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对我院1982年7月至1990年12月急诊入院失血性休克异位妊娠62例患者抗休克加手术治疗作一回顾性分析。年龄最小16岁,最大42岁。未婚2例其余均为已婚妇女。腹痛,阴道流血,闭经伴昏厥是其主要症状。以输卵管妊娠多见。腹腔内出血最少800ml,最多4000ml,后穹窿穿刺均为阳性,经快速静脉补液补血治血疗,在边抗休克治疗的同时,边积极准备手术。有失性血休克的异位娠娠均以手术为宜,经静脉给全血,晶体液补充量要超过丢失量,纠正酸中毒,根据输入血量补充钙剂. 经抗休克治疗后,5人在硬膜外麻醉下,57人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主要为患侧输卵管切除术,输血最少400ml,最多2000ml。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膜后血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6例腹膜后血肿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32例(92%),死亡4例(8%)。主要死亡原因为失血性休克及严重合并伤。结论腹部外伤时,应高度警惕腹膜后血肿的存在,并早期纠正休克,结合辅助检查,明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并强调按照不同部位的血肿给予不同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80-1998年间共急诊收治肾损伤42例全部患者均有外伤史,血尿,合并休克12例,合并伤11例。其中最严重一例左肾损伤,同时合并脾破裂,膈疝及肠管损伤。急诊手术14例,治愈39例,死亡3例。认为肾损伤抢救成功关键是抗休克.对顽固性休克患者,尤其有合并伤存在时,应积极争取时间手术治疗为妥。  相似文献   

4.
胸腹部单纯或联合内脏损伤所致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急诊外科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且复杂.病情发展快慢不一,如没有正确的预后判断及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死亡率就较高,我科近三年来收治78例胸部、腹部外伤所致的急性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体会,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性别和年龄:本组78例,男53例,女25  相似文献   

5.
探讨分析创伤并失血性休克早期急救及护理方法,通过回顾分析161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救治护理,得出结论是其护理过程对提高患者生存率甚为重要。死亡12例,占7.4%,好转80例,约占50%,无变化或变化不明显27例,约占15%。建立有效的抢救流程和程序,针对病因及手术治疗及良好、正确护理与观察,在伤后黄金第1小时救治是急救创伤性并失血休克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采用肠淋巴管引流术,在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观察高渗盐水治疗失血性休克过程中肠淋巴流量及其蛋白含量的变化,旨在探讨高渗盐水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治疗的淋巴机制。结果表明,休克大鼠输入高渗盐水或生理盐水后,两组大鼠的血压、肠淋巴流量及其蛋白输出量均比休克期明显升高,高渗盐水治疗组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而且治疗组大鼠肠淋巴流量及其蛋白输出量远远高于休克前水平(P<0.01)。结果提示,高渗盐水的抗休克机制可能与其恢复休克大鼠的淋巴流量及其蛋白输出量、改善休克时肠淋巴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7.
酚苄明的抗休克疗效各家报导不一,认为其机理是解除微血管痉挛,本文观察失血性休克时肠系膜微淋巴管、微血管的变化,以及酚苄明对其影响。发现失血性休克时,淋巴管的收缩频率和总收缩活性指数降低,晚期动力学指数降低;酚苄明使淋巴管总收缩活性指数及动力学指数增大,休克后该指数下降至给药前水平,至休克晚期方降低。而且血压维持40mmHg初期,可见淋巴管的收缩分数增大。休克时肠系膜细动脉和细静脉均收缩,出现流态改变,酚苄明可显著解除微血管痉挛,尤以二级细静脉明显,同时改善微血流,但对休克晚期的微循环障碍未见显著改善。提示早期应用酚苄明对防治休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凡胎儿娩出后半小时胎盘尚未娩出者,称胎盘滞留.若处理不及时,可致产妇大量失血,或严重感染危急产妇生命.我院2003年共治疗胎盘滞留12例,其中引起失血性休克10例,经积极抢救无一例死亡,现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胎盘滞留引起失血性休克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早先休克病人需要紧急手术治疗时 ,常强调首先进行抗休克 ,待休克纠正或好转后才进行麻醉。但对感染性休克和严重内出血等引起休克的病员 ,在进行抗休克综合措施的同时 ,往往需进行紧急手术处理 ,及早解除其原发病因 ,休克才有可能逐渐好转。1 麻醉前准备首先尽快做二处静脉穿刺 ,若穿刺困难 ,迅速静脉切开放置粗导管 ,保证静脉输液输血的畅通无阻 ,补充血容量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以改善循环功能 ,增加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 ,经过一定时间的抗休克综合治疗后 ,若循环功能改善困难 ,在适量升压药提升血压的基础上 ,同时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正常淋浆对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SMAO)休克及重症失血性休克的干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90只均分为6组,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h再灌注及颈动脉放血至40mmHg 1h复制SMAO休克和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以小量淋浆及血浆治疗,模型组以等量生理盐水(NS)作对照,观察其血压及存活时间。结果:1.对SMAO休克的影响:淋浆组在休克70~120min血压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在110~120min显著高于血浆组(P〈0.05).而血浆组与模型组血压未见差异(P〉0.05);淋浆组3h存活率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2.对失血性休克的影响:淋浆组输淋浆、输血后期直至停止输液后,血压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且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0.01),输NS及停止输液后,血压显著高于血浆组(P〈0.05~0.01);而血浆组血压仅于输血浆后5~10min高于模型组(P〈0.05)。淋浆组存活时间显著优于其它两组。结论:正常淋浆对SMAO休克及重症失血性休克均具有提升血压及延长存活时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行腹腔镜辅助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评价临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3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患者(腹腔镜组),与同期28例行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平均时间等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5,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量为(25.5±8.5)枚,开腹组为(20.6±7.8)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7%)及死亡率(0)均低于开腹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不仅创伤小,恢复快,具有安全性,而且能够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根治水平,其近期生存率与传统开腹手术无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肺组织NF-κB的表达,研究羟乙基淀粉130/0.4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54只,体重230~280 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乳酸林格氏液复苏组(RL组)、6%羟乙基淀粉130/0.4复苏组(HES组),按照Wiggers改良法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于复苏后1 h、2 h4、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肺组织NF-κB的表达;光镜下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RL组与HES组肺组织NF-κB免疫组化染色细胞核阳性百分率较C组明显升高,RL组升高的程度较HES组明显(P〈0.01).