新闻纠纷仲裁制度势在必行 新闻纠纷是指新闻材料的提供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当事人与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之间因提供、采访、报道新闻而发生的民事侵权纠纷,既涉及人身权利,又涉及经济利益。我国现行的新闻纠纷解决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诉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侵权诉讼不断增加,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于1993年和1998年发布了《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但是,由于我国尚没  相似文献   

18.
数字版权纠纷案件数量的迅速增长与技术复杂性的提升,使数字版权侵权的维权陷入困境。数字版权纠纷解决现有机制在面临数字版权纠纷发展趋势时已经捉襟见肘,解决机制亟待转型。数字版权纠纷解决机制的转型应考量日益加剧的数字鸿沟带来的风险,以及网络用户制度信任的衰微,并合理利用web3.0时代的前瞻技术。实现数字版权纠纷解决机制的转型升级,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推进数字版权纠纷三审合一和交互式审理机制建设,进一步优化数字版权纠纷案件的管辖规则和证据规则;另一方面需要不断优化数字版权纠纷的在线解决机制,扩大在线调解的适用范围,完善在线调解协议的效力制度和执行制度,建立专门的数字版权纠纷在线仲裁平台,提升数字版权纠纷仲裁解决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李冰 《传媒》2020,(10):1-1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它是指在依法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通过人民调解员耐心疏导,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来解决矛盾纠纷的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我国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等共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80多万个,拥有人民调解员380多万人,每年调解婚姻、家庭、邻里、房屋宅基地、征地拆迁、生产经营、合同、债务、赔偿以及环境、劳动、物业、医疗、交通、信访等各类矛盾纠纷900多万件,调解成功率95%以上,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人民调解制度作为我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罗芒 《大观周刊》2012,(46):58-58
近年来,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错误思想指导之下,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纠纷逐渐增多,现行的诉讼体制已不能满足环境诉讼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公害令人触目惊心的今天,我国迫切需要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律制度,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促进环境法的全面贯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