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俗赋研究》以敦煌俗赋为起点,抓住其“韵诵”的特征,观澜索源,对先秦以迄魏晋六朝的各类文体详加考辨,竭泽而渔地搜罗保留其中的俗赋,并能条分缕析,对前人诸说,多有补充发明,对俗赋的渊源问题做了很好的回答。  相似文献   

2.
对先秦的论辩类俗赋和与之相近的作品进行了钩稽 ,对其文体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当时社会上争奇斗胜风气的盛行导致了客主论辩俗赋的产生 ,韵诵是其主要传播方式 ,文体上整齐和谐的节奏和韵律是这种传播方式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早期作为文体的“赋”都写作“傅”。傅,相也。古代乐师为瞽者,扶助乐师者为相。“相”除了扶助乐师、携带乐器之外,还要参与演出中的应对活动,相当于现在的报幕员。报幕的声音,不同于歌,而是另一种富有节奏感的朗诵,汉代人“不歌而诵谓之赋”,正是从这里来的。赋同其它文艺形式一样,最初都是由下层劳动人民创造并在人民中间口耳相传着,它是由口传文学发展而来的书面文学。近百年出土的西汉到宋初的俗赋,其类型可大致区分为故事俗赋、论辩俗赋、歌谣体俗赋3种,文章用赋的这3种类型和文体标准对照考察先秦时期的文献,钩稽出了53篇先秦的赋或带有赋体特征的文献。  相似文献   

4.
俗赋的传播方式大致有两种,即口头传播和文字传播.先秦时期,民间俗赋以口头语言为主要媒介并辅以各种非语言因素进行传播.文字应用逐渐普及和印刷术发明之后,文字作为主要传播媒介及其书写、传抄、印刷等手段的应用促进了文人俗赋的传播.早期的人类传播基本是一种自发行为,大多是小范围的无序传播,又缺乏保留影像的技术手段,因此民间艺术形式的口头传播方式直接造成了保存信息的困难,易于流失.民间俗赋在口耳相传的时代,人们对文字的使用尚处于低级阶段,早期的民间俗赋可能只是人们用以娱乐的"话语游戏",而民间俗赋的创作者和传播者(韵诵表演者)大都来自乡野,所以不太可能把自己的口头话语付诸文字,同时也缺乏保留自己话语成果的意识.以文字为主要传播方式流传的文人俗赋文本,也由于各种历史因素难免流失的厄运.文人俗赋散佚的原因大致有三点,即正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排斥;统治者"焚书"和战乱毁书;皇权统治下的"文化清剿".  相似文献   

