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集中描写了四对母女:抛却国难家仇的四位母亲移居美国和生长在美国的华裔第二代女儿们。因为成长环境、自身经历、所受教育的不同,母女的价值观迥异。从“他者”和“主体”的角度来解读母女关系,挖掘中美文化的差异,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撞。母女矛盾的解决体现了血浓于水的人性情感和两种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外婆日用家当》描写了三位黑人女性:母亲、大女儿依迪和小女儿麦琪,通过母女之间的冲突反映黑人家庭的微妙关系、黑人女性的朴实生存状态及受污染的精神世界,也凸显了以房子、教堂歌曲等为代表的自然对人类的无限关怀。  相似文献   

3.
《喜福会》对西/东二元对立的后殖民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赛义德的后殖民视角,借用德里达解构策略分析《喜福会》并指出:小说中母女的冲突象征东西对立,通过从内容和形式上消解女儿/母亲二元对立、母女和解(东西交融)的大结局、母女本质上惊人的相似、母女无法逃避化同化的共同命运的描写以及对西方某些化现象的讽刺,《喜福会》消解了西,东二元对立,并提出东西对话、互渗、共生的新型东西关系。  相似文献   

4.
母爱的虚像——读高桥多佳子的《相似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桥多佳子是日本现代女性小说家,其作品对女性特有的感情偏执、意见分歧等进行了细致得描写和深入得思索。中篇小说《相似形》描写了一幅与传统母爱形象相背离的图画——“母亲厌恶女儿”,通过对母亲心理的细微刻画及其心理根源的探究,作者最终借文中人物之口对传统母爱图像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论文将对作者文中描述的母女图画进行解读,寻找母亲憎恨女儿的心理根源,最终探索隐藏其中的“母爱”真实图像。  相似文献   

5.
哑巴娘亲     
《高中生》2008,(17)
洛阳道北小学来了一对母女,母亲送女儿来上学。这位母亲,是附近街头的一个乞丐。这对母女没家没户口,母亲又憨又哑,连自己的姓名都说不清楚,学校不敢收她女儿。  相似文献   

6.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描写了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的美国女儿从误解、冲突到理解的故事.最终母亲在女儿的反叛中看到了中国文化在美国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边缘性并勇敢面对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而女儿也在母亲的干预中看到了美国文化的缺陷和不足,进而接受了自己的中国文化血统.小说通过四对母女的关系充分表现了中关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而且这一发展过程解构了东方/西方、自我/他者、母亲/女儿的二元对立,揭示了中美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女儿养鱼     
谷颖 《山东教育》2003,(15):46-46
养了几条金鱼,不但培养了女儿的观察力,更增进了我们母女之间的沟通,增多了我对女儿进行随机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小说《喜福会》中主要描写了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女儿之间由冲突走向融合,展现的是一幅中美文化交流的画卷。在小说中,母女冲突不仅仅是由代沟引起的,其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文化冲突的问题,四位生活在美国的中国母亲与她们出生在美国并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经历了文化冲突、文化谅解和文化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又响起了吵闹声,这熟悉的声音隔几天就会听到一次。两个女人的声音,像爆竹一样又响又尖,此起彼伏。那是一对母女。母亲六十出头儿,女儿三十来岁。据说老太太早年离异,独自带着这个独生女儿,女儿一直没有嫁人,心情不愉快,工作也辞了。按理说两人相依为命,母女情深,也能享受到一番天伦之乐。偏偏这对母女像冤家一样,隔三岔五大闹一场。开始只在家里吵,后来索性不再避嫌,只要见到人就大声控诉,火药味儿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在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中对马贩子的女儿梅布尔、她的兄弟们及青年医生弗格逊的眼神作了多处细致入微的描写。本文探讨了这一手法对表现人物心理,升华作品主题方面的意义.关注潜藏在人物内心和表露于人物之外的意识与无意识.表现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扼杀。以及自然流露的爱情冲动对生命的唤醒。  相似文献   

