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为基础,结合近年有关张之江研究的新成果,分析张之江先生的体育理念,即武化思想、救国思想、国术思想与国术建设,还原了民国时期国术艰危之际,张之江为发扬国术、强种救国而不懈努力的景状,为民国时期的国术(武术)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给当今中华武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研究了日本嘉纳治五郎的柔道实践和民国时期张之江的武术实践,得出以下结论:嘉纳治五郎专注于柔道一种武技发展,其实践基地是自身创办的讲道馆,仅仅是一个民间组织,而张之江则着眼于整个中华武术发展,其实践基地是由其发起成立的国术馆,是半官方的武术组织;嘉纳治五郎的主要贡献是由"一点突破",进而"以点带面",促进了整个日本武技的现代转型;张之江的主要贡献则是通过武术的"全面开花"来"拯救文化,进而拯救民族",实现"强国强种";两者实践的共同点是都立足于技击本质,以对抗形式为主,以实力说话;嘉纳治五郎的成功,主要是顺应了日本的历史发展潮流,张之江国术实践的短暂成功及最后的失败均取决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时局。以上比较对中华武术发展有如下启示:中华武术能否取得突破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华民族能否在文化方面恢复汉唐遗风,重塑刚健自强精神,使中华武术得到国家层面和大众层面的普遍关注;中华武术目前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全面实现现代转型,并从"追求技击之道"高度实现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3.
徐纪 《精武》2007,(6):42-45
由于此文谈及张之江先生的逸闻旧事,本刊即翻阅资料,遂将《张之江为何提倡武术》附于后,以飨读者诸君。  相似文献   

4.
吴志泉 《武当》2005,(5):38-40
倡建国术馆又荐张之江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政府后,下半年特派邵力子到上海,请李景林建立"中央国术馆"并任馆长。李景林不愿意,建议由张之江担任,并请邵力子代为致谢蒋介石。1928年3 月24日,"中央国术馆"在南京建立, 张之江任馆长。对此,有以下七点说明。1、1927年,国内战争与政局混乱,蒋介石建立南京政府后,有千头万绪的事情要做,特别是对付共产党,蒋介石绝不会主动考虑建立一个与军政无关的"中央国术馆"。2、李景林在上海奔走呼吁了一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为史料基础,对中央国术馆时期张之江武术思想的国民意识进行考察。面对国民的身份屈辱、国民的文化自卑、国民的三病困扰,张之江积极筹建中央国术馆,希望以国术振奋民族精神,以国术实现强种救国。总结张之江国术救国实践得出:国民意识重塑需要由“重文轻武”向“文武兼济”转变,以根植勇武意识;需要由“术德失衡”向“德艺双馨”转变,以培养尚德意识;需要由“西学东渐”向“中西交融”转变,以提升主体意识;需要由“门户之见”向“破除畛域”转变,以塑造家国意识。张之江武术思想的国民意识关注国术对国民身体的锻造、思想的启迪,可以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强化国民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夯实文化自信的自觉意识,重塑德才兼备的价值意识,凝聚休戚与共的爱国意识提供历史镜鉴与价值参照。  相似文献   

6.
1929年,由中央国术馆正副馆长张之江、李景林等发起在杭州举行国术游艺大会。张之江和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共同出任名誉会长,李景林任会长兼评判委员长,浙江省民政厅长朱家骅、教育厅长陈布雷任副会长。为力求评判公正,国术游艺大会同时成立由孙禄堂、刘百川、杜心五等29位著名武术家组  相似文献   

7.
张之江,河北省南皮县人,自幼爱好武术,辛亥革命以后,积极倡导恢复和发展我国武术。他曾于1928年创办中央国术馆,任中央国术馆馆长,并兼任中央国术馆体育研究会董事长、重庆青年会露天国术学校名誉校长,教育部体育运动委员会委员及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校长等职。著有《恢复民族体育与抗战最后胜利》、《国术教学宣传提纲》等文章及大量有关提倡发展武术的言论。在张之江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先后有24个省、市,300多个县(市)  相似文献   