5.
贾谊是西汉初期赋家,现存赋四篇,通过对其用韵的探析,归纳系联出16个韵部,并与王力先生考证的先秦音系对照,可知贾谊赋与当时的语音情况吻合。他的赋作换韵频繁,隔句押韵,韵句为主,散句为辅,韵脚字不一定是末字,贾谊还尽力把韵部按照平仄以类相押,"真"部和"文"部还可通押。以贾谊辞赋为代表的西汉辞赋在押韵方面无疑处于正在发展但尚未完备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创作了一种用嘲谑的态度、通俗谐趣的语言描写人或物的赋体作品。韵诵是其主要传播方式,文体上整齐和谐的节奏和韵律是这种传播方式的反映。它们属于俗赋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论及先秦赋,有的将《楚辞》中包括《天问》《九歌》在内的全部作品皆划入其中。论及赋的源头,有的认为来自行人辞令,而大部分是据“赋者,古诗之流也”及“赋者,铺采摘文,体物写志”的概念空泛加以推论。本文认为应根据已定型的汉赋的几种体式,分别探讨其源头。实际上骚赋、文赋、诗体赋和俗赋在战国之末都已形成。屈原在西周末年以来诵诗的基础上,吸收楚民歌的特征创造了骚赋和诗体赋。作为赋的主体的文赋,过去学者们或以为出于诸子,或以为出于行人之官,实际上其文本来自议对和行人辞令,但由应用文字而转变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同瞍隙的赋诵活动有关。是瞍朦选择有意义的议对和辞令。整齐其语言,使之更便于赋诵,从而促成了赋这种文学体裁的产生。除文献记载之外,先秦时较早的赋体作品中常以师旷为主要人物,也说明这一点。俗赋的题材则取自寓言和传说故事,它的形成同以表演、说笑愉悦人主和贵族的俳优有关。战国时淳于髡所编《晏子春秋》中有不少近于俗赋的作品,有的甚至传至汉代以后,在唐代俗赋作品中也得到反映,便是证明。瞍隙和俳优是先秦时代的专业文艺工作者,他们对赋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论及先秦赋,有的将《楚辞》中包括《天问》《九歌》在内的全部作品皆划入其中。论及赋的源头,有的认为来自行人辞令,而大部分是据“赋者,古诗之流也”及“赋者,铺采摘文,体物写志”的概念空泛加以推论。本文认为应根据已定型的汉赋的几种体式,分别探讨其源头。实际上骚赋、文赋、诗体赋和俗赋在战国之末都已形成。屈原在西周末年以来诵诗的基础上,吸收楚民歌的特征创造了骚赋和诗体赋。作为赋的主体的文赋,过去学者们或以为出于诸子,或以为出于行人之官,实际上其文本来自议对和行人辞令,但由应用文字而转变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同瞍朦的赋诵活动有关。是瞍朦选择有意义的议对和辞令,整齐其语言,使之更便于赋诵,从而促成了赋这种文学体裁的产生。除文献记载之外,先秦时较早的赋体作品中常以师旷为主要人物,也说明这一点。俗赋的题材则取自寓言和传说故事,它的形成同以表演、说笑愉悦人主和贵族的俳优有关。战国时淳于髡所编《晏子春秋》中有不少近于俗赋的作品,有的甚至传至汉代以后,在唐代俗赋作品中也得到反映,便是证明。瞍曚和俳优是先秦时代的专业文艺工作者,他们对赋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史记·龟策列传》所载宋元王与神龟的故事,来源于先秦,用对话体和四言韵语写成,是典型的俗赋体制,是古代巫师占卜时招揽生意、诱导听众的讲诵之词。由于敦煌出土了俗赋,学术界始有"俗赋"之名。但其体制却早见于汉代,近年出土的西汉《神乌赋》即其典型。敦煌《燕子赋》,《韩朋赋》的源头不但可以追溯到西汉,而且可以在先典文献中找到一些情节单元。  相似文献   

10.
敦煌俗赋与敦煌当地民众存在着密切关系。敦煌俗赋写本的题记可说明部分俗赋由学郎书写,与文本字迹不同的题记显示十世纪的敦煌存在传阅俗赋的事实。与敦煌俗赋抄写于同一写卷、字迹一致的蒙书等文献暗示部分俗赋具有与同抄文献相似的性质,是当地民众的通俗读物。见于写本余白的俗赋标题、俗赋残句等写卷杂写,又可表明敦煌民众存在阅读、背诵俗赋的行为。敦煌俗赋写本不仅是文学作品或"讲诵底本",它还是敦煌民众日常生活中常读常诵的教材,是其文化接受活动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崇祯本对词话本中的赋体文学因素进行了颇具色彩的二度创作。本文以词话本为底本,通过对崇祯本删除赋、新增赋和共有赋的分析,揭示出伴随小说发展,以赋为代表的它类文体在辅助小说创作中所呈现出的规范化和雅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界关于刘咸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史学、目录学等方面的成就,然而其著作中含有大量的文学评论文字,其中赋论资料较为丰富。由于散见于各书,以致其赋论思想迄今无人论及。其赋论思想包括赋体的界定、前人赋论之辨析、历代赋家赋作之评议、关于赋体分类之溯源及流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我国"赋"源远流长,汉赋是我国赋体文学的源头,更是我国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期间经历了汉大赋、魏晋抒情赋、唐代律赋和晚唐小品赋、宋代的文赋等成就卓著。元科举不兴,明八股取士,但文人赋作仍有很多。尤其明末清初一批抨击阉党乱政、反对异族入侵和清末富有爱国情怀的赋家和赋作,更加拓展了赋的题材和内容。明清已还,赋论和赋集渐多,为研究辞赋奠定了基础。汉赋繁盛乃盛世必然。21世纪初,正逢盛世,新赋创作蔚为壮观,但是作家的国学修养、作品的思想深度、创作技巧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要向以欧阳修和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赋作家和文赋作品学习。  相似文献   

