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康拉德的长篇小说《吉姆爷》集中体现他的艺术追求和道德探索;它的一大特色是象征性。小说中最令人回味的是"蝴蝶"与"甲壳虫"的象征意义,它们象征着人性的双重性,吉姆这个典型人的人性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2.
嵇建平 《文教资料》2008,(12):19-20
约瑟夫·康拉德是20世纪最杰出的英语小说家之一,其小说在中国的影响深远,很多学者都对其人其作做了很多的探索研究,尤其是<吉姆爷>,一直是国内国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但很多评论家总是把研究视角定位道德探索而很少从人性这一视角入手,对人性中的瑕疵弱点进行了挖掘与思考.本文从人性探索入手,结合康德、苏本华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对吉姆这一人物的人性进行探析,发现吉姆像许许多多追求理想的人那样,表面上看他是在追求道德高尚,实际上却是糜烂于自我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文坛,作家张炜身上总带有一种殉道者的光芒。对现代文明的抗拒,让他转身追寻着人性中"野"的原始之美。在他的笔下,那条通往理想精神圣坛的"野地"之路,充满了恣意的诗意色彩。同时,这条建筑在诗性"能指"之上的归途,在向"所指"层接近时,表现出了虚妄的偏差。  相似文献   

4.
金庸的出现无疑是20世纪中国文坛的一大奇迹,他的作品在海峡两岸产生广泛影响,为读者建构了一个侠骨柔情的"世俗乌托邦",满足了人们心中对生命与爱的浪漫渴求,文章主要从生命与爱的现代性角度入手,探讨金庸小说中的理想人性和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5.
顾城和舒婷是新诗潮朦胧派代表人物,他们都关注人的本质,他们的诗歌能够通过一种现实意识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并注重内心情感的的宣泄与抒发。在对待人性和对待世界的态度上,顾城秉承着"童真"宗旨,用孩童的口吻倾吐自己的情感;而舒婷则是用女性特有的"爱"与"情"来书写浪漫情怀,感化人性。本文以新诗潮中代表性诗人顾城、舒婷为例,展现当代文坛浪漫主义诗歌中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寻。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思想发展经历了理想破灭、社会批判和自我人性发现三个阶段,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儒家伦理自觉的意义,从对"儒术"的质疑而重新回到儒家仁政理想之上。他从内心深处发现了"恻隐"的善的情感,并始终保持着仁爱理想和博大情怀。同时,他又以诗人的方式不断反身自省,探寻人性的本质。从杜甫的思想界限看,他最终无法逃脱中国专制社会传统政治格局和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思想格局的限制。杜甫的思想遗产尽管包含了上面所说的道德自觉、社会批判、人性关怀等内容,但在整体上或许正属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权威平民化"的有效组成部分。杜甫本人在思想陷入困惑时,他也曾尝试用中国传统的道家非道德思想和外来宗教佛教的观念来反思儒家道德思想,但不可能有彻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陈木茵 《文教资料》2008,(26):28-31
<我的安东妮亚>中吉姆和安东妮亚的爱情结局让读者困惑不解,小说的结构也为人所诟病.该结构造成小说叙述中心的分散,淡化了安东妮亚的女主角地位.文章认为这种安排体现了吉姆对安东妮亚的逃避,反映了他无性之爱的实质,是凯瑟的精心设计.通过"无性"这个概念,凯瑟指控了工业美国对人性的扭曲,表现出对回归田园的向往.  相似文献   

