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报道千头百绪,千变万化,归根结底不过是两个字:人与物。当然,这里的“物”包括生产工具与劳动对象。而“人”则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我国新闻界过去并非不重视人与物的关系,也曾提出“见物又见人”的口号,反对“见物不见人”的倾向。但是实际操作中这个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其实,“见物又见人”是新闻价值与读者需要的一个重要的结合点。那么,经济报道究竟如何突出人的因素,做到“见物又见人”呢?近几年不少报社记者在这方面都  相似文献   

2.
经济报道让“人”唱主角是相对于长期以来经济报道的见物不见人倾向而言的。传统经济报道重点关注经济活动的对象——物,因而只见机器不见人,这种没有血肉、没有喜怒哀乐的经济报道是注定没有生命力的。强调经济报道要“见人”,旨在让报  相似文献   

3.
经济已成为广播宣传的主旋律。但是从整体而言,水平还不高,最突出的问题,是宣传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要提高经济宣传的质量,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把握好八个关系。一、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宣传不能脱离政治,因为把握经济工作方向要靠政治。但是离开了经济谈政治,政治又成了“空中楼阁”和“无的之矢”。所以,宣传时要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不然就会出现政治、经济“两张皮”。二、人与物的关系。见物不见人,这是当前经济宣传中的“通病”。经济宣传应见物又见人,要把笔触深入到人的思想观念上,通过物化现象看到人的作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各家报纸都十分重视新闻摄影工作,新闻图片在经济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它对读者的吸引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有些新闻图片已经形成一定格式,影响力赶不上文字。那么,作为基层党报,如何运用新闻图片,力争在经济报道中有所突破、创新,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呢?一是要见物更要见人。当前经济摄影报道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物的表现比较弱,一些经济新闻照片要么“见物不见人”,画面里不是厂房,就是机器;要么就是“机器加人”,虽然画面里也“见人”,但大多是一种缺乏活力或被淡化的人,他们往往成了某种物的陪衬…  相似文献   

5.
知识之窗     
类别:新闻写作编号: 新闻中的人与物社会上发生或发现的许许多多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都是直接或间接有人参与其中的,而且绝大部分事实是人们的劳动成果,可是,我们不少新闻却见物不见人,写工作部署,谈生产过程,讲产量、质量、成本,满篇数字,事例堆积,恰恰不见人的活动,不见群众的劳动热忱。克服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有三个好处:避免就事  相似文献   

6.
“三农”报道作为经济报道的一部分,近年来受到各新闻单位领导和记者的普遍重视。但在这方面有些报道见物不见人,没有注重写人、写人的活动、人的思想和人的精神,致使报道缺乏吸引人、打动人的“动情点”,因而播出后没有收到应有的社会效果。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三农”报道一定要见物又见人,抓到它的动情点,这样才能使报道收到良  相似文献   

7.
�����绷����ͼ��ݵı�֤˼��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网络环境下,作为知识存贮与传播机构的图书馆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各种人为因素减少,即“只见物不见人”。  相似文献   

8.
笔者认为,群众不爱看经济新闻的原因,是经济新闻存在“物化”倾向。即见物不见人,或见人不见思想、不见精神,造成经济新闻枯燥、呆板、  相似文献   

9.
经济报道的一个通病是可读性差,可读性差的一个原因是“目中无人”。所谓“目中无人”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我们办报的人没有弄明白经济报道应该写给谁看,另一层是说经济报道很少写到具体的人,“见物不见人”、“见数不见人”,甚至“只见精神不见人”。先说第一层:经济报道写给谁看。  相似文献   

10.
对读者的研究与为读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陆 《图书馆论坛》2007,27(1):18-21
批评了图书馆“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应当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知识管理与读者服务相统一、“对读者的研究”与“为读者的研究”相统一,以促进信息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全面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春红 《记者摇篮》2009,(10):27-27
在市场经济渗透到方方面面的今天,许多人对经济信息的需求是“朝闻暮看日相逢”。而更多的人“知其然”之后,更想“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经济类新闻具有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常常见物不见人,以及涉及众多数据与一些专业抽象晦涩难懂的术语,一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新闻记者常常照本宣科,稿件写出来,读者读完后,仍云山雾罩。  相似文献   

