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代文学之胜,汉代赋作常有礼仪方面内容。由汉赋文本出发,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可知汉赋用礼共有二十四种,包括校猎之礼、衣裳会盟之礼、诸侯之礼、封禅之礼、燕礼、朝贺之礼、祭祖之礼、祀天之礼、瘗地之礼、朝觐之礼、宗庙之制、吊问之礼、巡狩之礼、祓禊之礼、命将出师之礼、大射礼、大飨礼、大傩之礼、藉田之礼、贽见礼、养老礼、大赦之礼、婚礼、饮至策勋之礼等。汉赋用礼有四种倾向:分布特点上,汉赋用礼频度高,范围广,名篇多,以大赋为主;作用对象上,汉赋所用礼仪大都以天子为主导对象;种属特征上,汉赋用礼以吉礼、军礼、嘉礼为主,凶礼、宾礼则少有涉及;时代兴变上,汉赋用礼以继承或损益周礼为主,以新立礼仪为辅。  相似文献   

2.
师生之礼作为我国传统"礼"的一部分,在清末新政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进入民国时期,师生之礼更是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师生之间无论是在称谓还是在关系上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变。本文从"礼"的角度,来探讨民国师生之礼的变迁历程,从孔颜师生之"博文约礼"这个层面来探讨"师生之礼"的博文之非难,约礼之为难。从而体现出师生之礼的时代色彩和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化中,礼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研究中国传统道德与当代新道德关系,不能忽视礼的作用。礼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一般说具有四层含义:第一,指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及道德规范等;第二,单指道德规范的基础;第三,专指道德规范中的“礼让”;第四,指礼仪、礼节等。本文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中国传统礼文化主要就礼作为道德规范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继承礼的重要性和自觉养成讲礼习惯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礼学是荀学的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荀子》一书全面论述了礼的起源、内容、意义和作用。荀子从理论高度阐述了礼的必要性,改造了礼的内容,又把法和礼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先秦礼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荀子礼学是两千年来执政者的实际指导理论,于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荀子在吸收战国诸子百家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独具特色的礼学体系。他从人之欲望即人性之恶论述了礼的起源,详细论述了礼的内容,尤其突出了礼的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6.
儒家礼学精神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它对我国社会的诸多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等级精神、忠信精神、德孝精神是儒家思想重要内容之一——儒家礼学的核心。本文从儒家礼学的视角,就礼学的等级精神、忠信精神、德孝精神三个方面,探析了儒家礼学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分析了传统武术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奇葩的儒家礼学原因。这对从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新视角来弘扬民族传统武术有重要意义,对民族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化中,礼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研究中国传统道德与当代新道德关系,不能忽视礼的作用。礼化内容十分丰富,一般说具有四层含主义:第一,指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及道德规范等;第二,单指道德规范的基础;第三,专指道德规范中的“礼让”;第四,指礼仪、礼节等。本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中国传统礼化主要就礼作为道德规范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继承礼的重要性和自觉养成讲礼习惯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面对“礼坏乐崩”的现实,孔子提出仁礼统一的思想。他试图使礼的内容与形式实现重新的统一,以恢复礼原有的人道精神。仁和礼是孔子学说的两个基本范畴,仁与礼既存在着人道精神与非人道精神的对立关系,同时二者又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9.
荀子在对社会与文化的反思中,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特质的文化观。他通过历史的分析和理论的阐释,从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揭示了礼文化的产生形成、礼文化的内容和礼文化的作用价值,指出了以礼为核心特质的文化,是决定人之所以为人而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它的作用旨在完善人的存在的社会属性,保证社会的和谐运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荀子在对社会与文化的反思中,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特质的文化观。他通过历史的分析和理论的阐释,从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揭示了礼文化的产生形成、礼文化的内容和礼文化的作用价值,指出了以礼为核心特质的文化,是决定人之所以为人而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它的作用旨在完善人的存在的社会属性,保证社会的和谐运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代,孔子尚“礼”,以“礼”闻名。他对礼的态度集中反映在记载他言行的《论语》当中。《论语》多次提及“礼”,这种“礼”是自然的,是天理,而非人为的;是率直自由的,是人情的自然流露。孔子主张“礼”生于“情”,“情”为“礼”之本,两者是统一的,缺一不可。因此,“礼”在孔子思想里具有非常深刻和丰富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荀子礼论     
苟子认为,礼为“人道之极”,是做人的头等大事。礼是日常生活起居的习俗,标志着文明与进步;礼是构成社会等级的标准,用以区分人群的高低贵贱;礼具有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义,要求人们“强本而节用”、“养备而动时”、“修道而不贰”,要求统治者“隆礼贵义”,因此礼从形成概念之日起,就成为人们正身与治世的原则。荀子对礼的本质、起源、内容与作用作了异于前人的阐释,使礼的意义超出了其前孔子的仁本。  相似文献   

13.
礼学思想是儒家最基本的特征 ,司马迁的《史记》包含了极为丰富的礼学思想。本文从司马迁对孔子礼学思想的继承、司马迁关于礼学的一些论述、司马迁论礼与法、礼与乐和《史记》在内容与形式方面体现出的礼学思想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南北朝官方礼学教育为南北朝礼学研究的大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南北朝各代重视征用礼学名家讲授礼学,为礼学教育储备了师资。南北朝各代所办学校,均重视礼学的教育,这为礼学教育提供了机构与制度保证。南北朝各代重视对皇室、宗亲的礼学教育,为全社会提倡礼学教育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5.
九命礼是先秦时期国家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用于国家对官吏进行等级不同的册命和赏赐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有严格等级的职官制度。从金文有关册命和赏赐的材料来看,传世典籍记载的先秦九命礼是基本可信的。汉代以后,九命礼逐渐演变成九锡礼,它是中国封建王朝给予勋臣的一种最高等级的赏赐活动。魏晋至五代时期,九锡礼成为权臣扩大自己政治影响乃至改朝换代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随着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进一步加强,九锡礼逐渐衰弱乃至最终退出了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16.
"礼"是儒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孔子"礼"是在对周礼的扬弃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荀子"礼"则是在继承孔子"礼"的同时,兼采诸家之长.孔礼与荀礼之间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存在着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7.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都内在于心,并不存在内、外的差异.把礼归于辞让之心,礼在这里就直接提升为道德主体.这样,这种道德主体意义上的礼与现实等级制度意义上的礼之间就有了鲜明的差别.孟子道德主体意义上的礼,进而其整个心性之学真正的意义在于一个新的道德生命的开辟,这种道德生命因其超越性在今天仍有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这种道德生命只有在与当时现实等级之礼作出区分时才能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周代的礼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周礼的基本内容和周礼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以及周代礼文化的精神本质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清代礼学的复兴一向以来被归为受文字狱影响和稽古右文政策的引导,但笔者梳理发现,清代礼学研究有着自身的内在理路。晚明王学的禅学化及明清鼎革的巨变,导致士人逃禅,部分学者坚持纯净儒学化运动,从而带动儒家经典和礼学研究的展开。同时,明代以来流行的《朱子家礼》及其改编本的固有问题,促使清代礼学由家礼改良向经礼考证回归,并由宗法宋明经注逐步转向宗经郑注,以此带动礼书编撰和《仪礼》研究的全面兴盛。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青少年礼育之路十分艰难。当前,青少年礼育必须思考礼育与德育的关系、礼育中认知与行为的关系、礼育内容、古今中西传承创新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