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点指津]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土地赋税制度,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各民族间经济交流和对外贸易等重点.经济发展原因及其对政治、文化、教育的影响是本专题的难点.  相似文献   

2.
专题指导 本专题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各时期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以及农业、手工业城市商业发展的情况。其中各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和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应视为重点内容,而各时期的赋税制度则为难点所在。 关于农业生产问题,要加深对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解:其一,许多王朝统治者都实行了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如西汉初、东汉、唐初、明初等),这是农民战争的结果,它迫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从而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历次农民起义的最重要的作用所在。其二,农业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步繁荣。明代中后期的生产情况就是典型的例子。其三,如何评价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比如商鞅变法中就强调重农抑商,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主张“工商皆本”,孰是孰非?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将其主张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如此,我们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两种不同的经济思想在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都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济史,包括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形态、经济结构(不同的经济部门间的关系)、经济制度(各经济部门的具体制度)等经济学理论,还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等各种产业的发展过程,概括来讲,即一切人类经济活动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客观过程的历史。可见,历史教学中经济史的讲述是不能忽视的。了解和认识经济发展历程,对学生从人类文明演进过程的视角来形成正确的社会发展观,以及正确看待社会经济问题,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经济专题主要包括历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对外贸易发展状况,中国古代土地赋税制度等内容。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同学们一要注意把握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的相互关系,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二要了解古代土地制度,加深对土地兼并现象的认识。三要认识和掌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内容以及发展变化。四要掌握经济重心南移趋势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对外贸易发展状况【知识结构】手工业{夏商周:青铜铸造;玉器加工;纺织业;陶瓷业;漆器制造春秋战国:冶铁炼铜;漆器制造;纺织业;煮盐业;酿…  相似文献   

5.
主题内容认知  主题内容范围 :按照历史的分期 ,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分为夏商周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和明清文化。每个时期的文化基本包括科技、思想、教育、文学、艺术以及宗教的传播和影响等知识 ,其中科技、思想、教育是重点内容。主题复习目标 :掌握和体验我国古代文化的光辉灿烂 (成就 ) ;认识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根源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比较中西文化发展的特征及走向 ,分析其原因及影响。主题知识概要 :古代各个历史阶段 ,不同的政治经…  相似文献   

6.
古代中国有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它们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古代中国经济是历史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从题型上看,本考点的命题多数以选择题为主,特别是材料选择题,以此来考查同学们理解、比较、判断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从内容上看,古代的手工业、商业、主要经济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等都是考查的重点.如近几年的江苏高考,2009年考查了灌钢法,2010年考查了水排、古代饮茶之风,2012年考查了官营手工业生产特点、唐宋时期市的变迁等内容.本文把古代中国经济概括为一项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两项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三大经济部门的特征(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马学松 《新高考》2006,(5):55-59
[学法点津] 1.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江南经济,以及重要的经济政策等内容。古代农业、资本主义萌芽和江南经济以及经济发展的原因是重点。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对重要经济政策的评析是难点。  相似文献   

8.
主题内容认知  “经济是最大的政治”。财政与税收可以说是一个政权或朝代兴衰的晴雨表 ,能比较突出地反映治国方针 :是否采取措施发展经济 ;是否实行合理有效的税收政策 ;是否能保持收入与支出的平衡等。如果不顾经济状况 ,不顾人民负担强行征税 ,必然加重人民负担 ,从而加剧社会矛盾 ,导致统治危机和社会的动乱。近几年高考考查中政治方面的内容在逐渐减少 ,经济和文化的内容上升的趋势明显 ,经济应该是我们备考复习的一个重点。封建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封建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经济格局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等一直是古代经济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用1课时学习“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在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从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技术进步及经营形态等方面作了一定的概括,强调的是知识性、基础性的一面。从宏观的视野看,在古代经济结构中,手工业经济部门虽然属于高端产业,但其发展受到农业、商业以及政府的工商业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如果能从经济史的角度,综合考察这些制约因素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把握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主要考点包括:春秋战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的变迁;两汉时期的经济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南北朝时期的均田制;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隋唐时期的经济制度;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从新课程考试大纲来借鉴,主要是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专题式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手工业;古代中国商业;“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新高考》2008,(2):25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虽然三国时期吴蜀对南方有所开发,但和处在中国经济中心的魏国比起来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在北方的。从西晋末年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  相似文献   

12.
主题内容认知  如果仅从表面现象看 ,从奴隶社会开始 ,一个个王朝的兴衰更替 ,国家政治局面的分分合合 ,构成了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在王朝兴衰和政权更迭的背后 ,反映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矛盾关系 ,如最基本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等等。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更 ,推动着统治阶级调整政策制度 ;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在矛盾、民族矛盾导致政权更迭 ,也推动着当权者调整政策。古代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活动总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展开的。本主题内容作为古代史的开篇 ,既是其他主题…  相似文献   

13.
邢秀清老师执教的《古代商业的发展》,是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就教材结构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由四课组成,围绕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展开叙述,呈现内容;《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以古代商业发展的几个阶段为主线选择材料,中心问题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及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主题内容认知  主题内容范围:本主题侧重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各个时期发展的原因、过程、阶段特征、格局、指导思想、变化规律及中外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经验教训等。主题复习目标:把握各个时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进程,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归纳、概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规律、原因、阶段特征、影响;把握社会主义理论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认识社会主义理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关系;探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主题知识概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主题内容认知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错综复杂。其经济成分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影响 ,各经济成分间既有密切联系 ,也有尖锐对立 ,这决定了近代中国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主题内容范围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及发展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共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主题内容认知  主题内容范围:北美和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2 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一战后亚非独立运动;2 0世纪三四十年代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运动;二战后第三世界的崛起、亚洲经济的发展等基本史实。主题复习目标:掌握重要国家和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史实;掌握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认识各国家各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分析认识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原因及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分析认识亚洲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主题知识概要:手工工场时期基本史实: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特…  相似文献   

17.
【高考展望】 中国的经济文明发展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在2009年备考时,要引起一定的关注。这部分内容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记忆,以及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主要的命题角度有: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由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到封建生产关系再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演变,经济重心的南移,列强经济侵略和自然经济的瓦解,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等。  相似文献   

18.
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起来。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而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时期和地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在农业文明时代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古代,农业被统治者视为立国之本。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我国古代手工业曾经创造出灿烂的文明。我国古代商业经济非常发达,对外贸易较为频繁,然而,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使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先进文明交流的机遇。新课程历史古代经济部分着意展现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轨迹,帮助同学们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点,通过置疑设问,融合各版本教科书基础知识之精华,相信对同学们的学习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第一部分中国史一、春秋战国时期(一)含义: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二)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为:1.农业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以及水利灌溉事业发展。2.手工业发展。3.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三)表现:1.生产关系上,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井田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