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伶以嗜酒著名,其唯一创作《酒德颂》也以歌颂酒的品格为宗旨,实际上刘伶一生的主要行迹与《酒德颂》的主旨很好地诠释了酒在那个时代的特殊品格。  相似文献   

2.
刘伶简论     
学术界对刘伶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其言行的考察。本文则从刘伶的言行入手,探讨其言行中所蕴含的玄学意境,探讨《酒德颂》的文本思想内容及其对颂体文的传统写作规范的突破,刘伶从特异的言行到对《酒德颂》的创作,是对玄学意境和自由的追求,虽然在这过程中他有反抗、蔑视和讽刺世俗礼法及其代言人的行为,但这只是其实践和追求过程中造成的客观效果而不是他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3.
刘伶与酒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局多变并且战乱不断的时期,它的社会背景也十分的混乱和动荡.竹林七贤中刘伶是最酷爱喝酒的名士,他自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刘伶留下的诗文虽不多,但他所写的《酒德颂》却当之无愧称得上中国一千年前魏晋时期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4.
从白居易当时的思想状况和《醉吟先生传》中所写的内容看,他并末学成《五柳先生传》,而是自觉不自觉地走上刘伶《酒德颂》路子,成为它的嗣响。  相似文献   

5.
刘伶与同时代大多士人无论是在外在生活方式还是在精神上都有诸多契合之处。在时代环境之下,其内心亦有着挥之不去的苦闷,其诸多看来是有悖社会伦理之行为,实是内心不满于时代环境的外在表现,而这种不满更寄予其两百余字的《酒德颂》中。撇开时代原因来看,刘伶与其他魏晋名士亦有着内在的本质相似,他们共同开创了魏晋风流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正>一李密的《陈情表》自《华阳国志》和《晋书》收录,尤其是南朝梁萧统选入《昭明文选》以来,历代文章评点家均赞不绝口。北宋欧阳修、释惠洪《六一诗话·冷斋夜话》:"诸葛孔明《出师表》,刘伶《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李令伯《陈情表》,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1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读《出师表》不哭者不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并且《三颂》是有区别的,故而仅根据《毛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也”不足以说明三颂的各自特点。姚际恒先生在《诗经通论》中已经大致说明了这一点,“《大序》曰:‘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也。’孔氏曰:‘此特释《周颂》耳,《鲁》、《商》之颂则异与是。《商颂》虽是祭祀之歌,  相似文献   

8.
酒,晋代文人江统的《酒诰》中有段的介绍:"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汉代刘伶《酒德颂》如此描写,"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益之感情。"酒醉之后,放浪形骸之外,逍遥尘世之中。所有的忧愁苦恼,都变得那么微茫。酒成为鬼神之外,人们精神的又一寄托。1李白高兴时得意的酒  相似文献   

9.
《诗经》三颂皆可配乐,《商颂》、《周颂》又因其“主告神”而被奉为《诗经》中颂之正体,《鲁颂》则因其理性因素的加强而被视为《诗经》中颂之变体。前者在后世流衍为乐府中的郊庙歌辞等,后者则为后世与音乐分离而成为纯文本形式的颂体文学所仿效,而后世颂体文学又在名称、体制、内容诸方面和《诗经》三颂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赏读] 古来以一篇文章名世者,鲜矣。以歌酒之德而自颂独占晋文之杰者,当属刘郎一人。  相似文献   

11.
《诗经》"颂"诗名义考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颂"是《诗经》中的体式,古今无异议,也属于学术常识。但如果追究这一体式的本原是怎样的?却很少有人知道。可以《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为切入点,建立文化哲学的认识基础,对"颂"作为体式形成的文化本原作具体而深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2.
在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麓鱼窍峡中,壁立着一方驰名海内外的东汉摩崖石刻,这就是我国汉代三大著名摩崖颂碑"东汉三颂"中保存最完整的《西狭颂》。《西狭颂》全名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刻造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它刻在一块崖体凹进,表面平整的石壁上,长340厘米,高220厘米,上有"惠安西表"篆额,  相似文献   

13.
《桔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今就《桔颂》确为屈原之作、《桔颂》的写作时间、《桔颂》在屈赋中的地位三个方面作些管见,谓之“散论”,求正于方家。一《桔颂》是屈原的作品,关于这一点,已为自汉代至今的绝大多数研究者所肯定。但也有少数学者提出怀疑或异议,然而缺乏令人信服的根据。例如,闻一多先生在《论〈九章〉》一文中,怀疑《桔颂》与《息美人》、《惜往日》、《悲回风》四篇,是后人为求合“九章”九之实数而混入到《九章》名下的。主要理由是:一、《思美人》等三篇,其篇名均三字,“与《招隐士》、《哀时命》诸汉人作品之题名同风,盖亦汉人所沾”。二、“乱辞之  相似文献   

14.
《西狭颂》     
<正>【作品概况】《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惠安西表》。摩崖石刻。隶书。东汉仇靖撰刻并书丹。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刻,刻于甘肃成县天井山,记载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的历史政迹。宽340厘米,高220厘米,凡20行,共383字。《西狭颂》与《石门颂》《郙阁颂》同列为"汉三颂"。  相似文献   

15.
对传述史事的作用,古人有颂、鉴和博物的看法。《诗》中有《颂》。《诗序》说:“颂者,美圣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近数十年,人每以其为庙堂媚神乐章而少之。但从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  相似文献   

16.
《夜莺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代表作。《夜莺颂》自19世纪诞生以来就被广为传阅。中外译者曾用英、日、法、德、中和俄等在内的数国语言以全译、节译或缩译的形式将其译出。中外学者对其译本进行过很多研究,但是从"三美论"视角对其译本进行对比研究的很少。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为理论基础——诗歌翻译要体现"意美""音美""形美"——对查良铮先生与朱维基先生的《夜莺颂》译文进行系统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甘肃教育》2007,(9X):F0003-F0003
《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成县以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麓鱼窍峡中。《西狭颂》摩崖石刻镌刻于东汉建宁四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俗称“黄龙碑”,别称“惠安西表”,是汉代《石门颂》《甫阁颂》《西狭颂》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摩崖石刻。  相似文献   

18.
苏教必修三《祖国山川颂》是根据黄药眠先生的《我爱我们的祖国》一文改编而成的,但原文不是成篇的著作,而是一些短句的集合,统一的主题就是“我爱我们的祖国”。因原文不成篇,故改编后的《祖国山川颂》就出现了主题的游离和结构的散乱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教师颂     
《教师颂》是一本歌颂人民教师的小说、散文集,系从《人民文学》、《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精选而成.书中王蒙、方成、韩少华  相似文献   

20.
从《橘颂》到《圣主得贤臣颂》,颂体经历了由自发创作到受命撰写,由依附诗、骚到独立成文的历程。由于王褒的努力,颂体从诗、骚中解脱出来,独立成体,《圣主得贤臣颂》标志着颂体正式成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