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诏大理文化是一个以地域为标志的复合文化指称,统摄了南诏、长和、天兴、义宁、大理几个时代相续的地方独立政权的全部文化,是云南文化史上最为精彩的篇什。虽然学界多用"南诏""南诏文化"泛指南诏大理文化,乃至扩展到指称整个云南古代文化,但还是应以"南诏大理文化"表述最妥,因其不仅可以藉此标明文化时限与特质,而且能够顾及此一文化内在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无论是就云南文化的整合而言,还是就其文化内倾的特色而言,南诏大理文化都有非常独特的地位。由于材料很不充分,对历时500余年、影响贯穿古今的南诏大理文化的研究相当不够。继续发掘相关材料,并寄希望于重大的考古发现,将是未来南诏大理文化研究得以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大理杂记     
正八十年代初,我还是个毛头小伙子,正在读初中。那时,我特别喜欢上地理、历史课,因为学好地理历史,对天下的山川河流基本能做到了如指掌。有一天地理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云贵高原时,提到了大理。老师说五朵金花就出自彩云之南的大理,过去那里是南诏、大理国。大理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同学们要好  相似文献   

3.
熊建平 《大理文化》2009,(Z1):74-75
有外地朋友常问我,你的家乡为什么叫"大理"?我查阅相关资料得知,源于唐代南诏国时期第十一代王蒙世隆的国号"大礼国"。公元937年,段思平改国号为"大理国",喻"大治大理"之意。此地名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4.
走读大理     
崇圣寺三塔 和崇圣寺三塔的特殊关系,是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高中历史课本.老师拿着一本教科书,言简意赅地讲述着南诏历史.历史老师的那堂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当时我们还不懂事,这个大理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古刹,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只觉得不过是一座普通的寺庙而已,以至于我第一次去大理,只去了寂照庵和感通寺.  相似文献   

5.
吴裕成 《大理文化》2013,(11):79-80
大理是一部大书。云南腹地的山重水复,南诏国大理同的时光流转,美石纹似水墨,三塔状若诗笔……大理这部书让人赏心悦目,开卷难掩,何况心目流连之际.还能有一位导读者——徐霞客,明代旅行家。  相似文献   

6.
一抹唐朝的风吹过 在大理.我不敢去洱海那么多内秀的水,南诏的侠士喂养的鱼武艺高强。看不见的轻功在荷香的水袖里隐匿绣花鞋上只一片花瓣  相似文献   

7.
<大理行记>又名<南诏纪行>,是古代边疆行记中的名作.它和<云南志略>(残)是元代云南地方史志中流传至今者.因此,这部书就成为了研究元代云南地方民族史以及南诏、大理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史籍.  相似文献   

8.
说来惭愧,生长在大理的我对大理周边的几个县知之甚少,直到参加工作之后,才有机会近距离地和这些县城接触.就最近走过的几个小城,我认为祥云大气,有着一种广阔开放的气势;巍山古朴,有着南诏故国的文化底蕴;对于我刚刚去过的永平,我强烈的感觉——永平真美味!  相似文献   

9.
一苇 《大理文化》2007,(6):29-31
名邦大理,风光绮丽秀美自不待言,南诏大理国的辉煌亦永标史册;而巍巍崇圣寺三塔,则是大理文明史的标志,从千寻塔出土的文物金翅鸟则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10.
佛教密宗自唐代传入大理地区以来与白族当地的宗教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白族特点的中国佛教密宗的一个支派,简称“白密“.南诏时期“白密“极为盛行,大理国统治者更加推崇佛教,白族贵族、平民百姓均崇信佛教,白密大师被皇帝尊为国师,白密被奉为“国教“,政教合一,以教治国.南诏大理国时期,大理地区大量建塔、建寺,据胡尉本&;lt;南诏野史&;gt;记载:“帝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大理国被称为“妙香国“.基于段氏统治家族对白密的极度崇信,在皇权交替的形式上,大理国传世二十二代皇帝中竟有九位皇帝崇信佛法而主动禅位为僧:……  相似文献   

