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认识徐林是几年前的事了。那是1998年年初,我给一家流行杂志做了一个稿子,需要配主人公的照片,由于我既没有照相机.也不擅长拍照,报社的朋友知道后便作了“中介人”,让我找徐林帮忙,当时的我心里还有点犹豫。担心他会婉拒。没想到,徐林一听我要拍照片,便满口应承。初次见面。我们并没有半点陌生的感觉,  相似文献   

2.
去年6月7日,听说吕岩松奉命从贝尔格莱德回到北京,报社立刻决定派我采访吕岩松。 6月8日上午9点。人民日报社大礼堂,我终于见到了吕岩松。他既没有东北人的高大威猛,也没有一般英雄人物的矜持。他的外表确实很平凡,就像邻家的一个腼腆的男孩。我记得当许中田总编辑请吕岩松向大家讲话时,他实实在在地说:“我来报社10年了,今天是第一次站在这个讲台上讲话。”大家笑了,邵华泽社长请他坐下慢慢讲。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个记者应该做的,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太  相似文献   

3.
郑丽萍 《新闻知识》2002,(12):48-48
1979年10月,我从内地调到深圳市工人文化宫从事摄影宣传工作,担任多家报刊的摄影通讯员。20多年来,在各报社编辑记者老师的关心指导下,发表图片2000多张,有多幅作品获国家及省、市摄影奖,并出版作品集,年年被各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 下面就如何提高新闻图片的见报率问题,谈一些肤浅的观点。 一、虚心向摄影记者学习,主动与编辑部取得联系 报社专职摄影记者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在纷坛繁重的事物现象中,独具慧眼,摄影通讯员要虚心向他们学习,多向他们请教,深入生活,深入现场抓住新闻  相似文献   

4.
谭健 《军事记者》2002,(4):11-11
就近几年所能读到的言论,我比较偏好范敬宜。为什么?“未假细考”。这次本报通联部会同武警报社、战友报社和空军报社的同仁一起,座谈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的问题,忽然若有所悟,觉得范的风格和特点,有一股子巧劲,对我们加强和改进基层言论宣传很有启迪。比如:他力避说大话、旧话、硬话、抽象的话,而善于化大为小、化旧为新、化硬为软、化抽象为形象等,“与我深有同感焉”。  相似文献   

5.
王威 《新闻前哨》2000,(9):43-44
新闻摄影报道是有标题好,还是没有标题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想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认识,那是同家人一次对话中萌发的。 我父亲在大学里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工作,但他对这新闻摄影报道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在我干上摄影记者这个工作以后,《湖北日报》他天天看,我发表在报纸上的图片报道成了他日常话题和评论对象,少不了要与我谈些想法与意见。一次他边翻阅《湖北日报》边问我:“你们报上的图片有的有标题,有的没有标题,你说那个好?”我肯定地回答:“当然有标题好!”“那为什么有些摄影报道没有标上标题呢?”我说:“这…  相似文献   

6.
照相机已普及到千家万户,摄影已不再是城市人和专业工作者的专利,这为报社发展基层摄影通讯员队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一、因势选才建队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萌芽开始的,将事情做成的关键在于对萌芽的培养。基层尤其是农村的同志购买照相机,其初衷并非是从事新闻摄影,更不是专门为报社供稿。他们对新闻摄影了解甚少,不知  相似文献   

7.
青年时代,由于家庭贫寒,读书不多,文化不高,没有想到自己会当记者,更没有想到我能荣获“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记得我在北京接受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王志采访时,王志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欢迎您来京,徐老师,祝贺您荣获新闻大奖”。“光荣属于党”“荣誉属于浙江日报社”我立即回答。 从1950年初进报社,半个世纪来,我把报社当作了自己的家,我对党的事业充满着激情。我要用照相机去歌颂党的伟大事业。以不怕苦的精神,埋  相似文献   

8.
章读懂了才有味道。近日偶读《爱因斯坦的第三只小板凳》,愈读愈觉其饱涵意蕴。老师很不满意爱因斯坦迟迟送来的一只很粗陋的小板凳:“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从课桌下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一只说:“这是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另一只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是总比这两只要强一些。”  相似文献   

9.
4月11日上午,我刚到报社上班,便接到罗泾卫生院一位医生的来电,说潘桥村何家宅有一村民清早突然“自燃”身亡。我曾在罗泾中学任教8年,学校与卫生院近在咫尺,这位医生和我很熟悉。因此,他的来电按理不致虚假。他很详细地讲述了事情发生的经过后,又说:“罗泾中学的徐老师就住在这个宅上,他刚来医院看病,也知道这件事。”我立即挂电话给徐老师,他的回答也十分肯定。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一位记者抓新闻时,发现一名假“贫困学生”在大街上乞讨。他不仅拍了照片,而且“没收”了这名假“贫困学生”的财物,然后回报社发稿。笔者问他有没有想到将假冒的“贫困学生”扭送公安部门,他说只要稿件见报就行。再指出他无权没收别人的财物时,他说自己又不是要那财物,只不过交给报社做个事实证据而已。  相似文献   