12.
自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以来,经济宣传在整个宣传中的比重日见加大,近年已经达到40%左右,并出现了一批影响很大的优秀作品,如前些年的《副总理验锅》、《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到近年的《挖墙脚的人们》和电视系列片《大京九》等。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报道的视点对准“人”,通过描写人的行为、情感及生活变化来反映经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问题和对策,意义和后果。但目前相当数量的经济报道仍然比较平淡、枯燥、呆板,原因也正像人们常常批评的那样:见物不见人,人活而物死。见物不见人的报道自然难以做到生动活泼,入脑…  相似文献   

13.
论人与新闻     
文学对人,新闻对事,这是文学新闻行业传统的代表性的观点。由此,文学不乏生动、感人、引人入胜的好作品,而新闻往往抽象、晦涩、离生活越来越远,主要表现是数字连篇、讲话连篇、要求连篇、工作成果动态连篇,结果是见物不见人,见数不见物。究其原因是把新闻与人分裂开来,  相似文献   

14.
(一)把握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心态,把经济报道写出“人情味”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因此,把握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心态并把它客观地反映出来,无疑是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一个切入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经济报道往往“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心”的误区,实现经济报道由“物化”向“人化”的转变。 (二)把握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把经济报道写出深度来。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最革命的要素,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而这里面劳动者又是生产力的首要的能  相似文献   

15.
我们前一段在宣传文明礼貌和“五讲四美”中,稿子较多的是打扫环境卫生,栽花种树,奋勇抢救落水者,勇敢擒拿各种罪犯,媳妇孝顺公婆,妻子或丈夫长期悉心照料爱人,热心帮助五保户,群众性学雷锋树新风和“为您服务”等等。这些都是当前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实际情况。这些情况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的新型关系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宣传它们,可以培养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但是,今后怎样把宣传深入一步,特别是在经济宣传中,怎样反映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呢?我们过去常犯的毛病是见物不见人和见人不见思想。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物质文明,要靠  相似文献   

16.
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广播电视事业,鲜明的“市场取向”决定了广播电视的产业因素的增多。既然是一个“产业群”,公益事业中的节目性质就要掺入相当比重的“产品”性质。那么,市场经济中广播电视产品如何实现其价值就成了我们需要认识和研究的新问题。广播电视作为“人化物”、“物化人”的文明现象,既显现着物与物的关系;又显现着物与人的学理关系;更显现着人与  相似文献   

17.
一、经济报道“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是造成经济报道枯燥、呆板、肤浅,乏味,收视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增强电视经济新闻的可视性,首先要更新经济新闻观念。长期以来,我们把经济工作当成经济新  相似文献   

18.
对于公共食堂报道的认识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有这样一段话:“党在领导公社工作的时候,必须注意全面地抓思想、抓生产、抓生活。必须关心人,纠正那种见物不见人的倾向。”这是我们在公共食堂报道中的指导思想。今天,绝大多数农民都参加了公共食堂,他用的种种切身利益,他们的生活问题,绝大部分同食堂直接、间接有关。  相似文献   

19.
刘永涛  程晖 《新闻战线》2022,(11):108-111
精设议题,呼应时代;精心采写,深度表达;直面“问题”,守住“乡愁”;融媒传播,流量倍增。湖南日报推出“守望乡土文化”系列报道,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涵以及坚守者、传承者、推介者的感人故事,把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与见人见物的故事细节结合起来,将严谨深入的理性思考与感人至深的细腻表达融为一体,为主流媒体助力乡土文化传承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经济报道尽管有了较大改观,但一些稿件的可听性仍然比较差。那么,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才能使经济报道吸引人,有较强的可听性呢?此文简略论之,以抛砖引玉。着眼于人有些经济报道之所以枯燥乏味,常常是由于文中“没人”。一写经济,就是数字、术语、产量、效益等各种经济现象,而忘记了创造财富的人,正所谓“只见物,不见人”。有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