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傣族人民既信仰原始宗教,也信仰小乘佛教,在宗教信仰上形成了傣族信仰二元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傣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以西双版纳傣语地名为例,论述了傣族宗教信仰对傣族地名命名的影响。并通过佛教地名蕴涵的意义变化得出佛教是从勐海县传入西双版纳,然后在其他地区进行传播的,这一结论也与傣族历史和傣族文献有关记载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内蒙古地区、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基本上属于萨满教。信仰山、水、火、日月星辰等自然物,也崇拜灵魂、祖先和困腾。我国古代南方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各有自己的原始信仰和祭祀活动、宗教仪式。我国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和反映原始宗教的宗教节日、习俗、巫术、占卜以及禁忌等原始文化,由于国内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交流、吸收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原始宗教和文化。  相似文献   

3.
肃北蒙古人的先民大约从18世纪60年代起就陆续进入了今天的肃北地区。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他们借鉴吸收了周围诸多民族的文化元素,不断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文化特征。为了进一步认识扣了解肃北蒙古人文化在社会转型中的现状尤其是宗教文化的现状,笔者对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进行过扎实的田野调查。经调查发现当今肃北蒙古人社会生活中大量残存古老萨满教信仰习俗。并部分习俗与现令的佛教信仰交融为一体;除此肃北蒙古人佛教信仰的独具特色之处是其僧俗不分现象;另外如今肃北蒙古人信仰出现了多样化扣弱势化趋势便构成了他们宗教信仰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满族剪纸起源于满族所信奉的萨满教,最早是为萨满缉私服务的.萨满教造型艺术品,作为记录其宗教信仰的主要媒介,它不仅是其宗教观念的体现,更是北方先民智慧与审美文化的象征,是我们研究北方民族审美心理、造型特征的重要途径.本文涉及了以萨满教文化为载体的专门针对萨满教剪纸艺术造型与审美特征方面的形式美探析.  相似文献   

5.
文本提出要重视曲什曼遗址的复杂性:它既非单纯的遗址,亦非单纯的墓地;它的一些明显的仪式性建构的意义和内容,及相关联的对尸体的处理方式、特种的随葬品及与宗教信仰、习俗等关联的丧葬行为的遗迹,都等待细致入微的阐释。从宗教信仰的发展史上看,在流传新疆的古代宗教信仰中,拜火教是比较古老的一种宗教;它的流传,与操东伊朗语支语言在内的一些部族、部落在天山-帕米尔高原地带的迁徙有关。不过,早于拜火教被创立之前,从史前考古发现可知,一种通常被称作”原始宗教”的古老信仰——巫术和它的体系化的信仰巫教或古萨满教,根源于旧石器时代的自然崇拜的传统,在各古代文明中,已经广泛地流传了。在新疆各地的史前考古发现中,也有众多的巫术和巫教信仰的证据。在新疆发现早期拜火教考古遗存的意义在于:早于佛教传入之前,古代新疆地区即已形成多样化宗教信仰并进而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基础。这一局面与漫长历史进程中的部族-民族人口流动和丝绸之路商贸活动,是无法分开的。多元文化也为新疆古代各族居民带来了福祉和幸运。  相似文献   

6.
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逐渐丰富与发达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它曾经长期盛行于我国北方各民族。一般认为,萨满教起于原始渔猎时代。但是,直到各种外来宗教先后传入之前,萨满教几乎独占了我国北方各民族的古老祭坛。它在我国北方古代各民族中间的影响很深蒂固。直到后来,甚至在佛教或伊斯兰教成为主流信仰的我国北方一些民族当中,仍可明显见到萨满教的遗留。满、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蒙古、土、东乡、保安、达斡尔、维吾尔、撒拉、乌孜别克、塔塔尔、裕固以及朝鲜等民族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萨满教信仰活动。但是,相对地说,萨满教在科尔沁草原的东部蒙古,在三江流域的赫哲、在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以及在部分锡伯族当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继承。曾广泛流传于中国东北到西  相似文献   

7.
蒙古统治随着征服领域的扩大,开始接触到拥有各种不同宗教信仰的民族。在西域,为了利用宗教维护其统治,逐渐形成了各种宗教兼容并蓄,给予宗教僧人优惠与尊重、豁免宗教场所之赋税等宗教政策。但是,由于蒙古的法律(包括其习惯法),在许多方面与其他被统治民族,特别是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伊斯兰教法有许多不相融之处,产生了包括宗教矛盾在内的许多矛盾,使西域地区反抗蒙古贵族统治的斗争绵延不断。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宗教信仰种类多样化、覆盖地区广、信仰人数多、信仰较彻底的特点,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又是我国经济发展较缓慢地区。通过分析宗教与经济之间存在的联系,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与桎梏影响,为宗教信仰自由与经济良性发展寻求解决之路。  相似文献   

