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大趋势,是时代的要求。在这变革的时代,人民呼唤着增加新闻的透明度,新闻自身的规律也要求增加新闻的透明度。增加新闻透明度是当务之急十三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这是我国实现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因为人民知情、知政才能参政、议政。长期以来我们闭关锁国,讳莫如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透明了,新闻开始透明了,  相似文献   

2.
63、问:什么叫对话新闻? 答:对话新闻,就是从内容到形式都反映平等对话、反映双向和多向思想感情交流的新闻。它是政治制度民主化的产物,促进领导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以及不同社会集团和群体之间的沟通、协调和理解。它使新闻报道增强开放性、透明度和使受众增强对社会的参与意识。 64、问:什么叫标题新闻? 答:标题新闻,是有题无文、题文合一、让标题在报纸上成为独立传递信息的手段、单独发挥一篇新闻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透明度的问题,曾经一度在新闻界引起重视,也同时引起争议。正常的适当的透明度,密切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与其相反的所谓“透明度”,则帮了倒忙,添了乱。毛泽东同志《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一开始就谈到:“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如果从这样的角度上来理解透明度,当然无可非议,名正言顺。应该说,我们的新闻报道工作,在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还有许多值得改进和完善的方面。我们要  相似文献   

4.
我在新闻学课堂上反复强调记者不可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意见和观点,尽可能减少记者个人的偏见渗透到新闻报道中.这是因为,读者阅读新闻报道,怀有一种前提假设,那就是我阅读新闻报道是想知道最近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件,而不是想知道记者怎么看的.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的20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文化的繁荣,新闻事业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通讯文体的变革。社会功能:从指导为主到指导监督并重通讯文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发挥传统指导作用的同时,也发挥舆论的监督功能,注意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解决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问题。新闻与政治密不可分,新闻反映政治变化,政治变化又直接推动新闻的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治氛围宽松一民主风气增强。在“重大事情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的政治方针指导下,新闻报道的开放性、透明度得到很大改进。由原来的你写我读…  相似文献   

6.
陕西安康日报的张钧同志提出了新闻报道的负社会效应问题并做了一定的探讨(见1990年第3期《中国记者》),很有见地。但笔者感到言未尽意。只要我们认真地回顾一下自己的新闻经历,恐怕谁都会发现,新闻报道的负效应不但经常、大量地发生,其后果也常常是很严重的。有的是作用于读者心理;有的危害实际工作;有的后果可能立刻显现出来,有的可能潜伏一个时期;有的可能象一阵风刮过之后无大伤害,有的可能扎下根去,贻害多年。因此,新闻报道的负效应问题实在是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包括坏事在内的重大事情要不要及时告诉国家的主人,这是相信不相信人民、尊重不尊重人民的主人地位的一个大问题。新闻报道向人民报喜,固然可以鼓舞人民的斗志;而向人民报忧,也可使人民保持清醒的头脑,恰如其份地认识当今我们国家和社会的现状,随时清楚该注意些什么,以至为国分忧。人们需要认识自然和社会,是为了确定和不断调整自己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这种认识的需要,时刻驱动着人们去获取各种信息,以便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去认识世界。新闻报道的透明度增大了,小道消息也就少了。这也说明,新闻报道的透明度差,弊多利少。  相似文献   

8.
暗访,就是不被采访对象事先知道的采访,也有人叫它私访。这种采访方式大大强化了记者的参与意识,强化了新闻报道的参与度,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好地发挥出舆论监督作用。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暗访不失为批评报道中一种采访好方式。那么具体讲,“暗访”又有哪些优势呢?暗...  相似文献   

