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在多元交织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汉语诗歌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身份的觉醒和对诗性探索的艺术实践,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少数民族诗人所表现出的迷茫。  相似文献   

2.
魏红珊  魏宏欢  周君 《中华文化论坛》2023,(4):21-29+187-188
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中民族主体意识日益凸显,这期间的作品与其说是民族自我意识的文学书写,不如说是由特定时代语境下民族主体的文学建构。本文在主体性与认同的理论视野下,探讨少数民族文学中创作主体从被言说到自我言说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书写的认同嬗变,探究“多元一体”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和现代性的独特呈现,以及少数民族作家民族叙事与民族主体的认同构建。  相似文献   

3.
白族诗人何永飞的新诗集《穿过一小块人间》,是列入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打造少数民族文学精品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的作品集(作家出版社2020年12版).也是诗人继他出版的《茶马古道记》《神性滇西》等诗集后,又一部重要的诗集.这之前,诗人的《茶马古道记》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鲁藜诗歌大奖和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等重要奖项,他是被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命名的"白州文化名家",云南十大励志榜样人物之一.就白族诗歌创作来看,他是继著名白族诗人晓雪、张长、袁冬苇之后,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又一位诗人.他的这部诗集《穿过一小块人间》不少作品发表在《诗刊》《民族文学》《边疆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上,获广泛好评,新著列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出版,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4.
蔡毅  木子 《滇中文化》2001,(1):30-35
置身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文学不但需要面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而且也需要面对全球与全人类;它不光应服务于中国的读者与中国的老百姓,而且应服务于世界上各式各样的读者与民众,所以它就得同时肩负起两个向度的使命与目标:一个是民族的文学建设和发展,一个是世界的文学建设和发展,这就要求中国作家在坚持文学民族化的同时也坚持文学的世界化,民族化要与世界化相提并举,相依互补,共同繁荣,因为如果一味提倡文学的民族化,就有可能陷入狭隘封闭自满自足的境地,难以获得世界上更多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如果一味强调世界化,放弃文学的民族化,又可能导致丧失自己的根基,丢掉自己的个性和声音,变得不中不西、半洋半土,毫无特色和风格。只有两者兼具,才能既不丢失自己的根基,又能求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白族是一个人数不少的民族,白族的文化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也比较突出,白族文学亦有史可查。民间文学一直是白族文学的重头,但从唐代时的赵叔达,甚至汉代的张叔、盛览等人始,已出现史书记载的作家创作,并从此再未消泯且一直成长着,成为与白族民间文学共同发展的又一支文学道路。由于有着相对集中的生活和居住地,比较统一的文化习俗,比较相似的文学习惯(包括文学主题、题材、语言等多方面),还出现一些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民族作家如李元阳、赵藩等等,白族作家及其创作可以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和讨论。此前学者对白族文化已有众多的分析研究,相对来说对白族文学的研究要少一些;在对白族文学的研究中,关于白族民间文学的研究又要比对作家文学的研究多得多;在对作家文学的研究中,对古代作家文学的研究又要比对当代作家文学的研究多得多。  相似文献   

6.
美国全国图书奖设立于1950年,是最重要的美国文学奖项之一,下设小说、非小说、诗歌和青少年文学等奖项,1988年开始增设一枚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章,表彰“毕其一生为文学事业服务,或著作等身,从而丰富了(美国)文学传统的人。”2008年9月10日,全国图书基金会宣布,今年的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章颁给68岁的汤亭亭,这是华裔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人对历史上的“平民文学”大加赞美,是为了彻底颠覆旧的文学传统,并为现代白话文的合法性寻求历史根据;而对当下的“平民文学”进行不遗余力的批判,又是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在新文化人看来,这同样为建设新文学、新文化所必须。胡适等人不过是将历史上的平民文学、白话文学作为打倒贵族文学、文言文学的革命力量、革命工具来看待,一旦文言文的统治地位被颠覆,面对原生态的当下平民文学,新文化人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全盘接受。对于平民文学,胡适等人最终采取了与传统文人类似的态度:在鼓吹、倡导它的同时,雅化的进程也开始了。由于力主以西方文学为老师,现代白话文经新文化人“雅化”后呈现出明显的“欧化”倾向。这种欧化的现代“白话文”具有强烈的先锋性、革命性与精英色彩,在精神气质上与“平民文学”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8.
赛纳 《文化市场》2001,(2):15-17
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推进.边疆少数地区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日益显得珍贵.这为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契机。人们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不仅看好那里远离工业污染.未经人类乱砍乱伐,无序开垦的山川、森林、蓝天、碧草,同样也看好生活在那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9.
一苇 《大理文化》2021,(9):69-72
回族青年女作家马碧静以长篇小说《守住这一片阳光》起步,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领域崭露头角.近年来,她专注于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成效颇丰,尤以短篇小说见长.据我所知她先后在《民族文学》《山东文学》《四川文学》《边疆文学》《满族文学》《回族文学》《大理文化》等数十家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创作势头健旺.她的小说大多写俗世的烟火,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者,同时又不乏现代性的叙事技巧,在西南少数民族女性写作中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一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通与渗透。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场域受制于世界文学的话语冲击,我们敞开心胸,接纳他者的万千风光.以世界文学的最高成就作为自己的参照;同时,重返中国文学传统,丰富自身文学实践,以独特的实践参与世界文学进程之中,反之对世界文学施以刺激。既不遗失中国文化的固有血脉.又不脱离世界文学的谱系.  相似文献   

