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清末编写的历史教科书是中国新史学最初的实践形式,体现了新史学发轫之初历史书写"增其新而不变旧"的特征。中国历史教科书采用章节体、历史分期等新式编纂方式,注重文明史,显示了新史学的影响;但传统的夷夏民族观、帝王家谱式的政治史等叙述方式还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史学成为新史学实践的一个重要资源。对新史学的研究,既要注意到其对西方理论的吸收,也要注意到其对传统史学的继承。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以社会进化论、因果律、民族竞争为主旨的国史和文明史的新史学思潮已成主流,推动了学界以新史学为指导编纂历史教科书的热潮.加之时势的刺激、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的热心支持,以及一批研究有素的历史学者的参与,出版了一批有特点、有质量、有影响的中学历史教科书.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以社会进化论、因果律、民族竞争为主旨的国史和文明史的新史学思潮已成主流,推动了学界以新史学为指导编纂历史教科书的热潮。加之时势的刺激、  相似文献   

4.
李则纲《史学通论》是在新史学思潮影响下对我国史学进行反思和认识的史学理论著作。该作在继承我国优良史学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的史学理论,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编纂过程中史料搜集与整理的方法,提出了史书编纂的八个步骤及其基本原则,充分认识到史学修养对于历史编纂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以社会进化论、因果律、民族竞争为主旨的民史和文明史的新史学思潮已成主流,推动了学界以新史学为指导编纂历史教科书的热潮。加之时势的刺激、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的热心支持,以及一批研究有素的历史学者的参与,出了一批有特点、有质量、有影响的中学  相似文献   

6.
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是近代史学发生重大变化的一项标志,它预示着历史学在近代开始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柳诒徵编纂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历代史略>,是中国近代较早的历史教科书之一,虽然其体裁是新颖的,但其思想观念属于晚清官方的洋务派体系,其历史观具有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色彩.作为近代著名的史学家,柳诒徵编纂<历代史略>是他史学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百年史学历程回顾二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世纪许多史学名家,从个体看,他们有的注重宏观阐发,以纵揽大局取胜;有的则专擅实证,以具体而微见长。或激越,或苛刻,或冷峻,或宽容,取向、思路各各不同。但透过编纂形式或个性风格,综合其整体精神,围绕的是同一主题,即面对现代化挑战的压力,重新认识中国。压力转化为推动变革的动力,使史学呈现出前此从未有过的蜕变,走过了为新史学艰辛创业的百年①。 新史学:对科学实证的追求 新史学最初是以近代科学的姿态出现的,决定性的时间要到30年代后期。用科学主义的态度重新审视中国历史,还原客观的中国历史(那时称“重建中…  相似文献   

8.
南高史地学派在学术上强调历史的因果规律,注重史学阐明义理是非的功用以及史学和地理学的联袂融合。基于此,他们在教学论上十分看重历史教育在促发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功用性,呼吁以严谨务实之态度来编撰历史教科书,注重历史教学方法的灵活生动,强调历史教育与地理乡土教育的结合。由此观之,在20世纪上半期的"新史学"历程中,史家的学术阐释和教育论说常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互渗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用什么理念来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一直是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新史学的角度来看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订,分析了日本帝国书院、清水书院、日本书籍新社2005年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在新史学应用上的亮点,并提出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当前历史新课标中所提倡的多元史观,是在坚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借鉴和吸纳了近年来兴起的一系列新的史学观念和理论,主要体现有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在复习备考中,历史教师应当重视对新史学观念的理解与运用,结合课程内容,渗透新史学观念,增强复习备考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中学历史教材为进行民族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提高认识,善于挖掘各种素材,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民族平等意识、维护祖国统一并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开放的民族意识等几个方面,努力培养中学生正确的民族意识;应改变过去划书、背书和纯粹的理论说教等灌输式教学方法,而采取联系实际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获得正确的民族意识的情感体验,从小牢固树立爱国、平等、团结和开放的民族意识,从而真正发挥历史学科以德育人、以史育人的独特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有的历史学的八个二级学科其畸轻畸重的问题明显。其中,纯粹的中国史有五个,加上其它二级学科中中国史的份额,总计占了六个。而纯粹的世界史只有一个,加上其它二级学科中所含世界史的份额总计也只有两个。但世界史研究的地区(陆地)面积是中国史所研究的地区面积的15倍,世界史研究的人口是中国史所研究的人口的四倍,世界史研究的海洋面积是中国史所研究的海洋面积的120倍。解决的办法是:设中国历史学、外国历史学、考古—博物馆学三个一级学科,这是最好的方案;或历史学下面只设四个二级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考古博物馆学。  相似文献   

