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台湾“解严”前,汤志钧的戊戌变法研究著作即遭到台湾出版商翻印,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其研究的学术市场。他还有机会在境外参加学术会议之际与台湾学者接触。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后,台湾学者慕名访问了汤志钧并向台湾学界介绍了他的学术研究及其治学历程。1992年3月,他应邀担任台湾东海大学客座教授,成为两岸直接交流以来第一位于台湾高等学校讲学的大陆历史学家,在两岸史学交流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之后,他的多种著作在台湾获得出版,促使其于1997年再度赴台讲学。据1998至2021年台湾硕博学位论文中征引汤志钧著作情况显示,汤氏整理的康有为、章太炎等史料集和他的经学史、戊戌变法研究,最受台湾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2.
1949—1978这30年间的港台红学作为红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一种异于同时期大陆红学的新姿态兴起并发展起来,散发出缤纷色彩。从纵向上看,港台红学经历了逐步兴起、全面拓展、趋于成熟三个阶段;从横向上看,索隐派、考证派、小说批评派各自为营,展开论争,在交流中共同提高。港台30年红学研究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经验教训,为今天港台与大陆的红学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隔绝了30年以后,从1979年起,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对台湾文学的评论和研究已成了一门“显学”,至今已有多部台湾文学史,并有专门的台湾诗歌史,台湾小说史和台湾散文研究著作。但是,也许是研究者的忽略,也许是资料难以搜集,也许是因为工作量太大,对台湾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文学,或者干脆不作论述,或者只在专著中略作评论,因此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对台湾通俗文学的情况,还是若明若暗,并不怎样清楚。方忠的《台湾通俗文学论稿》则对台湾通俗文学作了全面、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资料翔实,观点新颖,为台湾文学研究作了一项拓荒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当代台湾学者的西方哲学研究 ,是近代以来西方哲学东渐的继续。本文从不同时期西方哲学的引介学与研究、综合性研究及其成果、中西哲学比较与会通研究等几个方面阐明了当代台湾学者的西方哲学研究后 ,还论述了台湾学者研究西方哲学的特点 ,以及西方哲学在当代台湾传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墨人本名张万熙,1920年生,台湾著名的作家、诗人和学者,热爱民族文学遗产,于《红楼梦》深有研究。60年代出版红学专书《红楼梦的写作技巧》,其后又发表《论曹雪芹思想与〈红楼梦〉的写作技巧》等论文。墨人称《红楼梦》为“空前的文学巨著”,属于世界上最伟大作品之列,特别强调它可贵的民族特色和不朽价值;本文还介绍了他对红学研究存在问题的批评,以及红学研究应“回到文学本身上来”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小说作家由于有创作经验及天然的关注作品的生成,在红学研究上有独特贡献。但他们的研究仍要与当代的其他红学分支合流,与近百余年来的红学研究成果接轨,方能开拓出一个新的红学分支——“生成红学”。因之,有必要呼唤“生成红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7.
崛起于 70年代中期的台湾报导文学以其积极的认识功能、沟通作用和参与精神应和了当代台湾读者关注现实的强烈意愿 ,并以揭露黑暗的胆识、批判社会的锋芒、摞索人生的执著确立了自己的文体品格。与大陆报告文学相比较 ,具有有益的经验互补价值。  相似文献   