14.
以北方游牧文化为主体文化的金代,其诗派的发展与嬗变各具特点。金初的"借才异代派",主要由一些身处异国的"望乡诗人"所组成,浓厚的"南恋"情结,构成了其诗歌最为明显的特点。崛起于金中期的"国朝诗派",为金代文学的真正代表者,其诗歌的风骨与气派,大都具有鲜明的北方文化特征。以元好问为代表的"金末丧乱诗派",目睹了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因之跳动于他们诗歌中的脉搏,几乎都与这一历史事实密切相关。而其"丧乱诗",则可与杜甫"三吏"、"三别"等"诗史"之作媲美。  相似文献   

15.
鸠摩罗什和严复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翻译大家,其译文各具特点。时代较早的鸠摩罗什译文比较直白,时间靠后的严复译文反倒典雅。本文指出,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两位翻译家对读者的关照。翻译理论上,两位翻译家都注意到了要让读者更好地接受译文;翻译方法上,两位译者都各尽所能,照顾了心目中的读者;译名的厘定上,两位翻译家对译名的态度十分认真,采取多种方法,让读者理解源语的内涵。两位译者对读者如此关照,自有其深刻的原因。他们都有着强烈的翻译目的,原意让读者理解作品内容;他们面对的是不同的读者群,因此译文文风各异,两位译者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因而能自由地操控自己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杜甫在诗中曾大量吟咏《文选》作家作品。对这些作家作品的吟咏,关涉杜甫对他们的情感认同、相关作品的具体评价;同时,也反映出杜甫文学史观与《文选》编者文学史观的某些契合。  相似文献   

17.
东晋南朝望族琅邪王氏作家大多博学能文、多才多艺,善于运用辞赋的形式表现作家的艺术体验;受家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不少作家具有主动献赋、润色鸿业的赋颂意识;琅邪王氏辞赋创作具有渐趋整炼、益事妍华、丽而不淫的发展趋向。琅邪王氏的辞赋创作显示出东晋南朝时期望族心目中对辞赋文学正宗地位的重视及对辞赋文学唯美之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北宋辞赋继承唐赋基础而又青出于蓝,名家名作迭起蜂出,辞赋作品中,呈现出一种尚雅情结。本论即从该点出发,从对"雅"涵义的界定入手,继而深入探讨北宋文人辞赋尚雅情结的多重表现(包括文人的内在心理和外在创作),并以众多代表性辞赋作家和代表性辞赋文本为例,力证其作品中的尚雅情结,文末则意在探讨北宋辞赋家尚雅的多元因素。  相似文献   

19.
史华兹与黄克武:严复思想研究的两条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严复研究在意识形态及海峡两岸现实需求的感应下,学人参照历史,将现实的影子照在严复的身上,比照严复在晚清社会将西方学者的思想理念投影到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图景中.历史与现实的反衬在思想史研究上特别有魅力.鉴于此,解读严复译著,一直是思想史、学术史的热点、难点.史华兹的宏观探究与黄克武对严译《群己权界论》的个案探讨实际上是严复思想研究的两条路径,两者的重叠与分歧反映了研究者的现实感、学术时空及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与对严复译著文本的解读存在着制约及促动的内在联系.研究者与文本解读的距离昭示的学术得失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20.
浙东学人仇兆鳌,一生参与文史哲研究,然知其名者特重其《杜诗详注》。《杜诗详注》乃清初杜诗研究之集大成著作,其诸多研究成果为后人仿效,而理清仇兆鳌的其他著述,当对研究《杜诗详注》成功的原因甚有帮助,故梳理仇兆鳌史部、子部、集部的著述并进行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