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北宋庆历三至四年(1043——1044年),出现了一场政治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它的主持人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庆历新政”仅仅搞了一年左右就告吹了。然而,这场改革不仅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范仲淹在改革中所显示的丰富的人才学思想,也为后代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朝政日益腐败,处境十分窘迫的时期。当时,官吏选拔晋升制  相似文献   

2.
以往论者论及胡瑗教育思想时,往往习惯地将其与"苏湖教法"、"太学法"联系起来,似乎都是胡瑗官学实践分不开甚至是相为表里的。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即将胡瑗教育思想放到宋初八十年及"庆历新政"前后书院发展的大背景中去,突出胡氏教育思想与其书院讲学的关联,特别是突出他与以范仲淹、孙复、石介为代表的睢阳学脉的紧密联系。这就将胡瑗教育、教学思想实践与整个宋初八十年民间私立大学(书院)的实践和"庆历兴学"联系起来,显示其既是宋初书院讲学历史的结果又通过"庆历新政"之教育革新反过来又促进了书院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北宋庆历年间的那一场"新政",对欧阳修来说,是一场考验,既是政治考验、道德考验,也是智力与文章上的考验。1043年,即庆历三年,范仲淹、韩琦并为枢密副使。范仲淹旋为参知政事,锐意改革,庆历新政开始。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范仲淹的教育经历;并简述庆历兴学的原因及历史过程。重点分析了范仲淹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庆历兴学”的深刻影响。最后对范仲淹及其教育思想进行了评价,认为他一生勤于教育,创建书院,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并开创了北宋一代兴学之风。他对我国古代教育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庆历三年,仁宗在范仲淹等人推动下,实施了庆历新政。究其原因是三冗问题、土地兼并、赋税繁重及"守成循默"的政治风气转变等。  相似文献   

6.
李觏不仅在哲学上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主张革新,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有许多有益的见解。李觏是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的理论上的支持者,也是“庆历兴学”的支持者。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就必须培养人才。为了培养人才,就必须兴办学校,加强教育。范仲淹指出:“当太平之朝,不能教育,俟何时而教育哉?乃于用人之际,患才之难,亦由不务耕而求获矣。”他认为只凭科举考试取士而不教育的办法,是不问耕种只求收获。庆历年间,范仲淹为相,在政治上实行改革的同时,也提出了兴学的主张,即所谓“庆历兴学”。兴学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州县立学,并改进太学和国子学。一是改革科举。经宋仁宗同意,并下诏州县皆立学;规定应科举者必须先受教育,士必须在学三百日才许参加考试。但不久范仲淹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庆历兴学也宣告失败,州县之学也只留下空名,科举改革也全部作罢了。庆历兴学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兴办学校,改革科举,把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的思想,比当时国家只管科举考试,不管教育的现象是一个进步。李觏的教育思想正体现了这种变革的精神。李觏在《安民策》、《教道》、《庆历民言》等论文中,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作为《岳阳楼记》的作者、北宋“庆历新政”的领袖人物范仲淹是广为人知的。然而,他对北宋古文运动所作的巨大贡献,却长期不被学界所重视,未引起人们注意。实际上,范仲淹不只是大力支持了文风文体的改革,直接孕育了古文革新的高潮,而且也为北宋新古文运动培养和准备了包括欧阳修在内的大批人才。文章的好发议论、忧患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强烈,文风的明白晓畅,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代表作,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前一年,“庆历新政”的代表人物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相继被罢官,对此,在河北都转运使任上的欧阳修对此极为愤慨,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为之辩解,因此触怒权臣,被贬为滁洲太守,在滁洲的第二年,其写了这篇传颂千古的著名散文。  相似文献   

9.
北宋仁宗时期 ,范仲淹面对皇朝的内忧外患 ,深感忧虑 ,上书言十事 ,主持庆历新政。他的忧患意识不仅表现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更表现为希望宋王朝在忧患中崛起 ,转危为安 ,阔步向前。从这种意义上讲 ,探讨范仲淹的忧患意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兴学育人的著名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努力扭转当时衰颓的学风,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范仲淹所处的时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十分严重,对此他十分忧虑,曾多次言朝政得失,要求变更天下弊事.当时范仲淹享有很高的声望,于是宋仁宗在庆历三年(1043),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实行全面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在这期间,范仲淹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  相似文献   

11.
宋人学记之名称、内涵与<礼记·学记>都有着极深的渊源.范仲淹"庆历新政"之"庆历兴学"是宋人学记兴起的直接原因;王安石"熙丰变法"再一次借助政治力量把学记创作推向高潮;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影响至巨,李觏、范仲淹、欧、曾、王、苏等古文大家之学记遂成"千古不可磨灭"之作,并形成了学记独有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轨范.  相似文献   

