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建立监察制度,其监察机构监察职能的实施,反映了朱元璋的制衡思想,这一思想有利有弊,其相互监督,独立行使监察权,廉洁官吏队伍的作法在客现上使洪武朝吏治焕然,并为明前期的政治清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洪武皇帝朱元璋又被称为是乞丐皇帝,这主要与他卑微的出生有关。贫寒的家庭出身,坎坷的人生经历,最后建国称帝,朱元璋称为中国历史唯一一个贫民开国皇帝。登基后,朱元璋广纳人才,听取正确建议,创建了"洪武之世"。观其一生,朱元璋他那坎坷的成长经历促成了其孤僻怪异的性格,这种性格在其治国方面也多有体现。本文就主要从其身世入手,通过其出身来研究洪武皇帝的性格。  相似文献   

3.
明史专家陈梧桐教授先后著有《洪武皇帝大传》和《洪武大帝朱元璋传》,后者在朱元璋研究的史料发掘与考证、研究领域扩展与内容补充,以及朱元璋历史功过的客观评价等方面所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  相似文献   

4.
明初沿袭元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及丞相,下辖六部。洪武初期,中书省除了拥有执行权、封驳权以外,还负责接收章奏并进行初步处理。洪武十年(1377年)前后,朱元璋对中书省采取了若干限权措施。此后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中书省的职掌主要是奏事建言、受敕执行、推荐官员、御前引见等。朱元璋的理想是,公卿互相牵制,大权集于皇帝。但明初的中书丞相,实际上是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这一制度与朱元璋的理念有很大反差,所以,明初主持中书省省务的大臣无一善终。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后来,还把不许设相的规定写进了《祖训》。  相似文献   

5.
朱元璋的廉政思想及其惩贪治腐举措王君公元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明,年号洪武,建都南京。作为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而登上明太祖皇位的他,深知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一是对人民的压迫盘剥过甚,徭役赋税格外沉重,致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纷纷揭竿而起。作...  相似文献   

6.
陈梧桐先生《洪武大帝朱元璋传》的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对朱元璋研究的新关注,一些学者称赞它“超越吴晗”(王春瑜);是“十年辛苦”,“坐冷板凳的功夫”(张德信、彭勇);“全、深、实、活”,学术创新和治学思想“令人震撼”(高寿先)。  相似文献   

7.
公元1360年,才高八斗的刘伯温终于决定出山,辅佐朱元璋打江山。历时数年征战,朱元璋最终登上皇帝宝座,改元“洪武”,史称明太祖。  相似文献   

8.
论明代洪武年间的封建专制统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洪武年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高度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局面。本文着重分析洪武年间封建专制统治的特点,并进而阐述和探索其作用与影响。一历史发展到明代,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日益强化。无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其统治机构之完备,皇权地位之崇高,都无出朱元璋之上者。洪武年间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在许多方面都具有一系列不同于以往历朝专制统治的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登上皇帝宝座后,为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保住朱明一统天下,他一手导演了洪武年间四大血案即胡惟庸案、兰玉案、空印案、郭桓案。现就洪武四大血案发生的原因、影响作一探讨。一明初二三十年中,开国功臣宿将几乎被朱元璋杀戮殆尽,其杀人之多为历代开国之君所望尘莫及。胡惟庸以宰相谋叛,而株连被杀者至数万人;兰玉恃功骄纵,本不当与谋反同论,株连死者又数万人;郭桓案,以惩  相似文献   

10.
黎林 《语文知识》2001,(11):32-33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自己识字不多,所以最讨厌手下大臣说话、上书卖弄文采。洪武九年,刑部主事茹太素写了一份报告,要求速办五件大事,这份报告竟有一万七千字。朱元璋让人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