13.
空间维度是历史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史家的空间观念是其历史观念的基础。中国传统史家的空问观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近代在外力与西学的双重作用下,它逐渐为“新世界观”所取代。空间观念的变化,意味着传统以天下秩序观念为依托的历史解释模式的危机,它引发了史学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世界历史叙事、历史科学观、自下而上书写民史等成为新史学思维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4.
计量史学与本土史学的疏离与我国史学的思维模式、史料特点等本土史学实际相关,与当代国外史学界的史学理念转向有联系。要借鉴西方史学转型的启示,促进我国史学学科内部以及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提升史家的智识结构,坚持本土史学科学化的学术品位。  相似文献   

15.
刘宋史学,是南朝史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中国史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刘宋时期,史学的多途发展格局得到了巩固和继续,以<后汉书>、<三国志注>等为代表的前史撰述取得了杰出成就,刘宋史学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的史学机构的设置,成为史学走向独立进程中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16.
Nation-states needed various ideological apparatuses when they wanted to eliminate traditional loyalties to the pre-modern era and establish a new superordinate identity. As frequently emphasised in conceptual discussions, two elements among these ideological apparatuses come to the fore: historiography and education. While social values that create a national identity have been constructed by historiography continuously from the past to the present, it aims at spreading such values through education. History education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se two concepts has occupied a privileged place in the nation-building process. The most concrete examples of this phenomenon are the developments experienced in the context of history teaching in Turkey from 1923 to 1938, also known as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The present study, using history textbooks, analyses changes in history teaching and expectations of it between 1923 and 1938, which were the most active years of the nationalisation period in Turkey.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historiography of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adopted an anthropology-based understanding in line with the conjuncture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s and that,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understanding, a national identity with ethnic,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 was intended to be promulgated through history teaching.  相似文献   

17.
姚永朴在民国初年参与编修清史,在北大教授史学课程,后其门人整理形成《史学研究法》一书。在新旧时代交替,政局变换,学制更新的社会背景之下,姚永朴史学实践与史学著作相结合。其在方法论上将刘知几的“史学三长”同姚鼐的“义理、文章、考据”相结合,在具体方法上,一方面继承中国传统史学考史、论史、重视史料的特点。另一方面在构建研究方法写作体系,部分结论的推导过程上也借鉴了归纳、比较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在编修清史上,对传统正史编写组织形式、体例变动、编修步骤这些问题也都有自己的认识与观点。在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上,在形式、内容和方法上也多有创新。  相似文献   

18.
李雪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1):107-109,123
当前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的是逻辑式组织方式.这种组织方式是不合理的,因为逻辑式组织方式是“学科中心”教育观的体现,使历史教材内容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并且,逻辑式组织方式违背了人的社会认知规律,造成了历史教学和历史学习的障碍,导致了历史教学目的难以实现.历史教材的编写应该从学生认识生活开始,以人的社会认知规律为原则、以逆时间顺序的方式编写.  相似文献   

19.
历史教育中的美育有着丰富的内容,它涵盖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形成一种具有综合特征的历史美。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在美育渗透中掌握几种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而且能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对此后国内西方美学史教材的编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表现之一是国内编著的西方美学史教材一直沿用叙述史的历史书写范式。这种历史书写范式在貌似客观公正的历史叙述背后隐藏着悖论,对美学教学和研究具有明显的桎梏性作用。西方美学史教材编著者应该根据史学理论的发展,从叙述史转向问题史,编写更多具有创新意识与理论反思品格的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