9.
1987年岁末,新闻改革、舆论监督、政治透明度等,已成为上海新闻界热门的话题。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新闻学会连续举行了座谈会,就如何学习贯彻十三大精神,推进新闻改革,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介在社会政治协商对话制度中的作用,做好“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我们知道,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往往通过问题性新闻的报道得以实现。不言而喻.重视研究问题性新闻报道.对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舆论监督作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1987年岁末,新闻改革、舆论监督、政治透明度等,已成为上海新闻界热门的话题。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新闻学会连续举行了座谈会,就如何学习贯彻十三大精神,推进所闻改革,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介在社会政治协商对话制度中的作用,做好“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每逢重大纪念日,媒体都要进行集中宣传,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相关的法治知识。而每年都会有的“常规”宣传,往往会陷入“程式化”的误区。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让重大纪念日的新闻报道出新、出特色、出影响,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达到最大化的宣传效果,成为一个重要命题。本文去年“6·26”国际禁毒日的媒体报道为例,选取国内主流媒体作为范本进行内容分析并提出观点,以期对今后的国际禁毒日媒体报道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要坚决抵制这种主张不论主张新闻报道可以“合理想象”的同志说得多么婉转,不论有的人怎样转弯抹角地为这种论调粉饰,说到底,所谓“合理想象”也者,其基本论点就在于。新闻报道(特别是通讯、特写)是不可能完全真实的。新闻报道中的一部分事实(或称细节),是不可能依靠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采访和调查研究来获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采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采访中,记者除了要多听多看,还要让被采访者开口说话,但很多时候,要让受访者开口多说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有的人拒绝接受采访,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不愿多说。笔者结合工作经验,浅谈如何让被采访者开口说话的技巧。  相似文献   

15.
一、新闻广播舆论监督是提高政治透明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政治透明度,通俗地讲,就是政务开放的程度。近年来,我国政治透明度不断提高,在干部选拔、决策,某些重大问题的协商、领导机关的重大活动方面,成效尤为显著。提高政治透明度,需要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其中,新闻广播舆论监督对政治透明度提高有特殊意义。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使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  相似文献   

16.
刘兰 《新闻实践》2013,(5):66-67
新闻报道改文风,除了要短小精悍,还要求语言生动、简洁。近年来,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信息应用走进千家万户,通信新名词、新业务也层出不穷。新闻媒体在做一些与通信技术、通信业务有关的新闻报道时,如何更生动形象,更符合大众口味,从而能更好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呢?少用概念,多打比方眼下,互联网技术有个热词叫"大数据",它是2012年十大信息技术之一,跻身于云计算之前。如何让这么一个专业的词在新闻报道中写得让普通人都看得懂呢?如果仅仅用概念性的词语解释,相信大部分人是没有兴趣去阅读的,即便是看了也不会留有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真相已日益成为奢侈品。在新闻传播业中的表现就是不少事件或人物的报道让人不明所以,而有的报道对象,却让人永远无法知道真相。这种新闻报道“罗生门”现象的出现,有媒体的原因,也有政府部门的责任.亦有其它力量介入新闻产制的影响。本文研究了该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卓维华 《传媒》2000,(12):31-32
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党报编辑记者都应该知道,新闻宣传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只有以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指导,才能在新闻报道中把握正确的导向。但是,有的同志特别是有的年轻同志,对政治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认为讲政治,把握正确导向是报社头头们的事。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李丽  何彬  胡琼瑶 《新闻前哨》2013,(11):71-71,82
当前。每天海量的报道见诸无数媒体,但真正能让人记住的新闻报道却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空洞、乏味的报道转瞬之间就会被受众扔进字纸篓。留不下一点痕迹。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报道缺乏深度应该是其中的主要原因。站在受众的角度形象分析新闻报道的深度,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知道了——发布信息、知道了并与我相关——贴近性信息、知道了并使我受益——服务性信息、知道了并给我启迪——思想性信息。“知道了并给我启迪”就是真正有深度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某”字不可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主张消灭 新闻报道中的“某”字,说是新闻中往往出现什么某单位、某长、某人,不知道讲的是谁,真是故意吊人胃口,何不讲讲清楚?大有“某”字不除,新闻透明度就没有保证,公众知情权也就无法落实之意。 这个主张痛快倒很痛快,可是恐怕做不到, 首先是法律不允许。例如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就规定新闻报道必须“某”。《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而去年颁行的《预防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