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贺祺  张坤 《今传媒》2013,(1):135-138
从"躲猫猫"到"我爸是李刚",这种产生于新闻事件并流行于互联网的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意见表达和对于社会参与的公共平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网络使用者也会将网络流行语带入现实社会中并进行传播,这使其不局限于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也发展到社会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上。这样的传播过程既可以对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进行创新和评价,同时也可以对其社会意义进行判断。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的调查,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表现出来的新闻性、态度性、娱乐性和流通性反映出了网络使用者和非网络使用者对于新闻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2.
金晶 《新闻传播》2012,(9):121-122
作为一起典型的群体性恶搞事件,"杜甫很忙"构成了中国网络亚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范本。本文运用表征理论对"杜甫"文本中的符号进行解读,认为恶搞虽能体现青年学生一定程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这种创意停留在复制、拼贴商业文化符号的较低层面,缺乏反思和建构,如不加以正确疏导,势必影响年轻一代的文化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也得到迅猛发展,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网络流行语的背后都隐藏着新闻事件,而任何新闻事件都有可能产生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对于新闻事件的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网络流行语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可以加速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甚至会对新闻事件的走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新闻工作者不能为了提高新闻事件的浏览量盲目使用网络流行语,必须保证网络流行语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网络流行语"为你打call"现已在网民中广为传播,截止2017年12月37日,"为你打call"一词百度搜索结果为314万条,在网络空间和线下生活空间中使用频繁。"为你打call"作为网络流行语,其本身是网络文化的一种体现。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对网络流行语"为你打call"的产生和传播特点进行系统分析,探究其传播特征和对社会的影响效果。同时希望能够窥斑见豹,为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网络流行语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伟娜 《新闻窗》2013,(2):64-65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网民们大量对其进行使用,但是网络流行语并不完全依附于网络,很多当红的网络流行语也会由网络传播向现实生活进行渗透。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大多是因为一个公众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或热点话题。如:2012年的网络流行语“元芳,你怎么看”虽然源自几年前的一部电视剧,但是这句话的真正走红还是缘于一起网络事件。  相似文献   

6.
面对当下网络流行语给人们造成的“符号围困”窘境,本文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出发,对网络流行语的消费符号属性进行确证,解读其生产与传播过程的消费循环本质,并进一步对网民、平台、主流媒体三方主体参与网络流行语生产与传播过程的动因进行分析,最终为网络流行语的合理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晶  苗艳 《中国传媒科技》2013,(12):135-137
"杜甫很忙"是产生于新浪微博上的一次网络恶搞现象。2012年3月以来,关于高中语文课本《登高》一诗上杜甫的一系列涂鸦图片在新浪微博上被疯狂转载,使得生活在1300年前的诗圣杜甫突然变成了"网络红人",其随后所产生的商业利益也日益被广大商家发掘并利用。究其本质而言,"杜甫很忙"不仅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网络热点话题,更是新媒体背景下一场最新的大众狂欢文化。新媒体背景下的狂欢文化能够让受众从对大众文本的再创造中建构出大众意义和大众快感,从而抵制或规避文本本身所代表的支配力量,制造某种符号民主;它能够起到一种类似于"安全阀"的作用,不满的情绪一旦在嬉笑怒骂的狂欢文化中被释放出来,实际上可能会加强正常的社会秩序。简言之,新媒体文化是一场全民性的符号消费运动。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非语言符号在新闻传播中的出镜率其实与语言符号相比并不逊色,但在新闻传播界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新闻传播尤其是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非语言符号使得某些通过语言表达显得力不从心的信息可以利用非语言符号进行补充,使语言符号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与语言符号一起完成新闻事件和新闻信息的高效率传播,笔者就其特点以及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加以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管静 《东南传播》2018,(7):73-75
自媒体时代,网络流行语的全民参与、众声喧哗带来的是大众一次次的话语狂欢。网络流行语的变迁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大众文化利用网络环境的自由、开放、多元等将传统的语言移植到网络平台上,而网络流行语的网络化加工、创造性继承、互动性传播也使得这种全新的文化比传统的大众文化更具备传播力、号召力。从符号学视角对网络流行语进行解读首先应该明确其概念,通过分析几个相类似的概念与网络流行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防止概念混淆。网络流行语从小众文化群体走向大众文化群体是标出性的历史翻转,而翻转的背后是网络流行语对大众文化特征的逐渐继承。为了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大众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心态和认知,本文从符号的伴随文本语境、编码方式、表达方式、解码方式、衍义方式五个角度解析网络流行语的大众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严励  邱理 《当代传播》2015,(1):41-43
网络流行语在反应网络舆论、建构流行文化的同时,经历着从流行语向话语的转向。网络流行语话语建构的根本原因是传播机制及传播技术的变迁。网络话语的建构过程是网络流行语从符号替换向符号重构过渡、从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演进的进程。话语作为网络流行语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其重要的前提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平台为网络话语的建构提供特定的社会性语境。如今,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话语平台呈现出了民主化趋势,同时也呈现出了社会性话语建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新生代网络流行语与传统流行语的区别,并对新生代网络流行语表现出的现实象征性、衍生推广性、隐喻性、周期性,以及网络流行语彰显出发展趋势和意义进行符号学解析。  相似文献   