11.
吴棠 《大理文化》2004,(2):57-61
下关--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早在汉时就是"西南丝道"(博南古道)途经的咽喉地带;南诏、大理国的雄关要隘.远在公元739年南诏从蒙舍(今巍山)进入洱海地区之前,这里就居住着被称为"河蛮"的部族.现今下关北郊荷花寺、大展屯、上村、磨涧一带都是"河蛮"村落.蒙氏逐走"河蛮"之后,沿西洱河北岸筑了一道土城,作为拱卫南诏首都太和城的南面要塞.这座土城叫龙尾城,唐朝樊绰编写的<蛮书>记载:"龙尾城,阁罗凤所筑".  相似文献   

12.
马帮,是驮马运输队伍的意思。马是山地运输的工具,在云南则是产于"南诏"(今云南大理一带)的大理马,白族先民们用大理马驮运货物,辅助生产生活,逐步形成了马帮。  相似文献   

13.
一苇 《大理文化》2006,(5):36,45
大理,这方独具魅力的沃土;大理,这方诗意栖居的人间天堂。在悠远的历史天空下,演绎了多少动人的旷世华章。苍山洱海相惜相依,风花雪月柔情万缕,南诏大理国文化彪炳千秋。  相似文献   

14.
大理国时期,文学创作较之南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保存下来的资料更加丰富。大理国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大理致书宋朝廷,要求通好。大理国多次向宋索求经籍,并于边  相似文献   

15.
《大理文化》2012,(12):120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心打造云南省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重大决策,州委、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大手笔、高水平建设巍山南诏国和大理古都两大项目,相关基础工作进展顺利。巍山南诏国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巍山南诏国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由巍山县和云投集团合作开发,拟占地面积4100亩,预计投资87亿元。以"哑铃"状布局,形成"一宫、一区、一城、一园"的南诏文化展示体系,即南诏王宫、南诏市  相似文献   

16.
一千两百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相当于唐、宋时期(公元738-1253年)白族在我国西南地区建立的南诏、大理两个古国,绵延了五百多年的时间,堪称距今立国千年的古国。如今在大理的苍山,洱海之间随处还可见众多的古城,古遗址,古村落,古塔,古城楼等。一千多年以来白族先民留下的遗迹,矗立在大理南城门外的文献楼就是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代的历史见证之一。  相似文献   

17.
汪瑾 《大理文化》2008,(4):53-55
下关地扼滇西咽喉,自古即是云南重镇、滇省通衢,唐代南诏在此建龙尾城,成为南诏古都的南大门.宋代的大理国亦然,成为名符其实的龙关锁钥,乃风云际会、四通八达的枢纽要地.……  相似文献   

18.
从地下考古证明,大理白族,迄今已有5000年的文明史.从细奴罗初创(唐)南诏国到1 382年明军袭破大理总管,700年间大理曾一直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寺院藏书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兴建和翻译佛经活动中初露端倪.大理古代寺院藏书也随着佛教和佛经的传入而兴起.南诏后期、大理国时期佛教得到了发展,佛经也随之而传入大理.据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记载,唐开元三年(公元714年)南诏遣使张建成入朝,"玄宗厚礼之,赠浮图像,云南始有佛书".加上后期不断的求经、赠经和购经活动,使大理古代寺院藏书在吸收汉文化经籍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寺院藏书特色、体系.大理古代的寺院藏书、大理古代私人藏书和书院藏书共同形成了大理古代图书事业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大理早在古代就享有“文献名邦”的美誉。文者典籍也,献者人才也!作为偏居祖国西南边陲的弹丸之地,不仅在改土归流后的明、清两代就曾产生过三千举人进士,白族先民自古以来就人才辈出代不乏人,在历史上曾为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创作和留下了一批《南诏图传》(唐)、《大理国张胜温画卷》(宋)那样的鸿篇巨制,崇圣寺三塔(唐)、剑川石窟(唐)、南诏德化碑(唐)、南诏铁柱(唐)、金翅大鹏、阿嵯耶观音等众多的艺术瑰宝和传世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