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比较文学存在的理由首先在于它跨越了国别文学之间的界限,也就是它的国际性,这一特征决定了它比其它学科与封闭性和宗派性更不相容;另一方面,跨越国别文学界限的前提又恰恰在于不同国家的各族文学自有其独特性,如果各族文学大体相同,比较就不可能进行.自从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H·M·Posnett)第一次用“比较文学”命名他的专著到1986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回顾这一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应该说比较文学的国际性大体只局限于西方文化体系内部;由于西方中心论和殖民主义的统治,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几乎泯灭亚、非、拉各民族文化特色为己任.在比较文学极为兴盛的本世纪20年代末,著名的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Frederic Loliee)就曾在他那部名著《比较文学史》中公开作出结论:  相似文献   

2.
把“比较文学”在字面的意义上误读为“文学比较” ,这不仅存在于当下中国汉语比较文学界 ,即使在国际比较文学界也是一种由来以久的现象。为了准确地定义比较文学 ,我们还可以把比较文学与其他四种相关学科概念进行参照从而明确这一点。讨论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这四个学科概念的外延与内涵 ,这对于进一步明确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学科意识和学科界限有着重要的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3.
比较文学是一门仅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却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学科。它不等同于古而有之的比较方法。首先,“它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的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也就是说,它是逐渐打破了民族文学的孤立状态,不断破除了狭隘的民族观念的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一种自觉的比较意识。第二,就方法而论,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也有特定的内涵,即它只限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比较,而不包括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之内的比较。第三,比较文学中的“比较”贯穿在整个研究的始终,已不再是一种一般的方法,而具有学科的性质。总之,比较文学是把世界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把各国文学置于这  相似文献   

4.
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学术界说法不一。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①亨利·雷马克指出了比较文学的最主要特征是某国文学与其他国家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他把比较文学界定为“一国文学与另~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这是…  相似文献   

5.
一、实际成果与自身理论建树的不协调无论是从1827年法国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Villemain)开设“比较文学研究”课程算起,还是从1836年基内在法国里昂作“各国文学的比较讲座”算起,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从普通文艺理论研究中分枝出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个多世纪以来,比较文学在实际研究中取得的成就,早已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它的许多成果,经过时间的考验,已经成  相似文献   

6.
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存在是以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之间,一国文学与他国文学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为基础的。就民族或国家方面来讲,单纯地把不同类型的两部作品进行比较,这并不是比较工作。因为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关系史,正如法国比较文学家玛丽·加雷所言:“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而有其更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常被错误理解为用比较方法研究的文学,这是从学科名称对它的误解。比较文学的“比较”和“文学”都分别有其特指,要正确理解其特指才能正确认识比较文学不等于用比较方法研究文学。  相似文献   

8.
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既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的研究比较,也包括跨学科,即文学与其它艺术门类和意识形态的比较研究。这是比较文学宽泛而稳定的研究形态。本文从比较文学的定义出发,力图探讨"语言"这一介质在从小说到电影的转变过程中的变化。"小说语言"也即是小说的文本,"电影语言"即电影的镜头、对白等等。跨越这两个艺术门类进行比较,是我所解读的"比较文学"。  相似文献   