12.
李觏是北宋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既为范仲淹庆历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又是王安石熙宁新法的思想先驱。在教育上注重治国安邦和培养贤才的巨大作用,他终身以光大儒学为奋斗目标,以儒家学说为教育基本内容,提出了“性之品三,而人之类五”的人性学说。重视学习,强调人才成长离不开教育,形成了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李觏教育思想对今天教育改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北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李觏(1009——1059),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者,也是王安石"熙宁变法"舆论上的先驱者.他对北宋社会作过深刻的剖析,提出了解决社会矛盾、挽救赵宋王朝濒危的方案.他的政论文章,曾被人们誉为"医国之书."他的经济思想,是我们研究北宋社会的宝贵资料.本文想从李觏在土地、赋税、财用三方面的主张来探讨他的经济思想.一、"农本"与均田思想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仁宗宝元、康定(1038——1040年)以来,宋王朝内外矛盾不断加剧,国势日趋孱弱,内忧外患连年不断,严重动摇着宋王朝的统治。宋统治集团和一般士大夫日益感觉到,如不进行一定的变革,势必动摇宋王朝的统治和影响士大夫切身利益。在这种形势下,士大夫的代表人物范仲淹最先提出了一套改革方案,并于1043年间付诸实施。范仲淹的改革正值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所以这次改革就称为“庆历新政”。范仲淹为了扭转“夷狄骄盛,‘寇盗’横炽”的严重局面,以稳定宋专制主义的统治,首先进行官僚政治的整顿工作。这个  相似文献   

15.
陈宏亮 《现代语文》2005,(12):44-44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失败,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获罪,被贬为滁州太守。在滁州任职期间,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作为一代文豪,欧阳修写文章向来追求用词精妙、简练而又通俗。《醉翁亭记》还留下了一段推敲文句的文苑佳话,为人们所传诵。  相似文献   

16.
北宋中期,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在北宋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新政很快便归于失败。其中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上,在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上缺乏调查了解,过于主观、急躁;客观上,当时社会矛盾比较复杂,北宋王朝尽管腐朽,但还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和相对稳定性,守旧势力强大,故新政失败,在所难免。至于说把新政失败简单归结于倡导者未能抓住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7.
苏舜钦政治诗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人。他生活的时代,宋王朝已经历将近半个世纪,当时的社会是“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已日益暴露。在他出生前四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契丹便大举侵宋,结果达成“澶渊之盟”。到他正式从事政治活动时,矛盾更趋尖锐。宋王朝在抵抗外族入侵战斗中屡遭失败,国势日见衰竭,仁宗不得不于庆历三年(1043)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一批老臣推行“欲尽革众弊以纾民”的所谓“庆历新政”。面对这种政治形势,“少慷慨有大志”的苏舜钦积极支持并参加了“新政”。因此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也就成为其政治活动的一部分。他曾“数上书论朝廷大事”,并上疏范仲淹“奋舌说  相似文献   

18.
从元昊称帝到西夏灭亡的一百多年中,宋夏战争从未停止过。宋代许多文人都亲历了这场战争,范仲淹就是其中一位。三年御夏的戍边生活为他通往政治生涯的最高峰奠定了基础,然而此后庆历新政的失败又使他跌入仕途的最低谷。在经历战争与改革的数年间,范仲淹的人格心态也发生了潜在的变化。通过考察其诗词创作,揭示范仲淹在宋夏战争前后由积极御战到力图归隐的心态转变,从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宋夏战争对当时文人心态及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积贫”“积弱”王朝,也是改革和革新最多的朝代,或许由于改革的原因吧,研究范仲淹者,大多偏重于“庆历新政”,而对他在庆历年间主持陕西军务的情况很少论及。为了较为全面而准确地评价这位历史人物,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 ,字永叔 ,号醉翁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为人正直敢言 ,要求政治革新 ,站在范仲淹一边 ,因此受到政治上的打击 ,屡遭贬谪。他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 ,写文章以韩愈为榜样 ,大力倡导有内容的古文。他积极培养、奖掖后进 ,对北宋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仁宗庆历五年 ,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辩护 ,被降职滁州太守 ,《醉翁亭记》作于他任滁州的第二年 ( 1 0 4 6 )。这篇散文通过景物描写 ,充分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和随意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诵读《醉翁亭记》 ,我们会深深地陶醉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