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解读马克斯·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可以发现,新教伦理及其所孕育的资本主义精神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三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即资本主义精神是推动近代西方理性资本主义勃兴的重要力量,而这种精神在近代西方的形成,是新教伦理孕育的不期结果.  相似文献   

2.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运用历史的和比较的方法,探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生成发育关系,通过对社会进步的非经济因素解析,形成了系统的韦伯理论.本文从"资本主义精神"和"新教伦理"两个角度阐述了韦伯理论的核心内容,并从历史的客观的角度分析了韦伯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关系的论述,20世纪引起了人们的巨大兴趣和学术争鸣。韦伯新教伦理命题的精深之处在于其研究经济蕴涵的伦理动因,为伦理寻找合理性的解释,以及他关于天职观念或人的职业责任心的论述。韦伯新教伦理命题的偏弊之处则在于他没有看到资本主义起源时期的复杂情况,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资本主义和天主教国家的资本主义排除在自己的理论视野之外;忽略了资本主义精神贪婪和追求享受的一面,含有为资本主义或者资本主义精神辩护的政治色彩;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情结使得他对非西方国家的伦理探究走向了"负面的理想型分析"。超越韦伯伦理思想的狭隘视域,要求我们在批判韦伯欧洲中心论价值观的同时正确认识西方伦理文明的合理因素;在批判韦伯欧洲中心论价值观的同时应当防止用华夏中心论取代欧洲中心论;最关键的是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批判继承祖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优秀成果,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伦理文明的合理因素,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博采众家之长,真正创造出一种既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既有民族特色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型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韦伯的论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认为宗教改革过程中涌现的新教对社会伦理的重构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主要着眼于两处,即书中体现出的理论观点和主要研究方法。一方面力求对韦伯关于新教伦理建构进行进一步解明,另一方面则关注新教和天主教在伦理生活建构和社会精神影响上的对比及西方与世界其他文明体内宗教精神和理性主义发展的对比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解读,我们考察了韦伯思想中的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以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在生成关系,分析了韦伯所谓的资本主义发展背后的精神动因--新教伦理,这个具有独特视角的研究经济伦理的问题,同时也对其思想的片面性进行了批判.韦伯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即怎样去分析历史和现实的经济与伦理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韦伯认为新教伦理和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西欧近代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新教伦理,新教伦理衍生了资本主义精神,近代西欧社会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弥漫下,产生了资本主义并且获得空前的发展,文章针对此论点,阐述和论证韦伯的观点,并且加以评论。  相似文献   

7.
马克斯·韦伯认为,西欧宗教改革形成的新教伦理及其传播生成了经济伦理,是资本主义理性经济行为内在冲动力的源泉.韦伯把西方资本主义过于理想化,但对隐藏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背后的伦理因素的发掘,仍发人深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当注重人的现代伦理精神和伦理意识的培养,通过伦理调控来约束人欲,把获利的行为纳入到伦理规范和社会价值当中.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为代表,另一种是以深受儒家伦理影响的东亚工业文明为代表。本文将从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韦伯的两本著作入手,通过对儒家伦理和西方清教伦理的对比分析,来探寻儒家伦理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一 韦伯在他的《中国的宗教》和《新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两本著作中,对清教和儒家伦理做了对比分析,并从精神和伦理价值的角度阐述了他的观点:即儒家伦理不能象清教那样促发形成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9.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从宗教伦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现代资本主义为什么发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的原因。韦伯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精神。他在论证过程中过分强调了精神的作用,忽视了物质的作用。马克思唯物史观既注重精神因素的作用,又重视精神背后物质因素的力量,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起源进行了全面分析。当然,尽管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存在局限,但它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还是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肖迪文 《考试周刊》2011,(42):37-39
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历史—社会学的方法,他在禁欲主义新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之间找到了一条内在发展路径。马克思·韦伯看到资本主义文化的内在矛盾——禁欲主义精神缺失,人们失去了自主精神。但是,他对矛盾背后成因并没有深入地分析。究竟资本主义的文明病是什么,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借助“理想型”这一研究范式,论证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因果关系。在他看来,新教伦理中的天职观念,将尽力追求财富看作是上帝的旨意;新教伦理中的预定论,促使信徒不得不通过长久的劳动来获得确证;新教伦理中的禁欲主义,将穷奢极欲看作是放弃上帝恩宠的表现。新教伦理以来世的应许,确认了在俗世追求财富的正当性,使西方社会摆脱了宗教改革之前的教义伦理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心理动力;同时,新教教义反对无节制的享乐消费,要求勤俭,结果是帮助完成了资本的积累。不过,韦伯关于新教伦理的“理想型”,忽略了那些与资本主义精神不甚相关,甚至是悖反的因素,并带着为资本主义及资本主义精神辩护的政治意图。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以家庭和民族作为两个基本的伦理实体,对"伦"的本性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形成了其在思辨中所建构的"伦理世界观"。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指出了"伦"的最终归宿,即"伦"最终以法、道德与伦理的现实形态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美国是现今世界上慈善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早在美国独立之前,欧洲宗教改革后的清教徒由于受到不公正待遇而纷纷移民到美洲新大陆。他们在这里经过若干年的传教布道,最终奠定了美国的新教伦理基础,这也对美国慈善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根本性影响。在经过两次慈善浪潮之后,美国社会逐渐形成一种称为慈善资本主义的精神,这种慈善资本主义的精神也是美国多元慈善文化的一种表现,而慈善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是与美国的宗教、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对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选择性亲和关系进行了探讨,二者借助理性行动这个媒介作用于资本主义,使得现代资本主义独在西方成为可能。部分学者对韦伯命题的唯心论和一元论倾向的质疑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5.
李青 《考试周刊》2011,(19):23-24
本文从几个侧面讨论苔丝与艾米丽的悲剧成因,揭露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社会的冲突,女性与男性主流社会的抗争,以及在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伦理共同作用下,苔丝与艾米丽的"不同"生活和"共同"命运。  相似文献   

16.
韦伯从宗教社会学角度探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亲和关系;理斯曼从社会心理角度探究了社会性格是社会变迁的杠杆,从社会性格的变化揭示了资本主义精神兴衰的逻辑。新教伦理与社会性格是对资本主义精神兴衰的两种解析模式。  相似文献   

17.
"经济人"假说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支柱。"经济人"假说除具有经济学研究上的方法论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于人性的主流认识,进而影响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伦理视角。因此,"经济人"假说折射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关于市场经济下人们经济活动的伦理态度和伦理导向。古典经济学派是这一假说的开创者,也是主要的发展者。他们在"经济人"认识态度上的变化反映的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伦理观念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8.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近代资本主义在西方的成功,除了经济本身的因素以外,还有一层深厚的文化背景,此即他所称之为"入世苦行"的"新教伦理".他指出,加尔文派的新教伦理的价值观念在行为和制度层面上的渗透和实施,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从而促使了西方近代化经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教师职业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世忠 《高教探索》2008,(2):115-119
通过对著作中的"天职"观对资本主义兴起的影响及新教伦理观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和"关系的阐述,揭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关系的实质;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德才兼备"的教师职业伦理观。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以外的文化因素来探究资本主义起源的问题,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与桑巴特的《奢侈与资本主义》无疑都是一个成功的尝试。究竟是韦伯新教伦理的"节俭说",还是桑巴特的"奢侈说"催生了资本主义精神,却并不是直观显现的,需要进一步比较研究。总体来看,尽管都是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韦伯和桑巴特还是分别抓住了资本主义精神诞生的不同因素,并且这两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补性,就分析问题的视角而言,二者都是成功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