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自然贴近作者感情,还可以锻炼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朗读是促进学生增强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一、引导学生读正确,把朗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二、入情入境后,训练语感,再有感情地朗读.三、美读课文,真切体验,赏读升华.四、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2.
朗读是英语学习中的一种基本技能,是学好英语的基础,良好的朗读能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良好朗读习惯和朗读兴趣的培养,同时还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朗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3.
运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亦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深入体会语感、语境、语意的优美。既然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指导朗读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对学生朗读应给予充分正确指导,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提高文学素养。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兴趣的同时,也要做到以读为本、读中悟情,以问促读、熟读深思,多措并举、激情引趣,从而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邓后龙 《教师》2019,(11):91-92
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对于视障学生来讲,视力的损伤及盲文摸读的特有方式,给朗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相对而言他们对朗读的渴望更强烈,听觉更专注灵敏,口头的模仿能力也更强。把握这些特点,在课堂上,多以读促讲,以读代讲,培养视障学生的朗读兴趣和习惯,使其掌握朗读的技巧,从而提高朗读水平,还学生一个真正的朗读天地。  相似文献   

5.
如何让小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作者从训练朗读基本功,范读激趣,朗读形式多样,表演读丰富学生语感,现代技术手段,学生读的入境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朗读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  相似文献   

7.
小学低年级是学习语言的初始阶段,而语言学习的四个维度都异常重要,即听、说、读、写缺一不可。其中,朗读作为规范日常用语的直接有效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读的过程也是大脑思考、组织语言的过程。但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通常比较注重手写练习而容易忽视朗读练习,这实际上对于规范学生的语言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小学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多多练习朗读,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朗诵水平作用很大。自实施新课标以来,朗读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已被当做一个重要课题。文章认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确定初读课文的感情基调;二是从品味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带着感受不断读好;三是从教师的指导意识入手,突出"读字当头"的理念;四是加大朗读训练的力度。抓好这四个环节,学生的朗读水平会迅速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9.
朗读是感知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朗读能领会词语含义,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要保证朗读时间。语文课应该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使之从初读、细读到精读,从初步感知、整体感知到深入体会。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教师让学生首先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大声地朗读重点段,在“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又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朗读,仔细揣摩。要讲究朗读形式。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设计齐读、小组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孩子们可以大声地读,也可以轻声地读,还可以圈圈点点地读;让他们把认…  相似文献   

10.
职业高中语文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据调查显示,职业高中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还有待加强,在语感、语音、停顿、断句等朗读技巧上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指导。在职业高中语文朗读中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教师应该怎样解决和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呢?本文将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抓好朗读训练的主阵地——课堂,不仅要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而且要有效指导朗读,读悟结合。丰富的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语感。家校互动读中生趣,增加学生阅读量。  相似文献   

12.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在当前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普通话水平低下,喊读、唱读、哼读的问题普遍存在。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普通话训练、朗读技巧的指导、朗读兴趣的培养等角度,分析了培养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王春英 《学苑教育》2019,(10):37-37
从古至今,我国文化丰富且具有内涵,这体现在教学中,语文朗读就变得十分重要。对于学生来说,自身具有良好的朗读能力,可以提高对所读文章的内在思想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但是,在当下出现有的学生不想读、不愿意读的情况,有的学生也不会读。特别是一些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学生更是在朗读的时候读不通、读不对。本文讲述如何更有利地指导学生去朗读,以及提高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牛晓东 《甘肃教育》2014,(22):54-54
正一、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认知规律的角度来讲,读应是学生最容易接受,最容易掌握的方法,教会学生朗读,让学生大胆地去读,去说,不但是学生学会知识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表现。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加强学生的语文朗读训练来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改善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成绩。二、朗读可以培养语感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能力。因为语感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刘俊 《中学生电脑》2020,(2):127-127
小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要积极朗读,敢于表达。目前在实际的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学生不敢张口读、口语表达能力不强、没有良好的英语朗读氛围、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简要论述了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创设英语朗读环境,培养学生听读习惯,丰富朗读训练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组织多种朗读活动,完善英语朗读评价,从而培养小学生英语朗读习惯。  相似文献   

16.
章小棉 《语文天地》2012,(16):31-32
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学生"读"的能力比较弱,学生朗读能力低下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成效提升的瓶颈。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应当得到有效培养,教师要结合教学工作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学生朗读水平。一、初中生朗读能力发展现状走进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可以发现学生的朗读能力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的朗读能力偏低。有的学生在读书时存在着唱读现  相似文献   

17.
侯红兵 《考试周刊》2014,(62):102-102
针对中学生学习英语难以入门,且部分中学生不开口读英语、说英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从培养学生朗读习惯入手:启发开口模仿说—朗读—大声朗读—快速朗读—自信说英语。通过对学生快速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在朗读方面都收获了许多。  相似文献   

18.
曾卫东 《教师》2014,(7):81-81
正一、阅读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在小学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朗读的要求是在保证读的准确性的基础上,要流利并且富有感情地朗读。小学阶段的朗读水平可以说是孩子语文技能培养的根基,然而朗读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朗读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师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互动,而且还能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的记  相似文献   

19.
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对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要重视朗读指导,培养他们的朗读习惯和朗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个人读、小组读、比赛读,课内朗读和课外朗读相结合等方式,让学生认识文本、走进文本、享受文本,让孩子爱上阅读。  相似文献   

20.
朗读能力的培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想学生爱上朗读,就要做到:一、变着法子让学生读。二、要让学生充分读。三、读要和评价相结合。四、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