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屈赋注解》简介继《屈原及其九歌研究》之后,蒋南华先生的另一部学术专著《屈赋注解》于1993年问世。该书为贵州省社科“七五”规划重点课题,由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补贴出版。。《屈赋注解》经省人民出版社编审叶光达先生审阅鉴定,写有较详细的审定意见。...  相似文献   

2.
《史记》与屈赋,一个是历史,一个是抒情诗。两者体裁虽不相同,但其精神实质是一脉相承的。清人刘鹗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①,鲁迅先生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史记》就是一部“无韵之《离骚》”②。《史记》与屈赋,都是滴泪为墨,研血成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笼罩着浓厚的悲剧气氛,表现出卓然独立的狂放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屈赋篇制宏伟,风格独特,它所含的丰富内蕴成了历代诗人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由于屈原生于楚国,屈赋产于南方,因而屈赋是来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还是在必然具有南方部分特色的同时又对中原文化作了充分吸收?这成了探讨屈赋成因及特色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屈赋研究史看,自汉代至清末一直延续着屈赋是否继承了经书传统,是否具有儒家思想的争论①。清末民初,刘  相似文献   

4.
并蒂奇葩 争芳斗艳─—谈《庄子》与屈赋浪漫主义的异同李金善,贾东城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从神话开始萌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以后,到战国时代已臻成熟,《庄子》和屈赋便是其代表。它们吸收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运用大胆的夸张、驰骋神奇的想象,形成我国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5.
《屈赋创作论》采用新的文学批评方法,重点探讨了屈原创作的心理、情感动力、创作过程及创作成就,这在历来的屈原及其辞赋研究中,是较为薄弱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汤炳正先生在《屈赋新探》一书中,探讨了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一系列问题.书中第五篇——《〈楚辞>成书之探索》,陈述了他对《楚辞》成书的研究,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论据.汤先生以《楚辞释文》的篇次为依据,将其分为五组,并详细分析每组的成书年代、纂辑者等问题,虽然这一见解颇有新意,但仔细分析,尚有不足之处.本文从篇次、篇目、五组分法、“楚辞”一名、作品增补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证分析,以期为后人研究《楚辞》和汤先生的《屈赋新探》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屈赋命题纷呈多采:有的采用旧曲名,有的倒文命题,有的用数字、地名取题,也有的继承《诗经》传统标题方式,也有的以天神、地祗为题,更有特立题目表达主旨,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8.
自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下称《章句》)诠释屈赋以来,著作之多,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学者孜孜于字、词、句、章的爬梳,犹大江滚滚,后浪推着前浪,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本文按唐人贾公彦“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之说,推敲屈赋语义,自认有所新解,故抛砖引玉,祈同好者切磋。现对《离骚》、《九歌》、《九章》中的“互文”诗句分别作解。  相似文献   

9.
王平 《丹东师专学报》2001,23(3):22-23,11
“屈赋”是中国北方文化与处于南方楚地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当时楚国人采取了谦虚、广纳博采的文化精神,使文化交融发生在楚国地区,文化交隔所在地往往是新文化成果产生的地区,“屈赋”作者屈原正是及时地把握了这个时机,结合楚地民歌特色,吸纳中国北方文化精神,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巨制-“屈赋”。  相似文献   

10.
论柳宗元辞赋对屈赋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柳宗元在忠君事君的人格修养和道德情操方面与屈原保持了一致。在此基础上,他的辞赋创作继承了屈赋暴露黑暗、鞭挞邪恶的批判精神,保持着屈赋慷慨悲歌、激愤哀怨的情感格调。在艺术形式上,柳宗元发展了屈赋的比兴手法,创立了一种熔辞赋、寓言、杂文于一体的新型讽刺赋,对赋体形式的革新和辞赋体物抒情方式的丰富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都足以使柳宗元成为自宋玉之后能把屈赋真正学到家的“骚学独擅”者。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与屈赋、杜诗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前者归属历史,后两者归属于诗歌.然纵观《史记》与屈赋、杜诗,三者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将司马迁的《史记》、屈原的赋、杜甫的诗歌进行关联比较,且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将三个作者进行对比,从史诗特质、风格笔法、讽谏观以及悲剧精神等视角探究他们相同的成就元素.  相似文献   