9.
比较文学危机及出路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经在欧美和中国盛极一时的比较文学学科,近年已呈危机四伏、日暮途穷之势。其实,自从“美国学派”的“跨学科比较研究”越出了“法国学派”的“跨国别(民族)文学间的影响研究”之后,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就已经开始失掉自己的根基而误入歧途。“失根”后的比较文学不断“扩张”,最终成为了“无边”的比较文学,而“无边”的比较文学研究真实地昭示出的是比较文学的“无根”状态。要让比较文学学科走出危机与困境,重塑比较文学研究的尊严与形象,出路或许只有一条:回归并超越“法国学派”,在扎扎实实做好“国际文学关系史”研究的基础上寻求成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下面的两封信是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欧洲比较语言文学史组织主席、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亨利·雷马克和本刊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刊载的《比较文学的宏观和微观》一文作者李锡光的来往信件,信中探讨了有关比较文学理论的一些问题。亨利·雷马克在来信中肯定了李锡光文中提出的“一国之内的文学比较应属比较文学范畴”主要论点,这对于传统比较文学理论来说是有所突破的。为了使这新提法引起国內外学者注意,故予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比较文学并不是“比较”加“文学”,而是一种跨界限(民族、语言、文化、学科)的文学研究,它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有了新的研究对象,从而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具有跨越性的文学现象,是这些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必须具备可比性。可比性是一种内在的价值,需要研究者从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之间的亲缘关系、类同关系、交叉关系中加以发掘。可比性是决定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重要依据,是关系到比较研究能否正常进行并取得科学价值的关键。比较文学的研究还必须以文学为出发点,必须以文学为归宿。跨越性、可比性、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原则,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
朱栋霖主编的《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以自觉的比较文学意识,对中国20世纪下半叶的中外文学比较史做了细致的梳理和论述,并对中国当代文学追求自己民族品格的“创造性转化”努力进行了极富意义的探讨,实现了对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拓展与创新,也为中国比较文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实质性的贡献,是一部匠心独具、视野开阔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系统论著.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比较文学界,日本的比较文学研究占有它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这不仅因为日本比较文学会的成立(1948年)早于法国(1954年)和美国(1960年),也尚且不论有继“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后形成的所谓“日本学派”之称,日本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它所经历的一番曲折之中显示出它的独自特点,并给人们以可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每十年一度的美国比较文学协会的最近报告中提出,比较文学“学科的独立性有赖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性与关系”。文章论证指出,这是对比较文学学科性质的“进一步、退两步”的新说,论文通过对国际学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反思,进一步论述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三要素:跨界的文学关系——研究对象,跨界的视野——“知识装备”,与之“适合”的研究方法——可比性学理逻辑假设,这三者共同组成了互存互动的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从而使比较文学成为与众不同的一门文学研究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15.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建设中面临一些问题,引发学者们的争议,诸如什么是比较文学,世界文学的合法性,二者合并是否合理等。尽管如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而培养比较视阈,建立自觉的比较意识,是文学研究在全球化、多元化时代需要具备的必要素养。  相似文献   

16.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9):F0002-F0002
王彤,女,1964年8月生,河北沧州人,1985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0年6月获北京大学西语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会员。主讲“外国文学”、“比较文学”、“莎士比亚戏剧研究”等课程。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中西文学比较”主讲教师,“比较文学”重点建设学科成员。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一些学者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质疑(下称“质疑说”),给了我们不少的启发,也促使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希望能展开讨论.“质疑说”约有四点理由:一是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没有理论体系;二是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没有权威与有影响的成果;三是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缺乏科班出身的学者;四是说中国比较文学没有自己的教学研究队伍,多是他学科的“打工者”或“票友”.实质上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现实性和必要性.然而,我所了解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8.
比较文学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学科,它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视野提出了较高要求。当前普通高校比较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虽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从本科教学评价机制着手,为比较文学的本科教学构建一个较为全面、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提升。  相似文献   

19.
无论比较文学,或者文学比较,均以比较为逻辑起点。所谓比较可分对比和类比。对比是将两种(类)或两种(类)以上性质特点不同或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类比是将两种(类)或两种(类)以上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而比较文学或文学比较不是简单的对比和类比,不是比附,“拉郎配”。它建  相似文献   

20.
自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欧洲诞生以来,比较文学史上接踵出现了三大流派:即一、注重文学之间“关系”的法国影响研究学派;二、强调跨学科体系和各国文学之间“比较”的美国平行研究学派;三、研究文学现象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拓宽比较文学研究空间的苏联学派。以上各学派都以自己理论上的优势,奠定了他们在比较文学史上的地位。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比较文学趋于理论化的倾向十分明显。这种为理论而理论,在抽象概念上兜圈子的“客里空”研究风气,使得比较文学这门充满活力、前途广阔的学科,进入了一个非常狭窄的研究天地,门户森严,气息奄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