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些时候,湖南《娄底日报》政法记者伍新勇设色情陷阱,诱官员上钩,抓住把柄,乘机敲诈勒索,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反响。近年来,记者受贿、勒索的案件时有发生,记者的道德素养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2009年12月16日《法制晚报》载:该报记者根据媒体披露的2009年官员雷人之语,选出其中10条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官员语录。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质问记者“替谁说话”,河北承德镇干部史国忠面对上访群众时说“要跳就去5搂”等入选。记者注意到,上述官员说出雷人之语,大多是在就民生问题接受群众提意见或媒体记者采访的场合。  相似文献   

3.
孙旭培 《今传媒》2007,(4):11-12
前几年,我曾读过被称为"中国揭黑记者第一人"的王克勤的事迹,颇为感动;近日,我读到原《南方都市报》政法记者石野的两本书,更觉激动人心!石野不愧为"中国卧底记者第一人".特种兵出身的他,真是一位以笔为刀的响当当的记者!  相似文献   

4.
2009年12月16日<法制晚报>载:该报记者根据媒体披露的2009年官员雷人之语,选出其中10条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官员语录.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质问记者"替谁说话",河北承德镇干部史国忠面对上访群众时说"要跳就去5楼"等入选.记者注意到,上述官员说出雷人之语,大多是在就民生问题接受群众提意见或媒体记者采访的场合.  相似文献   

5.
记者卧底,选择的是一条在黑夜行走的路,也是挑战自己的生存极限。夜总是那么黑,黑暗的角落里暗藏着龄龊之人的苟且之事,黑暗中又遍布陷阱,杀机四伏。有些记者干嘛不安份呢?除了好奇生,还有责任心。有的记者真的舍身取义的味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的记者可能经过卧底,引爆了“地雷”。这也好,让行走着不再度被炸得血肉模糊,能多在阳光下昂首阔步。但有的记者却拿捏不准分寸,卧底卧进了粪坑里,实在让人笑掉大牙,可悲但不可耳,种豆长在棵断肠草,事与愿违,谁之过呢?我们相信,读者并不傻……  相似文献   

6.
卧底记者     
记者卧底,选择的是一条在黑夜行走的路,也是挑战自己的生存极限。夜总是那么黑,黑暗的角落里暗藏着龌龊之人的苟且之事,黑暗中又遍布陷阱,杀机四伏。有些记者干嘛不安份呢?除了好奇心,还有责任心。有的记者真的舍身取义的味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的记者可能经过卧底,引爆了"地雷"。这也好,让行走者不再度被炸得血肉模糊,能多在阳光下昂首阔步。但有的记者却拿捏不准分寸,卧底卧进了粪坑里,实在让人笑掉大牙,可悲但不可耻,种豆长出棵断肠草,事与愿违,谁之过昵?我们相信,读者并不傻……  相似文献   

7.
别无选择──记羊城晚报记者刘海陵杨诚有人问当了十年政法记者的刘海陵:“假如有机会让你再次选择职业,你会选哪种?”他想了想,一字一顿地说:“还是要当记者,还是要当政法记者!”刘海陵,年方37岁,羊城晚报政法部副主任。1977年刘海陵15岁初中毕业后,应...  相似文献   

8.
某省政府举行系统调研工作会议,省长表示,官员去基层调研不要暴露官员的身份,可以自称是报社记者,"这样才能了解很多真实的东西"。鼓励官员下基层调研,可以自称记者,不禁让人想起某些领导检查工作,喜欢以患者身份拨打120,谎称重病,以确认急救中心出诊的时间;谎称有人滋事,拨打  相似文献   

9.
沈广彩 《新闻窗》2010,(6):75-76
在政治新闻报道中,媒体与记者的博弈是对记者而言,政府官员是其最为期待的采访对象,大到政策法规的解释,小到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官员的回答无一例外地代表了某个政府职权部门的看法,作为官方话语,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于是,记者无不挖空心思想从官员处获取“我想知道的”:怎样让记者按照“我设想的那样”进行报道.也成为官员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现在什么能让地方党政官员畏若猛虎?答,突发事件中的记者,因为突发事件往往伴有失职渎职责任,怕被记者曝光。常驻地方记者站的缘由,笔者经常接触党政和宣传部门的官员,对他们的喜怒哀乐了然于胸。有关批评性报道,最好是有闻不报,最怕的是新闻炒作带来过度伤害,还怕“只监督不报道”,因为近似敲诈,需要“灭火”。  相似文献   

11.
一个记者,能够得到观众的喜欢和认可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要得到观众的敬佩,更非易事。然而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栏目记者徐滔,却是一位让许多观众喜欢并且敬佩的记者。徐滔在做政法记者的11年时间中,曾经套上白大褂混进现场采访;曾经化装成旅客采访火车站前的票贩子;曾经假扮成疑难病患者给传单诊所曝光;曾经头戴钢盔,身穿防弹衣,一次次随警作战。如果说政法领域是和平年代中没有硝烟的战场,那么政法记者就是奔波在战场上的战地记者。徐滔始终认为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报道怎么去感动别人。正是抱着这种爱岗敬业、勇于献身的精…  相似文献   