12.
“嫉妒”是屈赋问世的助产婆张世春屈赋是屈原被嫉妒的产物,是以楚国灭亡为代价换取的瑰宝。屈原被嫉妒是客观存在的。《史记》载,“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害色日妒,害贤日嫉(《康熙字典》)。《史记·太史公自序》一口气举出七位发愤著作的贤圣,这七...  相似文献   

13.
屈赋死亡意境的构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关于死亡的描述,包括诗人自己的死亡(自杀)、历史人物的死亡及用隐喻手法表现的死亡,二是对于死亡超越——“梦幻神游”的描写;前者场“写境”、“无我之境”,后者场于“造境”、“有我之境”。屈赋死亡意境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为“美政”而死这种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  相似文献   

14.
屈原所创作的屈赋文化对毛泽东诗词的创作风格有着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艺术风格的影响,毛泽东诗词继承和发展了屈赋文化中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二是诗歌意象的影响,毛泽东诗词借鉴了屈赋文化中的诗歌意象;三是诗歌语言特色的影响,毛泽东诗词继承了屈赋文化中描绘湘楚地方风物特征的诗歌语言特色。可以说,毛泽东诗词通过对屈赋文化的继承和超越,成为20世纪中国古典诗词的高峰。  相似文献   

15.
概而观之,屈赋中的神话,基本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以《天问》为代表,古史与神话交织而使用的材料,姑称之为古史神话;一种是以《九歌》为代表,以神或神话为素材而赋予充分形态的经过想象再创的神话;一种是取神话世界的框架和各种神话形象,以抒情主人公为主角的新创神话,姑称之为个人神话。而这三类神话,以及它们表现出的状态,恰好从三个方面各有侧重地表现了神话向文学的递变,即神话特质的变化,神话形态和功能的变化,以及神话整个内部构成和再生机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屈赋的一大特征。它所运用的比兴物象不再像《诗经》所用的比较单纯和静止,而是丰富复杂,到相联系,水乳交融,寓意深刻。在此就更有艺术表现力,能够生动地表现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及其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屈赋的忧国忧民精神和浪漫主义文学传统自汉代以后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风》、《骚》为诗词之源。”现代学者刘师培也说:“屈宋《楚辞》优深思远,上承风雅之遗,下启词章之体,亦中国文章之祖也。”历代对屈赋的追宗继承,因时代、作者、文学形式的不同而异。故《文心雕龙·辩骚》说:“……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沼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苑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风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汉代“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代是美学思想鼎盛的时期。当人们把多数的目光聚焦于《论衡》、《典论》、《文赋》等倍受后世瞩目的著作时,却往往忽略了同处于这一时代的葛洪的代表作品《抱朴子》。从美学鉴赏的角度来说,《抱朴子》是一部非常有影响有价值的美学著作,尤其是《外篇》。葛洪的美学思想上承《淮南子》、《论衡》,下启《文心雕龙》,在魏晋美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这其实是一个学人皆知、并无新意的话题。自宋代的晁补之、严羽,到近代的李调元、林绿,以及今日之论柳贤达,都说过类似的意思。他们都看到了柳宗元辞赋与屈赋的血肉联系,认为柳宗元的政治抱负、生活经历与屈原极其相似,因此他的创作接受屈原的影响也最深,他的学骚也就不同于别人的“引吭佯悲,极其摹仿”(林野《春觉斋论文》),而是实实在在地学到了屈赋的真精神。然而,古之论者,往往只指出现象,很少深究;今之论者,对柳宗元辞赋究竟在哪些方面对屈赋有所继承与发展,也未见全面、系统的论述,难强人意。因此,学人皆知的话题似…  相似文献   

20.
东汉王充所撰《论衡》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化典籍,素称难读。河北大学杨宝忠教授所撰、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论衡校笺》可谓董治《论衡》的佳作。其优点如下:一,为长期积累、潜心治学的结晶;二,集已有成果之大成;三,补正前贤,为求实之学;四,利用新材料,精研全书,在校勘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