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吴 《青年记者》2000,(2):40-41
新闻出版报》1999年10月28日二版刊载的《杭州报纸流行横题风》(作者肖力),引起了我这个“报纸组版学”研究者的思考。报纸版面对报纸来说,事关重大。范敬宜同志在《人民日报版面备要·序》中指出:“版面,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当然,更是一种政治。”“人民日报的版面无小事”。报纸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读罢孙吴先生的评论《漫评1988年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评选》,很有些话想说出来与孙先生探讨。孙先生看罢若干幅1988年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的作品后,认为“多数作品不佳,基调灰暗,题材偏狭,缺乏时代气息与中国民族气概”。我想说孙先生言重了。一来孙先生仅看到了“十佳”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二来孙先生对所见作品的解释与评价乃至新闻观都值得商量。今天,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认为只有那些新近发生的异常事件才能成为新闻,记者的责任在于让大众尽快了解真相。这同以往的某些新闻观不同,比  相似文献   

3.
不受任何传统版式规则约束,一种以横题为显著特色的全新版式,在杭州报纸开始大行其道.创这股流行之先的当属今年元旦创刊的《都市快报》.《都市快报》面世之始,即以整期报纸无一竖题的面貌,出现于读者面前,不同于以往的版式,以其标新立异与大方得体一目了然,很快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之后《浙江工人日报》等报纸先后采用了这一整版横题为主要特色的全新版式.人秋以来,人们发现《之江晨报》、《经济生活报》、《钱江晚报》等几家省城有影响的报纸,均纷纷选择了这一版式.10月10日的《钱江晚报》,16个版面,只有3个竖题,却有30个碰题的横题;9月29日的《之江晨报》,8个版面,仅一个竖题,却有24个碰题的横题;10月15日重新大改版的《浙江青年报》,也选择了这一版式,每期8个版面,无一竖题.  相似文献   

4.
我于1925年到仰光,即投入华侨新闻事业中劳动者的行列,在黑黝黝的文字窟中(创造社时期,郭沫若的一首诗题:《黑蜮蜮的文字窟中》,我不喜欢“蜮”字)度过几年的劳动。这是一家国民党报纸——觉民日报,编辑部高挂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革命题词,从玻璃框里闪耀出来;我这初从农村出来的少年人,心灵的震动是很大的。这是孙先生  相似文献   

5.
横滨每日新闻是日本的第一张日报。明治3年(1870)12月8日在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创刊。这张报纸是八开张,一张两面印,版面是竖排。栏数不固定,宽窄也不一。第一号的第一版是:竖排五大栏,横题。右起第一栏从上到下是“社长伏禀”,说明“报纸的大功用”,有社论的味道。第二栏是社长的“报纸告白”,讲报纸的销售。下面是报纸售价、广告价格。这一栏分三段,用横线隔开。这象是今天报纸自己登的广告。第三栏是汇兑行情,美、英、法  相似文献   

6.
一、版面是报纸风格的重要体现版面是一张报纸的脸面,“脸面”的美与丑,是一张报纸能否吸引读者的关键。在《求索集中》中,王军先生把目前国内报纸的版式风格分成了三种类型,一是传统型。此类报纸的特点是讲究传统规范,版面规则严谨,版式四平八稳。如《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二是创新  相似文献   

7.
近日翻阅旧杂志,见到老出版家、前辈编辑工作者孙伏园先生写的一篇《谈谈校对》,读后颇有感触。孙先生学识渊博,但他一生甘于“为人作嫁”,以自己的心血灌溉文化园地。他说:“我当编辑的工夫,一大半用在校对上。”这是实在话。他那年代,出版社里哪有今夫这样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众多都市报的版面一反传统的呆板面孔,有的照顾读宕的阅读习惯,横文横题、标题字体一体化、杜绝串文,充分体现出照顾读者阅读习惯的新理念;有的充分利用电脑先进编排手段和彩色印刷的优势,使报纸版面多姿多彩、赏心悦目……毋庸置疑,报纸版面的这股改革新风颇具时尚性,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但是,白璧尚有瑕疵,流行的也未必没有缺点;“泡沫版面”就是包含诸多不合理因素的版面败笔。  相似文献   

9.
归来兮,短文     
近年来一些地方报纸的“长风”又开始兴盛起来。报纸上长文坐正中,一些领导的讲话动辄以万字计,令人生畏。在一些人看来,文章以“长短”论得失,文人以“长短”论英雄.文不长则不够味。 其实,文章不在长短,而在意境,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短文也有短文的绝活:《史记》中《滑稽列传》里的人物,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唐人元稹那首《古行宫》只有20个字,给人留下了与《长恨歌》一样的余味,《古文观止》中那  相似文献   

10.
张恨水先生在《我和长篇连载》一文(刊《新闻业务》1962年第五期)中,谈到了报纸连载小说的历史,说:“报纸长篇连载小说这种形式,早在民国初年就出现了”。又说:“第—个在报上写长篇连载的是陈愼言,……后来我也开始写起来”。这两段话和事实是有出入的。以我所知,报纸长篇连载小说这种形式,并不自民初始,民国以后才开始执笔的陈慎言(注),也并不是给报纸写长篇连载的第一人。这种形式和这方面的作家,至少在上一个世纪就已经出现了。  相似文献   