11.
妈妈的意义     
1992年9月1日,洛阳道北小学来了一对母女,妈妈要送女儿上学。许多学生都认识这位妈妈,她是个乞丐。面对妈妈的跪地哭求,学校很为难,因为这对母女没家没户口,妈妈有点儿憨,有点儿哑,连自己的姓名都说不清楚,学校不敢收。最后,女儿拉起妈妈走了。  相似文献   

12.
秦以 《家庭与家教》2006,(11):26-27
11年前,父亲和后妈发生纠纷,殃及年仅7岁的小女孩左晓翠。无辜的左晓翠被毫无人性的后妈敖小芳用菜刀砍掉了右手臂。从此,这个无辜而不幸的小女孩陷入了人生的苦难与痛苦绝望之中……远在北京打工的母亲罗丽忠在得知女儿的不幸遭遇后,心急如焚地赶到医院。看到女儿泪流满面、悲伤失落的样子,罗丽忠心如刀割,她开始自责自己不该抛下女儿外出打工。母女连心,此时的罗丽忠心里比女儿还要难受。“女儿将来怎么生活啊?”罗丽忠问自己。小学老师特殊关爱:让断臂的她当班长转眼间开学了,左晓翠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好不容易带着自卑的心怯生生地回到了…  相似文献   

13.
“床前小女儿,人间第一情”,这份浓浓的第一情融入我生活中的时时刻刻,让我深刻感受母女“零距离”接触的亲近与温馨,母女朝夕相处心心相印的默契。随着女儿一厘米一厘米地增高,我也品尝着女儿点滴进步的欣喜,惹人心牵的感动。  相似文献   

14.
虽身处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金锁记》中的七巧和长安与《钢琴教师》中埃里卡和母亲之间的母女关系为异于传统,母亲的压迫使得女儿逐渐呈现出压抑心理,表现了母女关系的异化,并导致女儿的男女关系的非正常化,从而显现文本的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15.
“床前小女儿,人间第一情”,这份浓浓的第一情融入我生活中的时时刻刻,让我深刻感受母女“零距离”接触的亲近与温馨,母女朝夕相处心心相印的默契。随着女儿一厘米一厘米地增高,我也品尝着女儿点滴进步的欣喜,惹人心牵的感动。然而,母女“零距离”的接触,少不了磕磕碰碰,免不了唠唠叨叨。我于是尝试着用“距离产生美”的学问,用letter为她撑开更  相似文献   

16.
可儿可心 《家长》2014,(4):42-43
正"多年母女成姐妹",也就成了我所追求的一种母女间的状态,也是现在我们母女间的现状。"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是汪曾祺先生一篇散文的题目,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现在借用一下,变成"多年母女成姐妹",也就成了我所追求的一种母女间的状态,也是现在我们母女间的现状。女儿出生后,我一直带在身边。自然分娩,母乳喂养,母女同寝,所有的一切,很好地维系了母女的感情。女儿认识的第一个人是我,会叫的第一个称呼是妈妈。  相似文献   

17.
母女关系是女性主义作家作品中的常见主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在其作品《在玫瑰花丛中》中展现了复杂矛盾的一种母女关系;妇女主义者爱丽丝·沃克在其散文集《寻找母亲的花园》中则展现了充满信任的一种母女关系。本文以叙述角度和关系内涵等为切入点分析了两位作家对母女关系这一主题的认识。尽管两位作家描写了母女关系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但其互相包容、信任和支持的主题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徐琳 《现代语文》2007,(7):54-55
寻求更高的精神层面一直是张翎的创作追求,作品在表现母女恩怨的同时也彰显着人性的光辉,并对人性中美好的品格——宽恕加以弘扬。  相似文献   

19.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描写了四对母女之间持续不断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对华裔心灵上的影响。小说中展现的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正好集中反映了两种文化的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20.
乔艳 《鸡西大学学报》2009,9(4):121-123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描述了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复杂的关系,通过小说中以四对母女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移民与他们的子女,即第二代移民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突,映衬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母女之间的冲突,最终使美国的女儿们能够正视她们一直以来所排斥的中国母亲式的母爱与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