12.
魏旭 《青年记者》2008,(14):40-41
任何一本有影响力的时事生活类杂志,都会把"新闻性"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报纸、网络等传播周期短的媒体相比,杂志这种媒体类型在新闻的时效性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但是,"新闻性"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和作为新闻受众的人分不开的,从人的角度去揣摩"新闻性",就会发现,这个概念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而不单单是指最新、最快的事件性或者实体性新闻报道.因为,按照施拉姆的观点,人对新闻性的需求,往往是一种对于生存环境的评估性追求,是为了进行一种自身关照,人们会为了这个目标而从这种意义上去了解身处社会的最新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按照语言符号以及非语言符号这两大分类对“网瘾之戒”中的镜头进行实例分析,研究人物话语所代表的语言符号以及人物表情代表的非语言符号所传递的意义,并且通过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研究,探讨电视新闻文本是如何将其要表达的意思传递出来与大众沟通的. 本文实例分析“网瘾之戒”中“被访者镜头+空镜”“被访者镜头+记者镜头”“被访者镜头+被访者镜头”这三种镜头组合方式的运用,从镜头内部以及镜头之间的联系剖析其产生的效果和传递的符号意义,从而发现不同组合方式在传递符号意义时的不同侧重点.  相似文献   

14.
刘伟男 《今传媒》2013,(4):102-103,105
“杜甫很忙”是指2012年3月风靡网络的杜甫涂鸦事件.自第一张杜甫涂鸦组图出现在新浪微博之后,微博管理组将其置顶为微话题,顷刻之间,“杜甫很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杜甫很忙事件的走红到底是出色的网络营销,还是一次偶然的网民狂欢,其间又是否存在规律性.以上这些问题,让我们通过对事件的传播学解读揭开其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5.
沈东 《传媒观察》2013,(2):33-35
在符号学概念的引领下,笔者试从报纸视觉符号的传播语境出发,通过近期新闻报道案例分析,以此来探求其传播手段的生动性、多样性、互动性,进而达到新闻传播信息既丰富又精准的宗旨。文章分别从符号概念、多彩语境、视觉结构、符号诠释、意义构成等五个方面分析论证,从中找寻报纸视觉符号传播语境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陈万怀 《新闻界》2013,(17):47-50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传播,也是一种特定的社会传播现象。网络流行语汇集了某个社会时期或阶段公众的集体记忆,获得了集体的认同,并借助网媒进行话语的扩张,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象征符号。本文基于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语境,对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范式与社会传播意义进行解读,为认知与把握当代社会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7,(3)
网络表情作为非言语符号的重要形式,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一直承担着辅助交际作用,而在"一图胜千言"的视觉传播时代,网络表情因信息含量大、传播渠道广、用户喜闻悦见等特征而在各大社交媒体中广泛运用,使用频次不断飙升。本文从非言语符号出发,分析了网络表情的发展演变,并从信息传递、情感表达、娱乐宣泄、场景搭建、隐喻认知和个性彰显等六方面探究非言语传播学视角下网络表情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8.
陈盼盼 《东南传播》2014,(11):37-39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婚纱照的风格也越来越多样。近年来,"反串婚纱照"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前卫的符号消费,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本文主要从视觉符号的角度对反串婚纱照进行解读,分析人们对此的消费心理,以及它所暗含的深层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关于其流行原因及形成机制的探讨成为重要议题。相对于汉字符号,作为"年度十大流行语"的"skr"一词具有其独特的类型和流行机制,分析以skr为代表的外来流行语流行的原因,以便能对这一类流行语有更深入的认识。本文首先梳理了"skr"的演变与其常用意义,在此基础上,以符号的理据性为分析框架,系统考察了"skr"得以广泛传播的内在机制。文章发现,"skr"一词之所以能够流行,在于其在语音、形态与语义几个方面具有较强内在理据性:语音方面表现为同音节谐音、数字谐音和方言谐音;形态方面表现为其符号理据和缩写理据;语义方面表现为该词存在着隐喻性的跨域投射。这些内在理据使得"skr"一词形式上更加形象、含义更加丰富、特征更加新异鲜明,易于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20.
流行语根据流行媒介的不同可分为书面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和口头流行语。书面流行语主要流行于主流媒体,具有庄重、简明、严谨、规范的语体特点;网络流行语盛行于网络,具有非规范性和新颖性等语体特点。除此之外,两者的区别还在于书面流行语流行的往往是事件和现象本身,其形式和意义都很稳定;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往往是一种情绪,其语义和形式都会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