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9 毫秒
1.
经济发展建立在消耗资源的基础上,社会持续发展带来能源开采和利用,造成现在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根据世界能源机构2012年的分析数据显示,世界石油、天然气、煤、铀的剩余开采年限仅为45年、60年、230年和70年,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同时,传统化石燃料的使用产生大量温室气体,从而引发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现象,以及雾霾灾害天气的频频发生;化石燃料中的杂质燃烧后向大气中释放氮、硫等物质,影响环境健康,打破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一、从评析《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构想说起能源和环境问题尤其是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日益紧缩的瓶颈。为了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先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人们提出了不少关于能源发展战略的构想和建议。然而,迄今为  相似文献   

3.
能源约束与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建格  薛惠锋 《资源科学》2008,30(2):199-205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约束矛盾的有效途径。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是指经利用消耗后可以不断得到补充、“再生”的能源。这类能源有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潮汐能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科学地开发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能源约束和环境压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本文重点对以下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的能源约束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指出化石能源面临枯竭,不足以支持我国经济增长的事实;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得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可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卖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结论;分析了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解决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煤炭能源优化利用中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煤炭的战略地位和利用背景1.1 21世纪内世界化石能源状况据1993年6月英国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统计评论》的数据,21世纪内除煤以外的主要化石能源资源行将告罄(表1),因而煤的战略地位将日益突出。近40年来,煤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虽逐渐下降,但近若干年又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生物质能源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生物质能源概述 化石资源的过度消耗引发了能源和环境危机,寻找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品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生物质能源环境友好,可再生.  相似文献   

6.
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加快能源转型是中国实现经济绿色增长的必然途径,而技术创新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阐述了能源转型的内涵,提升能源效率,节能降耗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发展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替代不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从能源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创新3个层面阐述了实现能源转型的技术创新途径.分析了技术创新对能源转型的影响,提出技术创新有利于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系统,调整能源结构、助力能源治理,加快能源转型.  相似文献   

7.
许昭炎 《软科学》1989,(2):36-39
<正> 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解决好能源问题。由于能源建设周期长,因此在制定经济建设战略部署之后,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能源建设战略部署以确保能源建设先走一步。本文试图对四川能源长远发展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供制定能源建设战略部署的参考。一、四川远期的能源需要量我国经济建设的总体战略大体分三步。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800~1000美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今后的能源供求关系将对世界能源格局产生较大影响。必须从宏观的、长远的观点来研究和把握我国的能源问题,以确保现代化建设有长期足够的能源供应。  相似文献   

9.
江苏是个少煤贫油的能源小省,为解决这一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江苏省采取了完善能源监管、推进能源建设和开发新能源等策略,已经取得相当的成效。这些策略对于同样处于能源短缺威胁下的其他省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的能源现状,对比阐述了传统化石能源、生态能源以及核能、水力能等各种能源的特点和优劣。初步分析了我国能源结枸发展趋势并预测了21世纪各阶段能源结构组成.  相似文献   

11.
结合南宁市实际情况,对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清单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化石燃料燃烧是南宁市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分析了能源活动清单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能源活动清单编制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世界能源形势能量与物质、信息同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能源和能源利用起了重大作用。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近代大电力系统的出现、核反应的发现和先进动力装置的应用,无不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奠定今日世界的物质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能源和资源的大量开采和过度使用,使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先是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人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化石燃料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地挥霍;后是燃用化石燃料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向人们敲起警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中国》2007,(8):5-5
目前,人类所消耗能源的70%来自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给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使人类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科学家预言,尽管化石燃料能源未来仍将占有相当大比重,但其一统天下的局面将逐渐结束(地球上2亿年形成的化石燃料,大体只够人类使用300余年),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可望撑起未来世界能源供给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4.
晓威 《百科知识》2010,(1):31-33
近些年,环境污染与能源枯竭成为全世界的头等难题,一方面人类工业文明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导致这些资源日渐枯竭;另一方面,化石能源的使用还会导致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已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存。这两方面彼此关联,相辅相成,只要解决其中一个,另一个也就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5.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地球上的化石燃料资源有限,石油、天然气仅能维持几十年。煤的储量可维持200年左右。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特别是煤炭,不但在经济上不合理。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3/4。其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能源有更大的需求。由此可能在下世纪造成数倍于目前的污染。风、太阳、水、地热能资源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从长远来看。只有核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能源问题。  相似文献   

16.
根据Tapio脱钩理论,使用基于基期的化石能源和经济增长的复合增长率,重新定义了脱钩弹性,并从经济学角度给出脱钩解释,得出6种脱钩状态。将脱钩弹性分解为增长替代因子、清洁因子和节能因子,并以中国和韩国为对象,实证研究三种因子对脱钩效应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增长替代因子、清洁因子和节能因子为韩国化石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弱脱钩发挥显著促进作用;三种因子在中国化石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起反向作用力,只是三种因子反向作用力在减弱。这也间接说明增加非化石能源、减缓化石能源消费增速,提高一次能源消费强度,为未来碳减排和保障经济增长提供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7.
吴英芳 《知识窗》2008,(5):53-53
正当世界各国的军政委员、工业巨头为日益紧张的能源犯愁时,加利福尼亚的科学家却想出了一条妙计:向高空中滚滚的寒流索取能源。原来,在地球北半球约9.6-14.5公里处的高空中,有一股自西向东的气流,风的速度接近每小时500公里。  相似文献   

18.
重塑能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这给重塑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关键;而优化能源结构,构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非化石能源"三足鼎立的能源供应格局,则可从"质"上重塑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快能源外交新布局,可从合作中推动经济社会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应通过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建筑物的采暖与空调是能耗大户,而且大部分是靠消耗煤、油、气等化石能源。针对化石能源将在百多年内穷尽,以及燃烧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寻找非化石的替代能源,更有效地节能减排已成为地球人的头等重要大事。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等可替代能源同等重要,自然界的水与空气中还蕴藏有极大量的环境低位热源。全国每年排放城市生活污水500亿吨左右,其温度适宜稳定,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面临枯竭的危险,使用这些能源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一些国家在积极寻求新的能源,出现了向月球、太空、海水、海底要能源的科研态势,把未来新能源希望寄托在月球、太空、海水、海底上。这些是需要以高科技手段获取能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