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丹 《职教通讯》2017,(17):19-20
对于高职学院来说校企合作不是新课题,但校企协同育人却是个新的发展方向。校企协同育人是校企合作的深化,是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在人才培养上,不是辅助作用,不是口头上的形式,而是与高职学院一样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参与到整个育人过程,从招生到就业,企业将全程参与,最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2.
长沙学院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以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主动参与"同企业及政府深度融合,协同合作育人。以此促进校企、校地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和合作研究,构建了校企双边协同合作育人新范式并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3.
校企协同育人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利于促进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校企协同育人需建立"政府主导、四方合作"的理事会和运行机制,"三三联动"的合作育人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约束保障和沟通协调机制,落实教师育人责任等育人机制。建立"递进式"企业学院人才培养班级体系。建立"一院一案"课程体系、"生产与教学共担"的联合团队、校企互补的实习基地、校外工匠精神实践基地、实践教学6S职业标准化育成体系等企业学院"嵌入"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4.
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协同育人,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是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不匹配问题的创新之举.通过产业学院的演进和发展,以遵循"以生为本、开放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理念,创新"1+1+N"多元参与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模式,探索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形成"需求对接、技术共享、信息互通、过程共管、协同育人"的产业学院民主集中管理新模式.与产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形成"政府主导、军企合作、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多方共建产业学院.基于FANUC产业学院建设培训中心、技术应用中心、产教协同创新中心,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创新形成"政军行企校"紧密结合的办学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结合目前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为了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寻校企合作的结合点,进行了"引企入教"创新与实践,"一企四校"协同育人,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激发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提升了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6.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校内产教园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提出了"职业主导、岗位需求、工学结合、互动融合"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往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被动性,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无为性,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无力性,强调以政府为主导,以高职院校、企业同为双主体,实现政府、高职院校、行业和企业、学生的多方联动机制,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一体化育人。  相似文献   

7.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当前校企合作存在深广度不足、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校企协同育人、资源共建共享是构建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的必由之路。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通信学院为例,校企共建"江苏省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实训基地"、"信雅达企业培训园"等4个各具特色的基于利益捆绑的校企"资源协同体"案例,提出了联合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长效合作新模式,并从学院和企业两个方面分析了通过资源植入、资源互换,校企协同育人所产生的效益,探索了基于利益捆绑的深度校企合作平台和长效机制建设,对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前景作了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广东工贸职教集团,校企共建共管二级学院,建立校企合作"双主体"协同育人办学机制,积极探索系统化人才培养,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提升了学院系统化人才培养的水平,谱写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周蒋浒 《教育与职业》2021,993(17):40-44
校企协同育人是贯彻落实国家产教融合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是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需要.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还存在职业院校自身吸引力不够、企业参与育人积极性不高、相关制度机制适应性不强的现实困境,需要职业教育各参与主体汇聚合作共识,凝聚价值目标、找准角色定位、服务学生成长;共促资源融通,促进师资互融、聚焦教学共融、推动文化交融;健全制度机制,完善制度保障、共建协同平台、形成共评机制,以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0.
《大连大学学报》2018,(3):115-120
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企业与职业院校双主体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合作博弈即正和博弈,是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即收益分配问题。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通过构建基于合作博弈的现代学徒制协同育人机制,化解了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的风险、降低了合作成本、取得了合作收益。有效地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愿,帮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树立主体地位,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系列问题。该机制创新成果荣获2014年教育部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相似文献   

11.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坚持需求导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培养产业和行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精准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与一流企业和行业共建产业学院,并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构建"双主体、深融合"的产业学院育人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卓越计划”理念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计划"所倡导的校企协同培育工程人才的理念,对高校的工程教育而言,既是改革的契机,更是发展的机遇。规避校企协同的可能风险、寻找有效合作途径以及激发企业参与动力,关键是找到校企双方利益的协同点。因此,校企协同中高校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研判行业企业需求,找准协同点,从理念育人、实践育人、项目育人和压力育人入手,积极拓展校企协同育人有效途径。通过成立校企协同组织机构、改革课程体系、人员双向互动、学生全年企业实践等方式,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坚持需求导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培养产业和行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精准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与一流企业和行业共建产业学院,并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构建"双主体、深融合"的产业学院育人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肖称萍 《职教论坛》2012,(34):77-80
依据校企合作中院校和企业的关系以及院校和企业的地位、责任、角色的不同,校企合作分为以学校为主的学校本位模式和以企业为主的企业本位模式。当前我国的校企合作主要是学校本位模式,由于政府缺乏支持校企合作的力度,职业院校寻求企业合作的能力匮乏,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不足等原因,导致我国当前校企合作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文章在分析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因的基础上,提出要强化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责任;加强高职院校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对企业的吸引力;凸显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体地位以真正体现职业院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  相似文献   

15.
校企协同育人是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共赢的本质需求。以文化素质教育为依托,完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校企协同育人联盟,崇尚做人做事创新并重,成长成才成人并举,方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推动产教融合深化发展,优化校企协同育人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展开探讨,提出职业教育融入区域产业的对接机制、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合作机制、高端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深化机制以及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运作机制,从四个方面入手实现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实现企业、...  相似文献   

17.
校企"双主体"育人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按照教育部"四合作"要求进行了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有效探索,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同实施具有"校企双主体育人"下的"三阶梯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企业学院是公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是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标志。但许多公办高职院校的企业学院名不符实,对专业建设的贡献并不显著,甚至虎头蛇尾中途夭折。公办高职院校的企业学院要良好运行,发挥其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校企双方须正确处理好校企双方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高校章程与企业学院章程的关系、学校决策与企业学院决策的关系、二级院系与企业学院的关系、教学内容与产业项目的关系、教学质量与项目质量的关系、教学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院校职工身份与企业职工身份的关系等"八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何正英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8):136-141+134-135
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创新论坛”探讨了校企协同育人发展的背景及其时代意义,分析了德国、新加坡等国外实践模式以及我国的本土实践,梳理了校企协同育人所面临的现实挑战,指出了未来的发展策略:需加强国家层面顶层设计,鼓励企业深度参与,推动职业院校练好内功、提升校企合作实效。  相似文献   

20.
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的合作模式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如何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密切联系企业,发挥校企不同育人主体的优势,是合作取得最大效益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