8.
《从文自传》是沈从文自我剖白之作,写作传记时,他在文坛已小试牛刀,写下《萧潇》、《三三》等文章,但尚未创作艺术水平更高的《边城》《湘西散记》,有学者指出《从文自传》衔接沈从文后来的创作,自传叙述的表层下隐含作者的"自我认知",[1]但他并未详细叙述自传中沈从文的自我认知是什么,他如何实现了这样的自我认知。而本文正是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杀戮书写贯穿沈从文青少年时期,尤其能展现叙事自我与经验自我形象,展现"当下"沈从文对"当时"沈从文认知的变化。本文将通过离析《从文自传》杀戮场景中的叙事自我和经验自我叙述,观察沈从文的自我认知:冷静对待自己曾不自知的愚昧,同时宣扬与愚昧混杂的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9.
《兄弟》(上)是余华创作和自我精神探索的又一个新的高度,是他对人性的新的体验和开掘。此文本更进一步地深入人物的内心,着力挖掘出人性人情中关好闪光的一面。他力图在小说中冲破存在的根本困境和探索存在的答案,建构一个理想的人性,而“爱”是理想人性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论无名氏小说中的生命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名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作家。他以孤高的沉思、高超的技巧、充满个性的风格显示出独特的艺术光彩。在小说主题意识上,他自觉追求对"生命玄机"的探索,投身四十年代的人性批判、文化反思的主潮,忧虑着人类生存的命运,丰富了现代小说的内涵。他推出的惊世骇俗的长篇小说《无名书初稿》前三卷(《野兽·野兽·野兽》、《海艳》、《金色的蛇夜》),为四十年代文坛射出一束强光。无名氏以生命这一哲学上的重大问题为其作品主旨,用他丰富独特的生命体验拥抱生活。他写自我又能超越自我,把理想寄托在其笔下人物印蒂的身上,让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英围文学史上具有现代启示意义的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性作品《吉姆老爷》,阐述了这部小说中康拉德式叙事手法的方式、作用、多样性及其产生的主题效果。指出对康拉德式叙事法的研究不是狭义上的单纯地对小说的结构加以分析叙述,而是通过对《吉姆老爷》的多层次分析,研究复杂多样的康拉德式叙事法与主题之间的必然联系和有机统一,从而提高对康拉德小说真正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从后殖民的理论视角解读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特别是透过对文本中有关东方主义话语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康拉德作品中的种族优越感。同时,揭示出主人公吉姆的死预示了西方帝国文化衰落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吉姆爷》是康拉德最受推崇的小说之一,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或有一条“暗流”——“孤独”在涌动。康拉德运用这股“暗流”,从三个侧面——三种孤独:主人公道义上的孤独、文中不同人物的孤独、环境的孤独揭示了《吉姆爷》主题,在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的同时,还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整部书阐释或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杜明业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4):65-67,70
选取康拉德小说《吉姆爷》之主人公吉姆身份的双重性为研究对象,从"白种人的流浪汉"圣人与魔鬼"和"主人和俘虏"三个方面揭示出吉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特点,展现其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约瑟夫·康拉德的《吉姆老爷》中男主人公吉姆之死的意义的研究,引发人们对社会道德力量在灾难前缺场和灾难后在场的合法性的思考,指出吉姆之死是其希望之我替代现实之我的心理调节机制失效、原有社会道德体制彻底崩塌的结果,揭示了社会道德力量与人性弱点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基于康拉德的生平记载,以《诺斯托罗莫》中女性人物为例,解读了康拉德的女性观,认为康拉德并非一位男性霸权主义者。作为一位关注伦理道德的小说家,康拉德通过塑造拥有纯洁灵魂的女性来凸显男性如何在物质和名誉的诱惑下逐步陷入道德堕落的泥沼。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彰显出强大的道德力量。以艾米莉娅为典型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康拉德主张的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17.
陈晔 《宜宾学院学报》2004,4(6):107-109
在<吉姆爷>中,康拉德有意识地揭露殖民主义罪恶的同时暴露了他自身的殖民意识.本文运用后殖民理论对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情节安排和人物刻画进行分析,揭示了作品中交织的作者的双重意识.  相似文献   

18.
西方人给古老东方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吉姆爷》后半部分的一个重要主题,可以从文明冲突的角度解读这部印象主义作品。帕图森可以看作近代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社会的一个缩影,作为西方文明的使者,吉姆在帕图森的所作所为不仅是他个人道德形象的重塑,更是西方文明对东方社会的冲击、复制和重建。通过深入分析吉姆在帕图森成功的原因,可发现西方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并不是白人种族优越性的证明。康拉德以艺术的形式,浓缩地再现了近代东方社会中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冲突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吉姆老爷》是英国现代著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描绘的是维多利亚时期,正值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繁荣期,因而文本中弥漫着白色人种优胜论、种族歧视与殖民欲望等殖民话语。但由于康拉德对英国民族的折服,源于对那培养了高尚道德的文化背景的衷心推崇,因此,康拉德对人的忠诚高尚的道德感的强调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小说的殖民话语,而作者对人性的复杂和世界历史的深刻洞察,以及康拉德内在的思想矛盾性都导致了对殖民话语的反构。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Joseph Conrad’s ‘The secret sharer’ has often been associated with what can be called initiation stories. However, in this article I argue that Conrad’s text is more than that. It can, I suggest, be read as an allegory of the inaccessibility to reveal the essence of being in command, being in education, and also the inaccessibility of the essence of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itself. It keeps its secret by allegorically staging alternative readings. This inaccessibility gives rise to a feeling of strangeness, of the uncanny, that must be faced in order to pass through the initiation into the unknown that all the possible allegorical meanings of the text produce. In other words, ‘The secret sharer’ has an educational value that goes beyond the act of merely using it to exemplify a certain type of initiation. In this way I connect Conrad’s text to the themes of strangeness and the stranger and show how they mutually can involve a reading of education and literature as two distinct discourses of lea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