9.
由于境外意识形态强势渗透、边境民族传统宗教惯性的影响、高校信仰教育缺乏,对教育对象的人文关怀与尊重以及信仰生成性思维方式的缺失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云南边境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占有一定比例,并具有以下特点:宗教信仰呈多元化;宗教信仰低龄化发展的趋势;信仰宗教大学生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性。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宗教信仰存在的长期性、复杂性,创新信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扬弃民族宗教文化以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等,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培育健康的心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滇西北贡山县丙中洛乡中学生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分析当前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针对民族地区浓厚的宗教氛围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所产生不利的影响,提出对青少年加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科普知识等教育策略,并正确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教育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赫舍里氏是满洲"著姓"之一。有清一代,都英额地方的赫舍里氏涌现出重要的文化世家、人物,其代表为希福、额尔德尼"巴克什"家族。他们凭借语言、文学等优势,在绥服蒙古、创立满文、编纂典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清初政治文化建设功绩尤著。赫舍里氏的发展显示了清初统治者重视政治文化建设,以及满洲文化的特色与兼容性。而该家族的衰落,也正是皇权与世家大族之间力量失衡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宣化岗是中国伊斯兰教哲合忍耶教派的宗教活动圣地,它的兴建与埋葬于此的第五代教主马化龙有很深的历史渊源。背负"教主"和"贼首"双重身份的马化龙的历史际遇是伊斯兰宗教与中国社会发生的一场深刻互动,而正因马元章秘葬马化龙于宣化岗,并且据地复教,从此宣化岗便被赋予了独有的宗教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族危亡时期,康有为、梁启超基于特殊的政治目的,对孔子的教师形象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与塑造。康有为将孔子圣化为孔教教主,试图为托古改制提供合理依据,减少变法阻力。梁启超祛除了对孔子教师形象的宗教化和迷信化塑造,吸收西方理性思想,转而重新推崇孔子为道德、理性之师。在康有为、梁启超互为镜像的阐释下,孔子的教师形象呈现出宗教性与现代性相互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新疆地区民族众多,宗教信仰复杂,不稳定因素较多.清代新疆的官制和边吏素质对当时新疆的稳定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对清代新疆官制边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借鉴历史经验,制定相关政策,以促进新疆的稳定和发展.本文主要对清代新疆官制边吏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以期有助于相关研究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康区乃中原进入西藏的战略要地,该地区社会结构的重要特点在于政教合一,致使在当地设置的土司也必然具有双重的政治身份。清前期,朝廷曾在此实施过局部的"改土归流",然因其环境恶劣等诸多因素,始终无法在此大规模建构直接统治机构,为此只能继续沿用土司制度略加羁縻。1840年后,特别是20世纪初赵尔丰主持的康区"改土归流"时,英俄等列强觊觎西藏,诱使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与清王朝为敌,分裂祖国倾向日趋明显。清廷在西藏的经略决策不得不为之一改,必须凭借军事势力以对抗英俄的入侵。要军事卫藏,又不得不取道于康区,然该区土司割据,中梗于川、藏之间,致使西藏局势岌岌可危。如何经营西藏,以固川、滇、青屏障,成了当时国防之急务。为了巩固西南内陆边防,朝廷别无选择,只能在康区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此政策的推行为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做出了卓越贡献,进而也为民国时期西康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外来性宗教,基督教一直谋求向世界包括中国进行积极的传播。但它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由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性,在相当长时期内曾遭受着中国各阶层势同水火的排拒。近代中国历史上教案频发,民、教冲突是其主要因素,但从细节分析则各有不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天主教传入云南最早地区的昭通,也曾在晚清数十年内发生过三次教案。即以1862年发生的第一次教案来看,虽然事件并不复杂,也未造成人员损伤,但从案发到交涉,再到最后结案耗时绵长;从它的全过程来看,除了具有与当时其他地方教案的一些共性特征之外,也有其自身独特的地方。回顾这一教案,有助于补充昭通历史的某些细节。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部文学经典,《三国演义》的典范意义、样板价值及其历史影响,在清代小说中得到多方位的表现,该小说世代累积型的成书过程、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雅俗共赏的奇书风貌,决定了文本经典化路径的特殊性与多样性。文学、艺术、政治、宗教、民俗等领域均存在《三国演义》经典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法律与宗教、道德等作为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在历史上经历了由混合到分离的嬗变过程。在西汉中期的法制转型中,随着儒家学说定于一尊,被囊括在儒家思想之中的宗法性宗教对汉代法制产生了直接影响,赋予法律以神秘的力量,使汉代法制具有宗教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马艾 《青海师专学报》2011,(4):12-14,26
新式回民教育产生于清末民初,贯穿于20世纪上半叶,它既不同于清代以前的回民教育,也不同于解放后的现代回民教育,具有自己的特色:以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吸收了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上有少量的宗教知识课。新式回民教育是回族教育由宗教教育向普通国民教育过渡的一种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