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维新派拒弃西教、保存国学;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成功防止了民族文化的割裂;五四前后,国粹派呼吁尊重和保存国粹,东方文化派主张融合新旧文化、东西文化;三四十年代,十教授提出建设中国本位文化,新儒家主张在承接儒家"道统"的基础上融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运用唯物史观探讨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萌发于19世纪中叶。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及东方与西方文化危机的并存是其生存环境。近代以来,文化保守主义先后出现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论"、晚清国粹派的"国粹保存主义"、东方文化派的"中西调和论"、本位文化派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论",以及新儒家的"返本开新论"等流派和思想主张。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和新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但又具有反现代化和文化优位意识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过程中 ,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民族文化 ,国粹派对此提出了明确主张。国粹派在整理国故方面有不容否定的历史功绩 ,但由于对传统文化眷恋太深 ,他们并没有找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4.
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的并至、东方与西方文化危机的并存,是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生存环境。近代以来,文化保守主义先后出现了洋务派、晚清国粹派、东方文化派、本位文化派以及新儒家等流派。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和新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但又具有反现代化和文化优位意识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就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历史叙事而言,1940年兴起的战国策派是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独特个案.作为民族拯救历史的一个重要参与,战国策派一反恢复儒家传统主张而要求通过重建战国文化强化民族的文化认同,塑造"列国型"的民族性格,以适应充满竞争的"战国时代".这种建构性的民族主义,在严肃思考中国民族与文化命脉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时代关怀.  相似文献   

6.
<正> 20世纪初叶兴起的晚清“国粹派”,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等人为代表。他们既是激烈的排满革命派,又是热衷于复兴民族传统文化的学者,一身兼二任。“国粹派”所代表的国粹思潮,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他们的文化观是以“国粹”、“国学”、“国魂”为最基本的文化运思的(所谓“国粹”,广义上讲是指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狭义上看是指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和特质)。而“国粹”、“国学”、“国魂”三者内在的和谐,又表明了“国粹派”文化观的基本思路:即以民族主义为指归,以国学为主体,兼采中外文化之精华,重振民族精神以强中国.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初中国画存在于一个特殊和矛盾的文化环境里,在关于中国画如何发展的"中西论争"中大致产生了四种不同主张的派别:改良派、国粹派、折衷派、传统派。其中"传统派"的存在很尴尬,在混沌迷茫的时代,他们往往被误归入"国粹派",可有些思想又和"折衷派"相近。他们不绝对排斥西方先进思想,对西方画学有深刻的了解,提倡传统文人画的理念,在重新整理后发现"传统"派在当时可谓既坚守又进步。  相似文献   

8.
南社与国粹派学术文化运思的共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粹学派的核心组织国学保存会和南社是20世纪初先后成立的两个文化文学团体,它们的学术思想和文化运思有很深的联系。因此,国学保存会的骨干成员与后来成立的南社有盘根错节的关系,其中的部分成员顺理成章也加入了南社。从研究南社的角度考量,其成员在国学保存会中具有发凡起例,纲举目张的作用;从国粹派的角度考量,这些国学保存会的成员又是革命文学的生力军。其中最突出的是黄节。黄节既是国学保存会的发起人,也是南社的发起人,他在国学保存会的经济、文化理论研究等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南社,他的诗作独树一帜,是坚守学宋的代表作家。马叙伦、陆绍明等同属于两个文化团体,在国学保存会中,他们于世纪之交建立"新史学"的思潮中,以他们的史学评论代表了国粹学派的史学思想;黄节、陈去病、庞檗子等人的史学写作也代表了国粹学派的史学实绩。由此可观察他们在学术转型期和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为。  相似文献   

9.
《甲寅周刊》是近代中国比较有影响的期刊之一,由著名政论家、逻辑学家章士钊于1925年在北京创办,其作者群因政见相似,被称为"甲寅派",他们在思想文化上,反对新文化运动,主张保存国粹;在经济上,反对工业化,主张农工并重,侧重农业的发展;在政治上,反对国民党党治,主张民权。  相似文献   

10.
晚清国粹派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文化派别。近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开始重视对晚清国粹派的研究,并在相关史实的爬梳、概念的界定、历史动因的探讨,以及对其思想主张的全面总结和评价等方面都巳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体而官,对晚清国粹派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1.
白话文的自然跳脱,清新随性是今人得以直抒胸臆的关键。今声聚焦现当代美文与时文阅读,今人所思所想自然是振聋发聩,声声入耳。活在当下,既严肃又幸福。在笔者看来,文物、旧书、毛笔,正是一套,都是些遗产、历史、旧文化。主张保存这些东西的人,不免都带些"思古之幽情",一方面更不免多多少少有些"保存国粹"的意思。"保存国粹"现在好像已成了一句坏话,等于"抱残守阙","食古不化","迷恋骸骨","让死的拉住活的"。笔者也知道  相似文献   