11.
报纸副刊出现于1897年。在此年,一份由外国资产创办的中文报纸《字林沪报》赠出了一张附属报纸《消闲报》。副刊的出现,不但是报纸竞争造成的,也是应运而生的。当时的报纸竞争也非常激烈。《字林沪报》为改变报纸单调乏味的局面,专门辟出刊登文艺作品的栏目。后来,高太痴最终推出了独立的副刊。1925年,《晨报》的孙伏园请鲁迅先生为副刊起一个名字,鲁迅起了“晨报附镌”四字。结果写此四字的书法家误听误记,将此四字写成了“晨报副镌”。之后,诗人徐志摩将之改为“晨报副刊”,从此,副刊算是有了正式的名称。专刊,则是在副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2.
打开日本报纸一看,不论是全国性报纸,还是地方的县报、市报,经常看到各种周刊杂志的广告。这些广告十分突出,不仅篇幅大,有的竟占一个版的三分之一大小,而且花样繁多:横题、竖题、斜题、女人像、人头像、阴文、阳文、特大的惊叹号、问号、女人像妖艳,硬是要抓住读者不放,非要你买一本不可。周刊杂志登广告,费用惊人,动辄百万日元。每月四期,多的达千万日元以上。同时,周刊杂志本身也招登广告。这充分说明,周刊杂志生意兴隆,有利可图。至于达到宣传目的,就更不在话下了。日本这个“报纸大国”,除报纸外,布满月刊杂志、季刊、年刊、单行本等,出版迅速,装璜美丽,而周刊杂志仍能居于突出的地位,这是值得探讨的。日本的周刊杂志始于明治三十年代博文馆发行的《太平洋》。该刊发行不久即停刊。大正十一年(1922年),《周刊朝日》《周刊每日》创刊,读者对象以知识分子、学生为主。这两种周刊是朝日新闻社、每日新闻社经营的,都是仿效欧美星期日新闻之类读物的作法,  相似文献   

13.
被称为未名湖畔三雅士、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已驾鹤西去。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无论对先生有无亲炙之人,都敬佩先生厚德之风、雅致之文。随着先生的远去,“五四”最后的遗韵也渐行渐远,令人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晚辈如我者,与先生素昧平生,我是看了《读书》杂志的介绍,才知道有这么一位大师的。但1994年2月5日,一次偶然的机会,竟使我有幸见到了张中行先生,并蒙他厚爱,亲笔题字送我一本他的新作《顺生论》。说起那次机遇,还是《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陈复尘给我提供的。彼时我还在报社供职,复尘兄告诉我说,北师大出版社有一个启功先生著作的…  相似文献   

14.
NIE工程:报纸参与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中颉  杨豪 《今传媒》2006,(4):63-64
NIE是英文Newspaper In Education的缩写,辜晓进先生在《走进美国大报》中将其译为“报纸参与教育”,也有人将其译为“报纸教学计划”或“报纸教育工程”。欧美国家称之为“N I E工程”。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外NIE工程发展情况的简介与比较,结合国内报业发展现状,提出在我国推行NI  相似文献   

15.
张金国 《编辑之友》2016,(10):76-78
孙广远先生在《红旗文稿》撰文提出了颇有思想火花的智慧观点:作为“亚智库的媒体”和“亚媒体的智库”需要取长补短,走融合发展之路.文章在赞赏其观点之余,认为孙先生的“智库与媒体融合发展论”在论证环节存在些许的缺陷和不足.智库与媒体可以合作发展,但不可能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2月3日,《环球时报》刊发高鹏先生的一篇短文,写他去年赴瑞典看女儿,在斯德哥尔摩住了半年。其间他经常到市文化中心看报纸,那里英文报刊很多,但中文报纸只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和香港的《星岛日报》;外文的中国报纸和图书杂志也是屈指可数。后来,他去了哥本哈根、汉堡、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和巴黎,发现在这些地方能读到的中文报纸和外文版的中国报纸、杂志跟斯德哥尔摩的情况差不多,高鹏先生因此呼吁“媒体应该走出国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大家对报刊应该走出国门已经形成共识。问题是报刊走出国门步…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世纪末以来,竞争、扩容的巨大压力推动报纸传统的编排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今,“集装箱”、大横题、“浓眉大眼”、厚题薄文,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报纸的时尚。读报上那些赫然入目的大字标题,常常为之一震,其中相当数量的新闻标题信息饱满,注重修辞,追求情趣,能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例如:  相似文献   

18.
读卖新闻有一个专栏叫《人生响导》。记得1981年秋刚到日本的时候,已故关田范雄先生就指着报纸告诉我:“这是读卖新闻的名牌‘商品’。”同朝日新闻的《天声人语》总在第一版下部、总是700字一样,《人生响导》总是登在第13版左下方,总是1000字左右,每天一期,长年不变。读报习惯,商业新闻是很重视这一点的。日本新闻史、新闻理论研究的鼻祖小野秀雄先生,在他的专著《新闻学原理》一书中曾经说过,报纸的特点就在于通过定期地、连续地出版,使读者养成一种阅读的习惯。在报纸  相似文献   

19.
比利时沙勒罗瓦市的读者有一天收到一期当地出版的《省报》,整整18页报纸竟然都是空白,只是在第一页上印一行大字:“不!埃尔桑先生!”原来,这家报纸  相似文献   

20.
著名作家从维熙先生在2000年5月5日的《中国文化报》头版发出一声呐喊:保卫文化副刊!从维熙先生不是报人,据笔者阅读的局限,也鲜见从维熙先生在报纸副刊上发表作品。这足以说明,从先生的这一呐喊所要表现的是一个文化人对文化的真心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