11.
为庆祝上海社会科学院建院50周年以及该院文学研究所建所30周年,该院文学所8月19日召开上海文学30周年学术座谈会。与会者对上海文学创作作出重要贡献的作家和文学所学者对上海文学最近30年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讨了上海文学发展的相关问题。与会部分作家从小说、散文、诗歌、儿童文学、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影视改编等多方面总结了上海文学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美国西部文学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西部文学作为最具美国特色的通俗文学,成功地再现了美国社会和民族形成的特殊环境。它以19世纪美国西部开发为背景,把誊与恶的冲突作为故事的主要线索.描写在“天高皇帝远”的边疆地区牛仔式的英雄“替天行道”,与匪徒追杀、格斗,保护受欺凌的弱者。  相似文献   

13.
吴岩 《世界文化》2015,(2):4-10
<正>美国好莱坞科幻巨制《星际穿越》2014年11月在我国的热映掀起了一股"科幻风"。本期的"关注"就让我们聚焦在西方已有近二百年发展史,而在中国仍处于启蒙阶段、属于小众文化的科幻文学。科幻文学是科学和未来双重入侵现实的叙事性文学作品。这种文学发端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速度显著提高、开始对质朴自然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时刻。自工业革命以降,现代化成为社会变化的主流,科幻文学用自己特有的叙事方式,描述并参与了这一宏观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4.
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跨区域海外华文文学也不例外。纵观整个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呈现出区域间高潮更迭的态势,文学风格由南洋风格转向如今的欧美色彩,这一文学现象背后,各区域作家个人背负的文化身份及其对大陆读者趣味的反馈程度不同。决定了世界华文文学内部的中心更迭,可见作家主观因素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联与中国古典小说回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龙 《寻根》2010,(3):95-99
对句是中国文学最为独特也最为精致的特点。其他文化系统中的语言文学也有讲"对"的:日本学者古田敬一在其《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中便曾列举过日本与西欧文学中的例子;美国学者浦安迪在《平行线交汇何方——中西文学中的对仗》一文中亦曾指出,  相似文献   

16.
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学一旦被阅读,就像水城里一座座将所有孤岛连接一起的石桥,就像一扇扇对面岛上的楼窗。透过这些楼窗,人们看到喧闹的集市,看到房间里个人的欢乐和痛苦。站在桥上,两边都是敞开的窗户,这就是一个普通读者的梦想。  相似文献   

17.
变文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关于它的发生,王重民认为“没有直接受到、或在体裁上竟完全没有受到印度文学的影响”,“变文的产生是汲取了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和当时最通行的新歌、俗曲和诗词所构成的”。  相似文献   

18.
杨锏 《世界文化》2012,(10):54-55
汉语文学中,翻译成汉语的异域文学如果从汉译佛教文学算起,到传教士来华及清末民初“西学东渐”,1949—1978年偏俄苏意识形态文学的汉译,1978年至今偏西方欧美文学的汉译。两千年里汉译异域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名列汉语出版物的异域作家更是数不胜数了。异域作家在汉语文学语境“竞争激烈”背景下,很多湮没在汪洋的汉语出版物中为人遗忘,但是其中偏偏就有如泰戈尔这样的异域作家能够脱颖而出,超越20世纪中国政治风云变幻,  相似文献   

19.
唐诗是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中的瑰宝,其华美的篇章久为人们所喜爱、传颂,但是,跨越289年的时空岁月、五万首的庞大数量也使普通人望洋兴叹。而大量的名篇赏析和精深的著作不是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就是感觉过于艰深。在人们心中,唐诗是绮丽的,也是难以企及的,对其只能留下“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的怅惘。能否有一种深入浅出、短小精悍的著作将唐诗亘古不衰的魅力展示出来,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也能全面领略唐诗的风采?余恕诚先生的《唐诗风貌》堪当此任。  相似文献   

20.
钱穆先生是一位通儒型的历史学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由于怀抱着"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而常能于人所不经意处发掘高义.<略论中国文学>是先生关于中西文学比较方面的一篇文章.钱先生认为,中国文学重在写情,而西方文学重于写事,由此,遂形成了中国文学求简求同、贵通贵袭,西文文学求详求异、贵专贵创的特点,但中西文学之间并无中旧西新之别.这些议论,对于今日中国比较文学事业的发展,应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