12.
再论南社     
学术界一般惯称南社为"革命的文学团体",这不仅未能揭示南社的文化特征和历史特征,也未反映出南社的近代性及其复杂性.本文在对南社思想政治基础、文化倾向和组织形态全方位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表述:"南社,是20世纪初以民主革命启蒙思想宣传家、文学家为中坚,以推翻清朝统治为共同政治基础,以振起国魂、弘扬国粹为主导文化思想的,全国性、近代性文学和文化社团."南社是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两方面作用的产物,其创始人和中坚都是较早接受近代思想的先觉者,进而成为以传播民主主义、民族主义为己任的觉民者、宣传家;但众多成员觉悟程度不一,在反清目标上一致,而对建立民国后的政治取向和文化期待不尽相同,伏下了分化的根源.南社主张振起国魂,即唤起国民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改造国民品质;同时主张存国学以寄国魂,吸收外来学说而不"醉心"依从,以光大复兴中国文化.肯定"国粹"即优秀文化的独特价值和世界地位,包含提高民族自信心与爱国热情,而在传统影响仍很牢固的情况下强调"保存",又掺入妨碍革新的保守性,代表了中国文化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南社集中了当时全国各界一代文化精英,组织运作已初具近代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近代性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文化人社团.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以前,国粹派提出用国粹激动种姓的思想,举办国学讲习会,从国学中挖掘人物事迹、阐发民族大义、弘扬爱国精神,在配合革命宣传、抵制盲目西化等方面,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但由于国粹派内部政治、文化观不同,辛亥革命胜利后,国粹派分道扬镳。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粹派倡导复古存学的精英式教育,逐渐蜕化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翼,对教育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随着教育平民化、科学化运动的广泛开展,国粹派教育思想终于在30年代后期孤寂地落幕。  相似文献   

14.
《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郑师渠教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初版,1997年再版。本书获1995年国家教委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以章太炎、刘师培诸人为代表的晚清国粹派,是20世纪初年影响甚大的国粹思潮...  相似文献   

15.
刘师培的图书编纂思想丰富多样、颇具章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主张编纂教科书以图教育救国;二、提倡编制书籍志以保护地方文献;三、力主校释、编纂经史典籍以继承并光大传统文化;四、倡导编纂地方志等以发扬国学,保存国粹。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术文化派别,学衡派主张用"开明审慎"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新旧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抑旧扬新;认为文化不论中西,都须经过严格的评判与审慎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建设"新人文主义"的中华新文化.因其在对传统文化与新文学的态度和再造文明的路径选择上,与新文化派存在差异而被长期视为"顽固守旧".两派曾围绕上述问题数度论争,二者都主张发展中国的新文学,都有其历史合理性的一面,但因路径不同,得失互见,在对新文学乃至新文化的理解和界定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果摒弃固有成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进行评判,应该承认学衡派在论争过程中关于新文学发展的内在理路和再造文明路径设计的表述,是现代新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许多方面较之新文化派更趋成熟与客观;特别是他们对于科学方法的阐释和对胡适实验主义方法论的批评,其中不乏辩证合理的积极因素,不能简单地视之为"顽固守旧"与"反动".  相似文献   

17.
章太炎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又是近世以来的国学大师,在政治、思想文化及社会各方面影响颇为深广。他曾撰文反对西方代议政治制度,因为他坚持认为适合他国的政治制度,不一定适合中国,而西方资产阶级的代议制不适合中国实际情况。他结合明朝官职并吸收西方政治制度创造性提出"五权分立"的政治设想;他曾从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分镇""分道"思想出发,主张地方自治主义,以克服民国政治中的黑暗和腐败;他批评当时青年道德低下及"全盘西化"思想,主张实行国学教育,来提升国人道德水平,实行自己的教育。但是,章太炎并不反对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章太炎一度主张保存"国粹",但并不是封建思想的卫道士;坚守传统文化的精华,却与学习西方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晚清国粹派是近代中国保守主义的一个派别.其思想主张摒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假国学,继承其中的精华部分.不反对学习西方,而是强调在学习西方时,要坚持以国学为主体,用西学来发展完善中国传统国学.  相似文献   

19.
金文 《现代教学》2013,(10):F0004-F0004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小学从2005年开始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将以诚信、责任为基,以"走进儒家经典"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点发展项目研究,并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于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之中。该校注重课题引领,引导教师开展以"儒家经典"为重点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设立"忠""孝""礼"浮雕文化墙,"传统节日、中国名胜古迹、国粹艺术、科技长廊",童谣宣传栏,小博士诚信书架和"中华传统文化"专栏等,以环境育人,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建立中  相似文献   

20.
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在诸多问题上的对立虽是不争的事实,但他们的对立并不是一种向西方学习的“趋新”与回归中国传统的“守旧”的对立,在向西方学习这一点上,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一样也是“趋新”者,无非两者所“趋”之“新”有着显著不同罢了。当我们回首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进程时,国粹派、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派一样,作为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中的思想资源,理应受到我们的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