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荆浩是我国五代时期伟大的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所著之《笔法记》内容丰富深厚,堪称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理论基石,也是郭熙《林泉高致》以前的最系统的、最完整的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的核心观点"图真论"首次将山水画创作中的"真"与"似"明确的区别开来,并通过"六要"、"四品"、"二病"的观点进行阐述,确立了山水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2.
郭熙的《林泉高致》是中国绘画美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夺其造化”,是其美学思想核心。郭熙强调了创造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生命活力;创作主体必须直接审美观照自然山水;艺术家必须善于营造一个兴奋适意的创作心态;“三远”论表明了中国山水画艺术走向了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3.
"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是由北宋郭思编纂的《林泉高致》记录其父郭熙之言,首论中国山水画"三远法"。"三远法"的提出在当时传统绘画技法风靡的大背景下无疑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理论的一大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林泉高致>是我国山水画发展至高度成熟时期的产物,其中的许多理论影响了后代的大批山水画家.文章试从"可游可居"这一立论出发,来探讨<林泉高致>的意境美学.  相似文献   

5.
详尽分析北宋中期的山水画家郭熙《林泉高致》绘画创作,认为郭熙的绘画创作思想涉及了山水画创作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能体现其绘画创作思想的是对于画家在创作实践中的审美心境、创作态度、山水画取材,以及笔墨运用等问题的提出与阐述.指出郭熙的绘画创作思想对今天的中国画创作与发展而言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郭熙的山水画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集》是山水画理论的集大成。它的美学价值在于明确回答了山水画的本质特点是源于人热爱自然山水的本性,论述了人的情感变化与自然山水景物变迁的对应关系。它的艺术价值在于提出对自然山水“取之精粹”的艺术概括的观点,以及中国山水画的视觉原理和空间表现的“高远、深远、平远”即“三远”的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7.
也谈"三远"     
刘勇 《巢湖学院学报》2006,8(5):112-114
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平面成像的视觉艺术,与西方绘画一样也依据和应用透视学原理,关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理论,后人讨论最多的是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三远法,实则是宋代以后山水画创作兴盛,画家们在实践中发挥到淋漓尽致地步的“移动观景”“以大观小”等观察方法的系统化、理论化总结。  相似文献   

8.
“远”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理论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具有“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本质内涵,这在北宋·郭熙、郭思所著的《林泉高致》中有多处体现:山水画家的审美情怀、观照客观景物的审美方式、山水画空间表现与主体心理的关系以及意境理论的成熟等。“远”观念对于山水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对于全面、准确理解北宋时期山水画所具有的“超然之美”的艺术旨趣颇多裨益。  相似文献   

9.
王霞 《文教资料》2014,(24):65-66
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学习,各个大学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美术教育受西方美术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中国画时,存在思维局限在焦点透视、用体面表现事物、对景写生缺乏想象、用笔用墨较为生疏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希望从宋代画论家郭熙的山水画理论著作《林泉高致》中找到一些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充分阐释了“时空结合”的美学思想。他对于空间艺术有精辟、周到的论述,他把时间特征表达得如此鲜明,向空间艺术注入了时间意识,突破了黑格尔等西方美学家公认的“绘画是空间的艺术”的理论,开拓了山水画时空结合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山水画中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艺术境界,只有通过《林泉高致》中“三远”即“高远”、“平远”、“深远”的绘画方式才能实现,进而达到中国山水画审美的空间意识。郭熙的“三远”论,是他对山水画意境的一种有力概括,从表现“远景”开始,进而构成“远势”并弛向“远思”。画中“远”的空寂,使人的思绪跟着山水的“远”而无限延伸,渐渐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郭熙的《林泉高致》是具有丰富的美学思想及哲理性的文献,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隋唐时代,中国山水画已经成熟,展子虔《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盛唐的吴道子进而发展了简练而又写实的山水画法。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在真实描写大自然并表达一定的审美认识上达到高峰。继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分别开创并继承南北山水画派之后,北宋关仝、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各擅胜场。北宋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则围绕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核心意境问题,系统地总结了经验,使中国山水画理论更加体系化。经过南宋画家对寄幽情美趣于精粹景色中的探索,至元代尤其是元四家,山水画又出现了重视主观抒发与风格创造的新高峰,也完成了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林泉高致》中包蕴着灵动的生命美学思想。《山水训》是《林泉高致》中最为重要的篇章,文中提出的"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等理论,把自然的生机和人类生命的和谐当作审美的最高理想,表现出我国古代画家对自然山水的抚摩眷恋,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命精神的"写真"。这些理论对当代生命美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山水画几乎无一例外都会表现出一种"远"在其中,或是景之远,或是思之远。"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以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为例,结合"三远"带给人的视觉心理上的感受来阐释"远"与中国美学内涵的关联,以此为突破口来解释中国山水画之所以"远"的缘由所在。  相似文献   

15.
风景创作﹃三境﹄谈■曾扬华“诗有三境”,古人王昌龄在《诗格》一书中提出:“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佳句。因此我认为画亦有三境。诗中的物境与风景创作有密切的联系,常言道:“万物静观皆自得”“以...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山水画自东晋到南北朝脱离人物画的附庸而取得独立地位后,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到北宋可以说是进入了成熟的阶段.这几百年间,随着绘画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上也在不断地总结和发展。从南朝的王微、宗炳,唐代的张璪,到五代的荆浩,都对山水画理论作过有益的探索,可谓代不乏人。而到了北宋后期的郭熙,在总结前人和自己亲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当时最完整最系统的理论,代表了当时山水画理论的高峰,并且给后代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郭熙的理论和思想集中地反映在后来由他的儿子郭思替他整理的著作《林泉高致》  相似文献   

17.
郭熙的《林泉高致》与李成的《山水诀》这两篇画论在语言和风格上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在于单纯的文本与文本的比较中,能不能探索出一条同时对二文作者的个人情感以及社会性都能够深层理解的路径。比较两篇画论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试探性的。它没有得出推进性的成果,但对于后文的展开也是必要的。二是中心论述。每一次论述,都是以对《山水诀》中的某一句话开始的,而对在《山水诀》中没能出现却在《林泉高致》中有所涉及的内容,由于论题所限制就完全忽略过去了。  相似文献   

18.
皴法:这是山水画写生中画山石必须掌握的技法.历代山水画家创造的各种皴法,都是在"师造化"过程中逐渐累积起来的技法经验,是民族绘画中极宝贵的传统之一,值得珍视和学习.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相似文献   

19.
"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文中所说四"可",就是画家感受出来的山水画的意境。中国山水画崇尚意境之美,把生生不息的造化之气象,与人类内在精神的神韵相融相化,转换成表达画家情感的艺术形象,营造出生动、至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0.
邵金峰 《天中学刊》2012,27(3):89-91
郭熙的《林泉高致》是中国古代画学名著,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审美智慧,其中的"丘园养素"的山水功能论蕴含着浓厚的家园意识;"饱游饫看"的审美观照体现了物我平等的古典生态智慧;"易直子谅"的创作心理内蕴着古典的生态人文主义情怀;"可居可游"的审美目标展现了古代画家对理想生态环境模式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