8.
1683至1895年间,许多清代大陆进士在台湾任职,他们在捍卫台湾领土主权;为官清廉,科学整顿台湾社会次序;任官教职,热心办学;实施农业减税政策,推动农业发展;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促进土族民族与汉族融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清朝康熙皇帝统一台湾政策与军事将领施琅对台湾的收复;康熙时期农业、矿业众多行业的发展,为清朝治理台湾,提供了经济实力;清代大陆进士在去台湾任职前,均有在大陆内地任职的丰富经验等,系清代大陆进士在台湾任职时能发挥积极作用之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台湾的家庭教育发展迅速。理念上吸收了国际上最新的理论成果,以亲职教育取代传统的家庭教育;政策上,对教育内容、工作人员、活动经费都有非常细致的规定;实务推展方面,从学校和社区两个层面开展工作。因此台湾的家庭教育有着系统和稳步发展,值得大陆家庭教育工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10.
1949年后,两岸的文学发展都或深或浅地受制于政治局势和意识形态,在政治敌对的敏感年代里,关于对岸文学的研究,同属两岸学界的禁区,唯有背景特殊的学者能有机会接触限阅资料,并在政治思想"正确"之前提下,展开相关论题的研究.1980年代以来,大陆进入新时期,台湾政治解严,大陆对台湾文学的研究得以快速发展,但是台湾对大陆文学的研究,却因政治局势和社会环境的局限,在1990年代中的高峰后未能继续开展,以致多见对于个别作家作品的"点"的研究,较少以历史脉络贯穿文学演变、思潮流派等的"线"和"面"的文学史论述.因此,应当在现有之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台湾的大陆当代文学史研究,并透过台湾的论述视角,凸显当代文学史议题,并勾勒台湾的大陆文学研究历程.1960年代以来的台湾关于大陆当代文学史的研究走向为:1960-1970年代,以反共思想教育为前提,高举三民主义、复兴中华文化的族帜,着重中共文艺政策和文艺整风的研究;1980年代,延续由政治观点研究大陆文化和意识形态,将中共文艺视为中共研究的一隅,除了文艺政策和文艺整风的主流研究之外,开始出现对伤痕文学和地下刊物的探讨;1990年代,解严后的研究成果逐渐浮现,研究视角由政治转向文学,并在文学研究者的参与之下,形成研究高峰;2000年以来,由于"本土化"、"去中国化"的效应以及两岸关系的低潮,由于缺乏官方的支持鼓励,研究者纷纷转向其他领域,也少见研究新人加入,以致研究热潮退去.但在2002年以后的学位论文中,开始出现关于两岸文学关系、文学交流、比较文学等的研究,透露出新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1.
胡文彬先生的红学著作向以短小精粹、言之有物、贴近文本、贴近读者见长。其新著《感悟红楼》是这种研究方向的代表。面对目前存在的将《红楼梦》研究泛娱乐化、非文学化、非学术化、神秘化的倾向,我们应该提倡胡先生这种"辅导读物"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台湾和香港,张謇的著作被先后出版和重印。在台港学术界,对张謇的思想及其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的活动,所从事的工商业等,不断地续有研究。这些研究常常展示了不同于大陆学术界的探索重心和别样视野;而早年迁居台港的张謇的一些亲朋乡党、门生故旧或其同时代人留下的对张謇及其事业的记述和有关文物,也可补大陆史料的阙如。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有关台湾的空间想象非常少。在台湾的叙述方面形成了"宝岛"与"魔窟"的并置,让大陆读者形成了对台湾的最初想象。文学中的台湾想象增强了大陆读者对台湾的认同感,减弱了大陆读者对台湾的陌生感。  相似文献   

14.
台湾学界对于大陆近20年来西方哲学的研究,除了关注其出版的译著,主要评述了有关康德、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这些评述表现了学术旨趣和现实关照的并重。  相似文献   

15.
红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着相当多的误区。在索隐、考证、评论这“红学三派”中,索隐派极容易误导读者,考证派有贡献也有局限,评论派则代表着红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的红学热引人注目,其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只有认真从学术史角度对红学加以反思和清理,客观评价红学的历史与现状,《红楼梦》研究才会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红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着相当多的误区.在索隐、考证、评论这"红学三派"中,索隐派极容易误导读者,考证派有贡献也有局限,评论派则代表着红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的红学热引人注目,其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只有认真从学术史角度对红学加以反思和清理,客观评价红学的历史与现状,<红楼梦>研究才会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7.
吴颖是当代国内红学研究颇有影响的人物,尤其是有关当代红学史批评。其红学研究成就主要集中在:1.对产生于“文革”“评红热”并广泛流行的“三说”进行澄清、反拨;2.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批俞运动”的整体上基本否定的重新评价,对后来那场批判运动的一些既得利益者刻意维护批判运动的“理论定势”的理论观点的批评、驳斥;3.力图校正红学研究的方向,使其从以研究“典型环境”和诸多“钻牛角尖”的“外学”研究为主回到以《红楼梦》文本研究和典型人物研究为主的轨道上来。这是当代红学拨乱反正的艰难历程。吴颖是国内较长时间跟踪研究这个方面的最有代表性、成就也相当突出的学者。  相似文献   

18.
25年来,内地学者在作家作品、流派社团、理论批评、史料整理与文学史、思潮史等多个方面,对台港文学进行了持久、广泛的研究,成绩显著。但作为一门新学科,尚需填补空白,深入开掘,加强史料建设,以使台港文学研究进入相对稳定与更加学术化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1946年~1949年台湾学生求学祖国大陆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胜利后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不少台湾学生抱着了解大陆、学习知识、报效国家的愿望 ,选择到大陆求学。来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大都具有优良的民主传统 ,学生思想较为活跃 ,加之在大陆接触到了与日据时期奴化教育性质完全不同的教育 ,形成了矢志不移追求真理的信念。台湾学生求学大陆是台湾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后 ,在教育方面与祖国大陆再次交融的具体体现 ,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相似文献   

20.
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 ,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和相同的语言与思维方法。台湾高等职业教育比大陆起步地早 ,它所遇到的和它的发展方向都值得我们借鉴。因此 ,分析台湾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探讨解决的办法有助于大陆地区克服高等职业教育遇到的困难和掌握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就以这一基本思路 ,对台湾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