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时代又回到了实践年代,实践的涵义从亚里士多德到现在,经历了曲折的变化。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实践的核心是善的活动,是人对人的活动,人对自己的活动,实践是一个伦理学概念。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岁月,实践又发展了新的涵义:人对社会的活动,人对自然的活动。没有伦理学教育是不可能的,因为教育实践必须是善的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对人的改造是直接的,教育对社会的改造、教育对自然的改造都是间接的。在社会发生分化的这个年代,教育的许多功能已经被社会新领域分担,强调教育实践的对象是人,是对本真教育的恢复。教育应该集中于人,不能对教育赋予过分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教育伦理:价值及其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伦理学属于应用伦理学领域的价值实践科学。教育伦理的价值功能在于使教育的本体价值得以最大效度地发挥,使人类对教育的需要得以更好的满足,使人的生命本质在教育中及其影响后得以真正提升。这体现了教育伦理学的终极价值关怀。其合理性依据是:合乎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合乎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善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实践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亚里士多德对实践的论述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实践出发,针对现行教育的弊端,提出教育应回归原初实践伦理学"品性"。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教育,这是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亚里士多德基于实践哲学,从三个角度论述了教育是一种"实践":从目的论的角度看,教育追求善的活动;从辨析的角度看,教育是以自身为目的的活动;从功能论的角度看,教育是使灵魂的理性功能充分发挥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实践”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一种人对人的、具有道德的或政治性的活动。人类的德性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彰显并获得。作为以“类”而存在的人,国家这一共同体是个体道德实践的内在要求。教育则承载着传承人类历史道德理论经验的责任,分析了教育所面临的任务之一就是依靠人类的教育经验和文化精华。在实践中探索重塑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具体道德行为方式,恢复教育的道德传承和实践功能,从而造就具备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根本德性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有许多关于实践的独到观点,无论是在其形而上学中,还是在其伦理学、政治学中,实践都是一个一以贯之的哲学范畴。与其他哲学家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实践范畴的核心内容是指以善为价值取向的行为活动,人是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彰显自我和确证自我。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思想的挖掘,可以梳理出其实践本体论的内在逻辑结构,即潜能———伦理———政治———善———幸福———思辨。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实践本体论最终是要实现抽象思辨和具体实践、向善之思和向善之行的统一,也即知和行的合一。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通过提出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好生活(幸福)是什么?引出幸福的结论——幸福在于自满自足和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幸福是最高善和人生追求的终级目标,其他一切手段善都是为实现幸福这一目的善而提供有用工具。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两种不同的活动(实践的活动和思辨的活动)得出,思辨的活动是最完满,最幸福的。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我们反思对"幸福"的理解,实现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政治学》是西方第一部系统探讨政治原理及其实践问题的著作,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即公民教育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培养公民善德、实现和保障善治的途径。亚里士多德重视公民的德性教育以及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美好品德,对后世注重实践等教育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从公民德性与城邦关系入手分析公民教育对当时城邦至善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善是一个重要的伦理范畴。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善”作了一种事实的陈述,即善是指职责的履行或功能的完善。同时,善作为一切事物或活动的目的,在这些目的中,有一个最高的目的,即最高的善,那就是幸福。人的合乎“善”的行为就是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承认、尊重万物的目的并追求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通过提出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好生活(幸福)是什么?引出幸福的结论——幸福在于自满自足和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幸福是最高善和人生追求的终级目标,其他一切手段善都是为实现幸福这一目的善而提供有用工具。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两种不同的活动(实践的活动和思辨的活动)得出,思辨的活动是最完满,最幸福的。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我们反思对"幸福"的理解,实现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性假设是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能与我们对教育所持的不恰当的人性假设有关。人性的实质是趋利避害、自我保存,它本无所谓善恶。教育应在此认识基础上进行,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实践的进行及教育学理论的建构都需要经常回归到对“人为什么需要教育”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反恩上。人的可教育性及对教育的需要是人的根本性标志之一,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更新都需要通过教育才得以可能,教育是人类理想的最主要寄托之所。  相似文献   

13.
教育哲学之于教育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但缘于人们对教育哲学本义、发展、价值等认识的不透彻,现实中教育哲学存在一些困境,从而导致教育哲学的生存危机。语言表达玄涩难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学科关注旁落等缺陷是造成教育哲学困境的主要原因。教育哲学必须从自身入手,只有积极转变学科语言,使理论更加贴近实际,使学科关注回归教育者,才更有利于教育哲学之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一生重视教育。他的早期教育观基本上是属于儒家传统的“化民成俗”。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及出于开新等治国需要,他对教育的作用有了新的看法,并在这一基础上积极开展教育活动,自觉或不自觉地赋予了教育新的功能。由此逐渐形成了他的国民教育观。总之,他是中国教育史上提倡国民教育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role and the aim of education in Rousseau's thinking generally. The position of education is a search between nature and society. Education is the medium between nature and society, and its aim is to undermine the threat of the natural intentions of man's actions to preserve his being and seeking for happiness turning into pathologies of society, which was the main target of Rousseau's critic of society. Achievement of this aim means the recovery of the natural harmony of man. The main concern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solution to this as introduced in E´mile. This is autarchy, where a man's desires and capacities to fulfil those desires are in equilibrium.  相似文献   

16.
当今是一个社会不断变革的时代,终身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学习社会"正是基于人的终身发展和完整的人的教育所倡导的理念。"学习社会"中的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阶段,有其特殊的任务和应然的状态,同时这一理念也对当下的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批判。因而有必要对"学习社会"理念中的大学的内涵和本质作出一定的分析和讨论,也为今天的中国大学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的自我决定和教学行为正相关,自我决定程度越高,其行为就显现为自我决定行为;自我决定程度越低,其行为就显现为被动决定行为。文章通过调查、课堂观察及访谈,研究国内高校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决定程度及其与课堂教学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人性假设与教育意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性假设是依一定的价值取向对人性的现实表现有选择的抽象,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理论前提。教育“为人”,不管是其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活动,必然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上。以先验的“伦理人”和“理性人”为取向的预成论人性假设容易导致片面的教育;教育“成人”,关注人性发展的可能性与丰富性,必须从生成论人性假设出发,引导人的人性自觉和精神自由,促进人性的生成与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