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显示:HES组比RL组的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6%羟乙基淀粉130/0.4复苏失血性休克可以抑制肺组织NF-κB活性,减轻休克及复苏过程造成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卵巢良性畸胎瘤患者对其机体免疫功能造成的影响。方法:研究组卵巢良性畸胎瘤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剥除治疗;对照组卵巢良性畸胎瘤患者给予传统开腹手术剥除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机体中IL-6(白细胞介素)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IL-6、CD4/CD8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且P〉0.05,两组患者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后1d与手术后4d IL-6、CD4/CD8检测结果有明显差异,且研究组患者术后4d基本恢复术前水平,P〈0.05,两组患者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腹腔镜治疗卵巢良性畸胎瘤对患者造成的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传统开腹手术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机体健康以及预防各类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镜下止血治疗老年性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44例老年性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甲组80例采用胃镜下喷洒和或注射止血治疗;乙组64例予以每天2次静脉滴注奥美拉唑40mg,疗程5天。治疗期间记录病人的72h治疗成功率、再出血率、止血时间、住院天数作为疗效判断指标。结果:72h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7.5%(70)、50.0%(32);再出血率分别为6.25%(5)、26.6%(17);止血时间(h)分别为46.2±14.5、86.8±19.4;住院天数(d)分别为15.8±2.0、24.1±4.2,甲乙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镜下止血治疗老年出血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较内科治疗更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以pErl30a为载体构建的表达拟南芥热激因子AtHsfAla的大肠杆菌EcoliM15(pET30a/His6一AtHsfAla)为实验材料,以IPTG诱导6XHis融合蛋白的表达并经过Ni2+柱分离纯化AtHsfAla,再通过SDS—PAGE鉴定表达蛋白和纯化蛋白.结果显示,AtHsfAla蛋白在在PET原核表达系统中能够有效表达,并能通过亲和层析获得纯化的AtHsfAla蛋白.研究结果为揭示拟南芥热激因子AtHsfAla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脑出血患者血清IL-6、CRP的影响,研究依达拉奉对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选择7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1d、7d、14d、21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检测患者血清IL-6、CRP水平;结果:两组7d、14d、21d较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14d、21d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达拉奉组与对照组比较,7d、14d、21d时血清IL-6、CRP水平下降(P〈0.05);结论:依达拉奉明显降低血清IL-6、CRP水平,从而减轻出血性脑损伤,对受损脑组织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and early effect of hypertonic saline resuscitation on T-lymphocyte subpopulations in rats with hemorrhagic shock. Methods: A model of rat with severe hemorrhagic shock was established in 18 Sprague-Dawley (SD) rats. The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ham group, HTS group (hypertonic saline resuscitation group) and NS group (normal saline resuscitation group). Each group contained 6 rats. The CD4~ and CD8~ subpopulations of T-lymphocytes in peripheral blood were detected respectively before shock and after resuscitation by double antibody labelling and flow cytometry. Results: In the early stage after hemorrhagic shock, fluid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treatment, the CD4^+ lymphocytes of peripheral blood in HTS and NS groups markedly increased. Small volume resuscitation with HTS also induced peripheral CD8^+ lymphocytes to a certain extent, whereas NS resuscitation showed no effect in this respect. Consequently, compared with Sham and HTS groups, CD4^+/CD8^+ ratio of peripheral blood in NS group was obviously increased, and showed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s. Conclusion: In this model of rat with severe hemorrhagic shock, small volume resuscitation with HTS is more effective than NS in reducing immunologic disorders and promoting a more balanced profile of T-lymphocyte subpopulations regulating network.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当前的设计作品中,充满着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符号的泛滥和"本土化"语言的缺失现象十分突出,应该关注中国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让"未来的设计师"重视中国传统图形的学习与继承。中国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表现不是简单的"移植",而应引导学生吸收传统精华,加以推陈出新,在此基础上再运用现代设计思想赋予它新的时代含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和评价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部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70~90}0,平均79岁。骨折按Evans分类,ⅢA型9例,ⅢB型6例。取髋关节后外侧切口,术中注意保留股骨大、小转子部位的骨折块,用骨水泥固定,争取将其重新复位。由于股骨颈及股骨距骨缺损,在插入人工股骨柄之前可用试模测试。股骨距部位的骨缺损用骨水泥充填重塑,关节腔内置负压引流管48—72h。结果:15例患者均康复出院。住院时间16~24d,平均20d。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6—12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无假体松动,无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无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发生,无病人死于手术并发症,12例病人髋关节功能满意。结论: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部不稳定骨折的可靠方法,其操作可行,疗效满意,可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