11.
黑枫 《新闻知识》2003,(2):37-38
一、慢速摄影在新闻摄影中的意义去年春节期间到越南观光,2月20日下午黄昏在河内市大街,突然遇见一位身上挂满了笤帚、刷子、鸡毛掸子等日用品的人。不用介绍便可看出,这是一位为了生计沿街卖小商品的双目失明者。河内是全世界拥有摩托车数量第二多城市,车流量很大,当这位盲人过马路时,我在对面用“傻瓜”拍了几个镜头。回来冲洗扩印出来一看,其中一幅照片有这样一种特殊效果:盲人面部是清楚的,下半身在行走时稍微有点虚动,他旁边急驶的一辆摩托车拉出来的虚线很富有动感。从画面上看,这是一张“动”、“静”结合,“虚”、“实”对比的照片,“动”和“虚”更烘托了这张照片所反映的主题——谋生者。总结经验,主要是当时光线较暗,我  相似文献   

12.
后生的挑战     
虽确信年近而立的自己正年青,思想也不算保守,但与那些十七八岁的中学生小记者们在一起,却时有危机感。一日中午,有一小记者来送稿子,临走说:“李老师,带雨具了吗?下班时要下阵雨。”其时窗外阳光灿烂,万里无云。“何以见得?”“我的电脑里装有一套气象模拟软件。12点时,我从上面看到报社东南方100公里处有片乌云,按风速和走向计算,大约5点钟到达报社上空,而且在云层抬升过程中会形成降雨。”他  相似文献   

13.
王佳 《军事记者》2005,(8):70-70
初学写稿,那是我刚刚进入部队时。凭借着对写作的热爱和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我经常加班加点的写稿,往往是图快图多,对稿件的质量要求不是很严格,虽然开花很多,半年了却从来没有结果,而一个单位的战友却经常有稿件上报,而且他也经常性地和报社的编辑进行联系,当时我就想,是不是因为我不认识报社的人?有了这样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吴菁 《新闻采编》2004,(1):26-27
据武汉市一名记者披露,他所在报社的编辑大都是因做不好记者,才被淘汰到编辑岗位的,该报社奉行“采而不优则编”的“兵法”,是对编辑在报纸生产流程中地位的误解,进而言之,是对新闻生产规律的背离。  相似文献   

15.
8月份,我们在社里开第七期传媒沙龙的时候,一个和我年纪差不多,在报社搞技术的小伙子找到我,他说很高兴参加我们杂志组织的传媒沙龙活动,这次来还给我带了一份礼物。说着,他拿出了一本厚厚的书送给我,“请指教,这是我最近刚刚出版的一本虚拟化技术方面的书。”  相似文献   

16.
自从二十世纪人类进入“读图时代” 起,军事新闻图片已越来越成为军区军兵种报纸上一个主要的新闻品种,围绕部队军事训练这个经常性的中心工作,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中,无论是政治教育、后勤保障还是装备管理,都可以用新闻图片的形式加以宣传。作为军区报社的一名编辑,笔者经常接触到部队新闻干事的图片来稿,从来稿情况看:一是数量少;二是主题表现“平”、“浅”、“死”。“平” 是指平面化,“浅”是指深度不够,“死” 是指缺乏动感表现。无论是报道典型人物,还是反映工作专题,内容雷同、主题轻微模糊的稿件多达80%以上,图片难以走上版面,主题表现力不够是主要症结。下面结合笔者对提高军事新闻图片主题表现力的几点思考,和部队新闻干事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周果 《新闻前哨》2001,(1):33-35
优秀的体育摄影作品被称之为“跳动的光和影的诗”,蕴含着一种张力。在“体育热”的时代里,人们对体育照片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赛场上的高难度造型、知名球员的英姿、竞赛中有情趣的细节,甚至啦啦队及看台上观众的反应,都是读者的兴趣所在。体育新闻图片是赛场内外的形象纪实,赋予了体育新闻以可信性和实证性的品质,能满足读者“眼见为实”的心理需要。 体育比赛的流动性很大,报社限于人力、财力等因素,往往难以同时委派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同赴一地追踪采访。因此,楚天都市报自1996年12月创刊以来,对文…  相似文献   

18.
原新华社记袁克忠,退休以后利用空闲时间,将几十年拍摄的照片整理成册。在“淮海战役”那一册照片资料中,他特别选出两张照片向我们介绍,一张是“露宿老乡门口”,一张是“冒着炮火冲锋”。摄影门金中在他拍完“冒着炮火冲锋”这张照片后就与他失去了联系。关于门金中,他只知道他的名字,家是哪里?年龄多大?他都一无  相似文献   

19.
2003年夏天,杭州疗养院新闻干事李晓方告诉我,他要把60年前侵华日军冒天下之大不韪,实施惨无人道的细菌战的史实抢录下来,编、出版一部画册,留给后人。我听了,意识到这是个意义非凡的“忧患工程”,意义很不一般,当即表示:“祝你成功!待你成功后,我要写你!”现在.他成功了,于是,我践约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20.
函授之页     
《军事记者》2004,(6):69-69
每每捧读着自己厚厚的剪贴本,抚摸着胸前那闪光的军功章时,我不禁想起政治处张贵国主任曾用一台凤凰照相机吸引我走上新闻写作道路的往事。 4年前的初冬,他得知我喜欢在业余时间里练习新闻写作,就要看我那些从来发表过的新闻稿件。我不好意思拿出来,但张主任执意要看,他仔细地翻看了几篇后,对我说:“不错,基础很好!两个月内必须有新闻稿件在报纸上刊登,哪怕只是一块小小的‘火柴盒’,我也会奖你一台凤凰照相机。” 说心里话,我一直在偷偷地坚持练习新闻写作,可是没有一篇能够变成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