12.
快人快语的徐滔很容易让人以为她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但是她说:“我其实心很细,很敏感。”法律往往代表客观与严肃,那徐滔能否在正襟危坐的凛然下隐藏好这份不露声色的细腻呢?“那肯定要保持客观啊,这是一个政法记者的天职。”徐滔没有半点犹豫。  相似文献   

13.
他被人称为“打虎”记者,也是中国惟一一位从中国海军陆战队走出来的政法记者。他以笔为剑,揭开了许多惊人黑幕,为此六次走上法庭,多次遭人追杀,四次死里逃生。他来自湖北大冶的贫困乡村,做过农民、下过矿井、做过砖瓦厂工人、拉过板车,服过四年的兵役,退伍后在南方做过保镖和保安,之后做了11年的政法记者。他曾任《南方都市报》等多家中央、省级报纸的首席记者、采访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等职。他已在国内百多家报刊发表各类文章4000余篇400多万字,作品曾被国内外多家报刊和网站转载,其卧底历险的传奇经历曾被《知音》、《家庭》、《北京…  相似文献   

14.
2015年开年不足一月,不少官员已经前仆后继栽倒在饭桌上,先有上海踩踏夜公款吃喝的领导被处理,近来又有深圳官员吃娃娃鱼、殴打暗访记者被停职。事发后,涉事官员大多摆出一副无辜的表情,纷纷喊冤,有的解释说"只是吃夜宵",有的号称是"自掏腰包",可是不管他们有多少五花八门的理由,舆论的审判都让他们"百口莫辩"。这究竟是为什么?皆因赴饭局的"姿势"不正确!谁埋单是定性中央反四风,反的是公款吃喝,反的是贪污腐败。谁来埋单,成为了给饭局"定性"的重要考量。上海踩踏夜辩称"吃夜宵"的领导们,11人消费近  相似文献   

15.
官员既是微博晾晒的对象,又可能是微博生态的改变者。这种无情晾晒,首先源于官员社会政治生活的不透明性、不公开性。一家杂志对2000多名中西部党政干部的调查显示,有超过五成的人或多或少存在"微博恐惧"心理。隐私被曝光,小事被搞大,"误伤事件"让无辜者"躺着中枪"等,最让他们担心。一方面,这样的微型调查未必有科学性,也未必能客观反映官员的真实心理状态,但从接触到的一些官员的私下聊天看,部分官员对微博的戒备甚至不满心理确实比较强烈。另一方面,正是微博的纷纷爆料,让一些有劣迹腐行的官员提心吊胆,睡不安稳。不管是什么样的心理,官员与微博  相似文献   

16.
一个让官员在电视上亮相、记者既访谈其工作,也 披露其个人生活的节目,被认为将加强监督、扩大百姓 的知情权,然而在引起热烈反响后,它却戛然而止  相似文献   

17.
2012年3月2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赵启正被问到官员和记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时,他表示,国家的政策需要通过记者传递给公众,而公众监督政府则是通过各方面。其中包括记者。他强调,政府官员和新闻发言人要适应今天这样一个媒体时代,要乐意或者主动地和记者接触,请他们来传递政府的打算;同时也要乐意地接受记者的监督,官员要修养他的新闻观或者媒体观。  相似文献   

18.
在CCTV新闻频道的《共同关注》节目里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两个来自河南周口的孩子被父母“租借”给了一个女人,在各地的街头乞讨,表演“恐怖杂技”。湖南政法频道的记者跟踪调查,最后孩子被解救出来。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记者联系孩子的亲生父母后,其父母并不愿意孩子回来,反而跟记者发生争执。最后,在河南电视台记者的帮助下,孩子终  相似文献   

19.
悲壮     
《今传媒》2005,(1):34-36
2004年被新闻界称为“记者被打年”。这个说法让人落泪。战士--也许可以更为简练地概括记者的工作和生活。今年,这么多的记者被打,一方面让人心痛,一方面让人振奋,因为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更多的记者走上了正义与邪恶生死较量的战场!一个社会,不怕有邪恶,只怕没有战士。记者的武器是公开、曝光、传播,而所有罪恶的特性是遮掩与隐蔽。当一些人成为公众利益的敌人时,真正的记者便是他们的敌人。在这种较量当中,虽然记者有党和人民的支持,但记者在明处,罪恶在暗处,而且,往往还与金钱和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种战斗甚至比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更为复杂、更为凶险、更为惊心动魄。恐吓、谩骂、扣押、围攻甚至殴打,为了坚守社会的良心,记者经受着血泪的考验……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记者是否受贿尚存争议的情况下,受贿指控,已经让记者在舆论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就像民众倾向于下意识地相信记者的报道属实一样,大家似乎也对记者的受贿指控缺少怀疑新闻记者与被监督的官员之间的紧张关系,到了2008年,呈现出一种出人意料的井喷状态。2008年1月,辽宁西丰县警方以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