8.
十大武术形象事件之一 健身强种,自卫卫国 中央国术馆宣告成立 1928年3月,国术研究馆在南京成立,张之江任馆长。  相似文献   

9.
张之江是西北军著名将领,中国近代武术主要倡导人和奠基人.在南京创办了中央国术馆,后又创办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举办过两次国术国考.他倡导国术,弘扬民族尚武精神;摒弃门户之见,强调泛学博通;提倡"术德并重,文武兼修";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国术的推广、普及和国际传播.张之江的尚武强身以及"术德并重,文武兼修"的思想给当今增强青少年体质和武术体制改革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言真 《精武》2007,(6):45-48
张之江生于河北省武术之乡沧州地区,受武术的熏陶,自幼热爱武术。清末,洋枪洋炮输入中国,因而武术的实用价值大大降低,遭到社会冷落,武林英杰无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1.
曹恭  品帅 《武当》2013,(5):37-38
一、不战而胜1928年9月,姜容樵老师在南京中央国术馆进行全国国术(武术)考试的前夕,在《中央国术馆周刊》发表了《写给参加国考(武术考试)的同志们》一文,后来又发表了《考试写真》,文中详细记载其中"国考"最优胜者是朱国福,但姗姗来迟的陈子正服装背后书写了"河北陈子正"五个字样,上台的人见了皆不战而退,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先生为之惊叹,就亲笔为陈子正题写了"鹰爪王"白题匣。(见张之江先生真迹——题图和下图)  相似文献   

12.
张之江,字子姜,又名子岷,别号天行。1881年农历7月21日生于河北省盐山县(今属黄骅县)留老人庄。1966年5月12日病逝于上海。  相似文献   

13.
略说日本传统体育的"艺道"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艺道”文化包括传统体育的内容,而传统体育的“艺道”境界高深莫测,通过对“诚“和“空寂”的追求可以进入这种境界,而其中有3个步骤不可或缺。本文通过分析这3个步骤的并行关系,借以说明古代日本人为进入“艺道”境界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吴志泉 《武当》2005,(6):59-61
远离国术馆未曾受"三请"李景林是远离中国国术馆的。这在李景林推荐张之江的前文中已详述。李景林的历史事实证明,他对中央国术馆除促进作用外,毫无关系。"中央国术馆"的组织结构文件中,根本没有李景林。张之江的女儿先后两次在《武魂》发表建馆情况,第一次是正确的,第二次却毫无根据地加上李景林,这是错误的。吴玉昆、张文广、蒋浩泉、袁贤群等教授及何福生,还有李和生先生,他们都是中央国术馆毕业的,笔者曾先后请教,他们先后都是同样回答:李景林根本不是中央国术馆的副馆长。"浙江国术游艺大会"开幕前夕,张  相似文献   

15.
张世杰  丁宁 《精武》2004,(9):14-15
旧时有不少武者到关外谋生,将武术也传到了关外,亦有关外人进关学艺,艺成归来后授徒传艺,关外武风由此渐盛。关外武术风格古朴,技法独特。在奉天(现沈阳),有一支秘传的形意拳,为张定一和辛健侯两位先生所传。张、辛两位拳师于民国初年拜一代形意大师尚云祥先生为师,学习形意拳术二十余载,艺成后回到奉天开门授徒,从此奉天形意拳界皆以辛健侯为首,而张  相似文献   

16.
日本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倚重艺道形式、揉入禅宗智慧、注重道德教化、强调礼仪程式等特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应重视体育的精神层面构建,深挖体育的精神内涵,提升体育的文化品格;在具体操作上,既要挖掘中国古代的艺道精髓,又要借鉴日本艺道的运作经验。  相似文献   

17.
王卓 《精武》2008,(11):16-17
韩会清 韩会清,罗疃天方教人,名化臣,会清其字也,在八极门谱为六世,为张景星之弟子。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招集通国拳术家以考校,会清实居第一.因此被聘为国术馆教务长并获证书奖章之荣。  相似文献   

18.
民国18年(1929年)12月20日,曾经被央馆聘为顾问之职的查拳大家、国立南京中央大学专职武术(国术)教授于振声委托专人送来一封“致张上将之江馆长函”。  相似文献   

19.
李付华 《武当》2008,(2):52-53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为提倡国术,发展国民体育,促进民族健康为宗旨,成立了中央国术研究馆,1928年改称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并令任全国建立国术馆系统,规定由各级行政长官和军阀豪绅兼任正馆长。据193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有25个省设立了省县国术馆,共计约有300多所,  相似文献   

20.
2002年中华全国首届老年集邮展于5月16日至18日在广州市信源大厦举行。此展为国家级集邮展览,其中包括竞赛类和非竞赛类两部分。中国体育集邮协会选送了三部邮集参展。张之江的《第22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获专题集邮类镀银奖;薛行弼《我的体育生涯》获试验类二等奖;俞世馨的《中国第五届、第六届全运会》获试验类三等奖。张之江的《第22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邮集曾获2000年悉尼奥林匹克体育邮展促进类镀银奖。薛行弼、俞世馨两位老体育工作者,以自己参与体育工作的亲身经历组集参展,不仅再现了他们的人生足迹,也从不同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